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娩併發症

鎖定
分娩併發症是女性分娩時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包括臍帶纏繞臍帶脱垂等,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嬰兒死亡和孕婦大出血,因此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中醫病名
分娩併發症
別    名
分娩併發症
常見發病部位
分娩

分娩併發症臍帶纏繞

如果發生臍帶纏繞,經常會使胎兒在子宮裏發生缺氧、窘迫及內臟發育異常等不良結果,有時甚至危及生命。
應對策略
1.及早發現臍帶纏繞
雖然臍帶纏繞有時也能正常分娩,但為了及早發現,以便有計劃採取恰當的分娩方式,孕婦要定期去做產前檢查,特別是在懷孕中期、晚期進行的幾次B超檢查,可以及早發現胎兒的臍帶是否正常。
2.必要時採取剖宮產手術
在分娩過程中,當胎兒因臍帶纏繞發生危險時,可以採取產鉗術或胎兒吸引術取出胎兒,必要時做剖宮產手術。

分娩併發症臍帶脱垂

臍帶脱垂時,臍帶往往被壓於胎先露和骨盆壁之間,導致臍帶的血流循環受到阻礙,在數分鐘內胎兒即可由於缺血缺氧而發生宮內窘迫,甚至死亡。
應對策略
1.避免引起胎膜早破
分娩開始後,胎頭尚未入盆或胎位不正、羊水過多的孕婦,一定要注意靜卧休息,儘量減少活動,以免引起胎膜早破。
2.以最快速度送往醫院
妊娠晚期,一旦在家裏發現胎膜早破或臍帶脱出,家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產婦送往醫院,以免臍帶受到更嚴重壓迫。提醒一點,在送往醫院的路上要注意讓產婦採取躺卧姿勢。
3.必要時立即採取剖宮產手術
胎膜破裂時立即聽胎心,如果胎心不好可以把牀頭搖低,牀尾搖高,緩解臍帶受壓現象,同時給產婦吸氧,必要時進行剖宮產手術。

分娩併發症胎兒宮內窘迫

胎兒宮內窘迫一般是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妊娠糖尿病、貧血、母兒血型不合、過期妊娠、臍帶異常、宮縮過頻、胎兒太大或胎位不正,以及產婦過於恐懼和緊張而引發。
應對策略
1.積極與醫生進行配合。
2.孕期認真做產前檢查
3.胎位異常時注意休息
如果有胎頭浮或胎位是臀位、橫位等,在懷孕晚期應該注意休息,以防發生胎膜早破臍帶脱垂等併發症,引發胎兒宮內窘迫
4.及早發現胎兒的異常表現
注意觀察胎動及強度,尤其是在臨產時;對於胎兒異常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分娩時如果發生胎兒缺氧,積極配合醫生採取各種治療措施,如吸氧等。

分娩併發症羊水栓塞

羊水中含有破壞凝血因子的物質,會導致凝血功能喪失,使產婦很快發生肺栓塞、休克及難以控制的大出血。
應對策略
1.一定要按時做產前檢查
通過產前檢查,如做B超檢查可以診斷出90%的前置胎盤;採用分娩監視裝置,可以及早發現胎盤早剝及妊娠高血壓綜合徵。
2.控制妊娠高血壓綜合徵
孕期出現高血壓、水腫和蛋白尿症狀,應配合醫生積極進行治療,避免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的病情嚴重發展。
3.積極配合醫生的處理
30歲以上產婦、胎膜早破、子宮體或自宮頸發育不良等產婦,容易發生羊水栓塞,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正確處理。必要時配合醫生做剖宮產手術,儘快結束分娩,避免發生子宮破裂

分娩併發症子宮破裂

子宮破裂少數發生在妊娠中晚期,大多都是發生在分娩中。大多數子宮破裂是避孕措施不妥,以及多次人工流產手術而使子宮內膜變得很薄。此外,胎兒過大、骨盆不相稱、胎位不正、胎兒畸形、剖宮產術後時間過短、切口癒合不良及不恰當使用催產素等也容易引發子宮破裂。
應對策略
1.採取切實有效的避孕措施
避免意外懷孕,儘量減少人工流產手術。尤其是做過剖宮產手術者,應避免在術後很短時間內再次妊娠,最好間隔2年以上。
2.加強產前檢查
發現胎位不正、胎兒畸形等異常時,及早配合醫生進行糾正。如果存在骨盆狹窄、頭盆不稱等情況,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恰當分娩方式。
3.詳細告訴醫生自己以往的婦科病史
4.感到不舒服及時告訴醫生
在分娩過程中,一定要嚴密觀察進展情況,及時發現異常,如有不舒服感覺馬上告之醫生。

分娩併發症先兆子癇

妊娠高血壓綜合徵是懷孕中晚期最常見的併發症,如果未能控制住病情,可能發生先兆子癇。先兆子癇是十分危險的產科併發症,如果未及時得到有效處理,短時間內就可能危及母子生命,或導致遠期後遺症,長久影響產婦健康。
應對策略
1.認真做好產前檢查
每次檢查醫生都會為產婦測量血壓、化驗尿液、稱體重,並檢查下肢是否出現水腫現象,這些均是判別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的重要指標。一旦異常馬上會被發現,醫生可以及早採取對症治療,使病情得到控制,不致於發展成先兆子癇。
2.孕期堅持科學生活
從妊娠中晚期開始,避免過於勞累和劇烈運動,每天保證8小時充足的睡眠,中午最好睡30分鐘至一個小時。同時,注意保持平穩的心態,適量多做運動,不要長久看電視。
3.避免體重增長過快
孕婦體重增長過快,也容易引起妊娠高血壓綜合徵。通常,懷孕晚期每週體重的增加,應該控制在500克以內。如果超過500克表明體內,需要馬上去看醫生。
4.居家進行自我觀察
如果在妊娠晚期出現頭痛、眼花、眩暈、噁心、嘔吐、尿量和排尿次數減少、視物模糊等症狀,及時與醫生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