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鎖定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1]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是存在於健康人皮膚、口腔及腸道的正常菌,一直被認為無致病作用。但是隨着介入性診斷技術、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等的廣泛應用,該菌種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CNS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中文名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外文名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
特    點
感染後症狀不典型
釋    義
存在於健康人皮膚、口腔及腸道的正常菌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簡介

葡萄球菌是臨牀較常見的感染菌,隨着大量頭孢菌素尤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等高效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加,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作為MRS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家族中的一員,其檢出率和多重耐藥性呈逐年增高趨勢,已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MRCNS為低毒力條件致病菌,感染後症狀不典型,且呈現多重耐藥現象,給臨牀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高效的檢驗方法已是必然需要。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生物學性狀

CNS的形態、排列和染色性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相似,無鞭毛、莢膜和芽胞,不產生血漿凝固酶表皮葡萄球菌產生白色色素,腐生葡萄球菌產生檸檬色色素,不分解甘露醇。CNS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木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頭狀葡萄球菌、華納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和猿類葡萄球菌等30餘種。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在CNS引起的感染中是較為常見的致病菌 [2]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致病性與免疫性

CNS的致病機制可能與其產生的細胞外黏質(extracellular slime substance,ESS)有關。黏質由中性糖類化合物、糖醛酸和氨基酸組成,可使細菌黏附在宿主細胞表面,菌體間也藉此相互粘連,形成生物膜,能阻止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抗生素的滲透。CNS常引起的感染有以下幾種:
表皮葡萄球菌常引起青年女性泌尿道感染,僅次於大腸埃希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
2、敗血症
CNS引起的敗血症,常見於新生兒。其引起的敗血症居常見病原菌引起的第三位,僅次於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3、手術和介入治療
骨和關節修補術、心瓣膜術、器官移植、動脈導管及心臟起搏器植入等均可造成CNS感染 [2]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微生物學檢查

CNS根據血漿凝固酶、甘露醇及色素產生情況與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區別,也可進行細菌生化試驗、質粒圖譜、耐藥譜等聯合鑑定 [2]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防治原則

必須採取相應措施,加強醫院感染的監控管理,加強對術前、術後、醫務人員、空氣和周圍環境的消毒,定期對臨牀分離菌株的耐藥性進行分析,制定抗感染方案以控制醫院感染。治療常用呋喃妥因氧氟沙星萬古黴素 [2] 
參考資料
  • 1.    劉朝奇主編;韓莉,馬淑霞,孫劍剛等副主編,醫學微生物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10.01,第76頁
  • 2.    賈文祥主編,醫學微生物學 第二版,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08,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