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兵(拼音:bī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雙手握着武器的樣子。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稱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參與作戰的,所以“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如:兵強馬壯、當兵。又進一步引申為軍隊、軍事、軍種,如:兵不厭詐、兵荒馬亂、兵臨城下。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bīng
部    首
五    筆
RGWU(86);RWU(98)
倉    頡
OMC
鄭    碼
PDAO
筆    順
撇、豎、橫、豎、橫、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768)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 [5] 
筆畫數
7(部首2,部首外5)
統一碼
5175
四角碼
7280₁
異    體
𠈯、𠉔、𠡿、𠬿、𠦛、𠊏、𡲍
造字法
會意字
注音字母
ㄅㄧㄥ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解説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從甲骨文(圖1)字形上看,“兵”字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是個“”字。在古代,“斤”字就是斧頭,是一種非常鋒利的武器。下半部是一個人的雙手。組合起來就是雙手握着鋒利的武器。有的學者認為,“兵”像雙手揮斤斫木之狀。也有的學者認為是雙手拿着兵器。不過學術界多認為“兵”的本義是兵器。如《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意思是兵器上血跡都沒有,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遠近都歸順於他們。
“兵”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金文形體,斧頭轉向右邊,雙手未變(圖2、3)。小篆形體(圖5、7-13)斧頭已經變形,其來源比較複雜,需要深入研究。三晉和秦文字“兵”字都與《説文》籀文相同,秦、漢簡牘與此也是同一個系列。《説文》小篆與秦、漢文字都不甚相合,卻與西周、戰國楚文字相合。隸書形體“斤”形漸變為“丘”形(圖6、14),至楷書完全變為“丘”。 [2]  [6] 
“兵”的本義就是一種兵器。作為兵器講的“兵”在古文中是常見的,例如“甲兵”“短兵相接”等説法。至於“士兵”,是來自於使用兵器的人,把使用兵器的人稱為“兵”,這是一種引申用法。由“士兵”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編制可以稱之為“軍隊”,這是進一步的引申,例如曹操《置屯田令》中所説的:“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這裏的“強兵”就是強大的軍隊、軍事力量。 [13]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兵器;武器。
arm;
weapon
《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短兵相接;秣馬厲兵兵不血刃
軍人;軍隊。
soldier;
army;
troop
《左傳·襄公元年》:敗其徒兵於洧上。杜預注:“徒步,步兵。”
當兵;兵種;騎兵;兵臨城下
軍事。
military affairs;
war;
warefare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兵法;兵書;紙上談兵
戰鬥。
fight
史記·趙世家》: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
戰爭。
war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文言〉災害。

呂氏春秋·侈樂》:其生之與樂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高誘注:兵,災也。

古稱為戰死的人。

《禮記·曲禮下》:死寇曰兵。孔穎達疏:言人能為國家捍難禦侮為寇所殺者。

動詞
〈文言〉用兵器傷人、殺人。
kill
《史記·伯夷列傳》:左右欲兵之。

[7-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𠬞(廾)部】補明切(bīng)
械也。從廾(gǒng)持斤,併力之皃。
𠉔,古文兵,從人、廾、幹。 [9] 

説文解字注

“械也”注: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雲“從廾持斤”則制字兵與戒同意也。
“從廾持斤。幷力之皃”注:補明切,古音在十部。
“古文兵。從人、廾、幹”注:干與斤皆兵器。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兵;部外筆畫:5
古文:𠈯、𠡿
《唐韻》甫明切。《集韻》《韻會》晡明切。《正韻》補明切,並丙平聲。《説文》:械也。《增韻》: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執兵器從戎者曰兵。《禮·月令》:命將帥選士厲兵。《周禮·夏官》:中秋教治兵。《廣韻》:戎也。
又擊敵曰兵之。《左傳·定十年》:公會齊景公於夾谷,齊犁彌使萊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注:命士官擊萊人也。
又《禮·曲禮》死寇曰兵。注:言能捍國難為寇所殺者,謂為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詩·衞風》: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史記·天官書》: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謂攝揚。盱目陳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銘》相時陰陽,制茲利兵。始與清、呈、形、靈為韻。陳思王《孟冬篇》武官誡田,講旅統兵。與淸、停為韻。《贈丁儀王粲詩》皇佐揚天惠,四海無交兵。與清、城、名、聲為韻。明帝《苦寒行》雖有吳蜀寇,春秋足耀兵。與齡、纓為韻。
又《韻補》葉犇謨切,音逋。《道藏歌》:解帶天皇寢,停駕高上兵。玉真啓角節,翊衞自相扶。 [11] 

廣韻

甫明切,平庚幫 ‖兵聲陽部(bīng)
戎也。《周禮》有司兵,掌五兵五盾。《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也。”甫明切。一。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兵”字書寫演示 “兵”字書寫演示
❶“丘”寬、大,“八”窄、扁。❷“丘”,首筆平撇斜跨豎中線;短橫在橫中線上方;短豎在豎中線右側;長橫在橫中線下方。❸“八”,撇、點分列豎中線兩側,底部齊平。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ăŋ
先秦
王力系統
p
i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uă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i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ia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i̯wɐŋ
隋唐
王力系統

p
ǐɐ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jɐ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ia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jɐ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
ǐ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紐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甫明切
pjɐ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晡明切
piaŋ
禮部韻略

平聲





補明切

增韻

平聲





補明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p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巴明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補明切
piə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piŋ
55
陰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pi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p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p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pe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p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p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pin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p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pɪ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pɪŋ
33
陰平

閩語
潮州
pĩã
33
陰平

閩語
廈門
pĩã
55
陰平
白讀
閩語
廈門
pɪŋ
55
陰平
文讀
閩語
福州
piŋ
44
陰平

閩語
建甌
pei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01]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20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23-2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01]
  • 5.    八庚 兵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01]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ABC[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2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92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1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77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4
  • 12.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2-25]
  • 13.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13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