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不血刃

(漢語成語)

鎖定
兵不血刃(拼音:是 bīng bù xuè rè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荀子《荀子·議兵》。 [1] 
兵不血刃指兵器上沒有沾上血;比喻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定語、狀語。 [3] 
中文名
兵不血刃
拼    音
bīng bù xuè rèn
近義詞
不戰而勝、所向披靡
反義詞
血流成河血流漂杵
出    處
荀子·議兵》
注音字母
ㄅㄧㄥ ㄅㄨˋ ㄒㄩㄝˋ ㄖㄣ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定語、狀語

兵不血刃成語出處

戰國·荀子《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兵不血刃”。 [1] 

兵不血刃成語故事

東晉的屯騎校尉郭默作戰勇敢,曾與後趙的建立者石勒等作過戰,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貫驕橫跋扈,把誰都不放在眼裏,有一次因為泄私憤竟然殺死了平南將軍劉胤。事後,還大膽偽造詔書,誣諂劉胤謀反,向各州郡通報。這件事暴露後宰相王導怕朝廷無力懲處他,不但不向他問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職。 [2] 
陶侃知道這件事後,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討伐郭默,一方面寫信給王導,要求他採取果斷措施。信中有兩句話寫得非常有力:“郭默殺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當州官。難道他殺害宰相,也就讓他當宰相不成!” [2] 
王導讀了這封信,受到很大的觸動,便派了陶侃率軍去討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領兵作戰十分厲害,聽説他親自來討伐,非常焦急,打算率軍離開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還未離城,陶侃的大軍就已經將江州團團圍住。在圍城期間,陶侃既不對江州強攻,也沒有讓士兵進行叫陣。他只是圍而不攻,然後進行心理戰,不斷地讓民眾在守軍當中散播他的赫赫戰功,以及郭默對他的懼怕。 [2]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對手,怕城破後難逃性命;想開城門投降,又怕朝廷要殺他的頭,真是左右為難。他手下的一名叛將見大勢已去,將他逮捕後開城門投降。陶侃終於不戰而取得勝利,平定了這次叛亂。 [2] 

兵不血刃成語寓意

孫武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既講述了兵不血刃的原因,也講到了做法。但凡戰爭,總逃不開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生靈塗炭。如果國家內部,國家之間的矛盾,都能夠以非武力的方式解決的話,那將是蒼生之福。成語告訴人們,解決問題,消除矛盾的最佳方法是想出計謀,或者使用外交手段談判,這才是兵不血刃的好辦法;如果要動用到兵將,攻城掠地的話,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了。時至今日,無論國際還是國內,解決問題的方式以談判溝通為主要潮流。人與人之間,也同樣如此,產生矛盾,冷靜而又聰明地進行交流溝通,才是明智之舉。 [2] 

兵不血刃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兵不血刃”指兵器上沒有沾上血;比喻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3]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定語、狀語。 [3] 
運用示例
三國·蜀·諸葛亮《為后帝伐魏詔》:“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兵不血刃。” [1] 
·陳子昂《燕然軍人畫像銘並序》:“則使元惡授首,羣甿不孤,兵不血刃,荒戎底定。” [1] 
《晉書·陶侃傳》: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聞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蓋畏侃。 [4]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75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71
  • 3.    賀銘華主編. 多功用成語典故辭典[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1.08:328
  • 4.    倪寶元姚鵬慈編著.《漢語成語辨析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