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子側

鎖定
公子側,(?-公元前575年),羋姓,熊氏,名側,字子反,楚穆王之子,楚莊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春秋時期楚國司馬。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率楚右軍參加了擊敗晉軍的邲地之役。莊王十九年、二十年,參加圍宋之戰。楚共王十六年,楚、晉雙方戰於鄢陵(今河南鄢陵縣北)。因貪酒誤事,貽誤戰機,引咎自殺。
別    名
公子側
子反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郢都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75年
本    名
熊側
職    業
楚國司馬
父    親
楚穆王熊商臣
兄    長
楚莊王

目錄

公子側人物經歷

楚莊王十六年(魯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公子側跟隨楚莊王攻打陳國,俘獲夏姬。楚莊王想納夏姬為妾,被申公巫臣勸阻道:“不可以,大王召集諸侯,是為了討伐罪人,如果納她為妃,就是貪圖他的美色了。貪色叫做淫,淫是要受到重大刑罰的。如果興諸侯之師去得到重大的刑罰,就是不謹慎。請君考慮我的意見!"。楚莊王就打消了這個想法。公子側也想娶夏姬,巫臣説:“她是個不祥之人也!先剋死了公子蠻,又使夏御叔被殺,陳靈公被弒,夏南受戮,孔寧、儀行父出逃,還使陳國滅亡,還有比她更不祥的嗎?人想要長久地活下去是很難的,又有誰能不獲得死亡呢?天下美女多得是,何必一定要獲得她呢?”公子側就也沒有這個想法了。楚莊王就把夏姬嫁給了連尹襄老 [1] 
楚莊王十七年(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公子側率領右軍參加邲之戰,大敗晉國。 [2] 
楚莊王二十年(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圍攻宋國。宋國不堪圍城之苦,右師華元為保全臉面,趁夜潛入公子側軍營。威脅公子側:“我們已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但即使這樣,因兵臨城下而被逼簽訂的盟約,就算讓國家滅亡,也不能答應。你們如果撤退三十里,宋國就一切聽命。”公子側害怕了,便與華元互盟並告訴了楚莊王,楚莊王答應了,盟誓説:“我不騙你,你不欺我。” [3] 
楚莊王二十年(前594),左尹子重請求以申(今河南南陽市北)、呂(今南陽市西)之地為賞田,莊王應允了,但申公巫臣以楚依靠申、呂徵發兵賦,用以抵禦北方,如作賞田,晉、鄭必然要攻到漢水為由,加以反對,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楚共王元年(公元前590年),楚共王即位,子重任令尹,申公巫臣奉命出使齊國,乘機攜夏姬逃到晉國。被晉國任為邢(今河南温縣東北)大夫。公子側建議楚共王給晉國送禮,讓晉不重用巫臣,楚共王沒有答應。公子側即與令尹子重合謀,殺害了巫臣的族人和清尹弗忌、連尹襄老的兒子黑要。並奪取了他們的家財。 [4] 
楚共王三年(公元前587年),鄭國許國發生邊境衝突,鄭國與許國大打出手,令許國叫苦不迭。晉國抓住時機以“救許伐鄭”的旗號攻打鄭國,公子側率軍救鄭。鄭國、許國對公子側告對方的狀。公子側讓他們向楚王訴苦,自己是判斷不出兩國的對錯了。 [5] 
楚共王六年(公元前584年),巫臣為報滅門之仇,徵得晉景公許可,出使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市),,使晉與吳結好,一致對付楚國,並使其子狐庸在吳任行人之官,教吳車戰,連續攻楚。僅僅一年,公子側、子重七次疲於奔命,原來屬於楚國的蠻夷小國,都被吳國佔領,吳國實力大增,成為楚國勁敵。 [6] 
楚共王十一年(公元前579年),郤至出使楚國,楚國用金鐘之樂接待。郤至不敢入內,説:“如果上天降福,兩國國君相見,那會用什麼禮節?”公子側卻説:“兩國國君見面,只會用一枝箭招待,怎麼會演奏音樂。” [7] 
楚共王十三年(公元前577年),鄭國攻打許國,攻入了許都外城,許國被迫割地媾和。
楚共王十四年(公元前576年),楚國想要再次北伐鄭國,迫使鄭國屈服於己。子囊説:“我們剛剛與晉國締結盟約,緩和了局勢,現在背棄它,恐怕不可吧!”公子側説:“敵情有利於我方就該前進,結什麼盟?”申叔時已經老了,便住在采邑申地。聽到這話,説:“子反必然不能免於禍難。信用用來保持禮義,禮義用來保護生存,信用、禮義都沒有了,想要免於禍難,行嗎?” [8]  經過申地時,公子側去見申叔時説道:“我們的軍隊怎麼樣?”申叔時回答道:”德、刑、詳、義、禮、信,是戰爭的手段。德行用來施予恩惠,刑罰用來糾正邪惡,和順用來事奉神靈,道義用來建立利益,禮法用來適合時宜,信用用來護守事物。人民生活優厚,道德就端正;舉動有利,事情就合於節度,時宜合適,生產就有所成就;這樣就能上下和睦,相處沒有矛盾,有所需求無不具備,各人都知道行動的準則。因此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如今楚國在內拋棄了自己的子民,而在外斷絕了友誼,褻瀆盟約,而出爾反爾。違背時令發動戰爭,讓百姓疲憊不堪只為逞強好勇,人民不知什麼是信用,進退都是罪過。人們為自己的結局在擔憂,還有誰肯去送命呢?您還是盡力做吧!我恐怕不能再看到您了。“ [9] 
鄭國叛晉後,仗恃有楚國作後盾,興師進攻越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便利條件。對此晉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下決心討伐鄭國
楚共王十五年(公元前575年),晉國以欒書為中軍主帥,並聯合齊、魯、衞等國一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於是派兵援救鄭國。楚軍與晉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交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晉將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共王被射傷眼睛後,羞怒交加,命令養由基將射他之人殺死。給了養由基兩枝箭,養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將魏錡射死,便把另一枝箭交還給楚共王。到了晚上公子側想整頓再戰,但晉軍放楚國俘虜回來,瓦解了軍心。楚共王聽到晉軍中的情況,要召見公子側謀劃對策,便傳喚公子側。公子側貪酒,恰逢侍從豎谷陽捧上酒來,公子側喝的大醉,呼之不應,扶之不起。楚共王説:"這是上天要讓楚國失敗了,我不能在這裏等待了"。就在夜裏率軍退走了。 [10] 
養由基把公子側綁在車上,行了兩百多里,公子側才醒來。知道因自己酒醉誤事,楚軍已經撤軍。公子側大哭説道:“谷陽害殺我也。”楚共王害怕公子側自殺,到了瑕地,派人對公子側説:”過去的時候令尹子玉因為先王不在軍中,打了敗仗,自殺謝罪,尚在情理之中。現在我親自率軍打仗,公子側只為副將,如有失誤,全因寡人之過失也”。公子側對使者拜了兩次説:"君主賜臣子死,死了也會不朽。我的士兵的確是奔逃了,這是我的罪過"。 [11] 
令尹子重平時便與公子側不和,便也派人對公子側説:"當初損失軍隊的人,你也聽説過他的結局了。你為何不想想該怎麼辦呢?"公子側回答説:"縱然是沒有先大夫子玉自殺的事,大夫你命令我,我敢不聽從嗎?我損失了君王的軍隊,哪裏敢忘記去死呢?"楚共王聽説後,派人來阻止公子側自殺,使者沒有趕到公子側就死去了。
參考資料
  • 1.    《春秋左氏傳.成公二年》: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蠻,殺御叔,弒靈侯,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何不祥如是?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子反乃止。王以予連尹襄老。
  • 2.    《春秋左氏傳·宣公十二年》:楚子北,師次於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於河而歸。
  • 3.    《春秋左氏傳·宣公十五年》: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牀,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 4.    《春秋左氏傳·成公七年》: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
  • 5.    《春秋左氏傳·成公四年》: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皇戌攝鄭伯之辭,子反不能決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
  • 6.    《春秋左氏傳·成公七年》: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説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
  • 7.    《春秋左氏傳·成公十二年》:子反曰:“如天之福,兩君相見,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焉用樂?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8.    《春秋左氏傳·成公十五年》:楚將北師。子囊曰:“新與晉盟而背之,無乃不可乎?”子反曰:“敵利則進,何盟之有?”申叔時老矣,在申,聞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
  • 9.    《春秋左傳-魯成公十六年》:過申,子反入見申叔時曰:師其何如?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今楚內棄其民,而外絕其好,瀆齊盟,而食話言,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進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誰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復見子矣。
  • 10.    《春秋左氏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晉人患之。苗賁皇徇曰:"菟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乃逸楚囚。王聞之,召子反謀。谷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夫。餘不可以待"。乃宵遁。
  • 11.    《春秋左氏傳·成公十六年》:楚師還,及瑕,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