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323年

鎖定
公元前323年,年份。
中文名
公元前323年
又    稱
戊戌年,周顯王四十六年
朝代時期
戰國
中國事件
趙、燕、中山始稱王
外國事件
巴比倫分封協議
戰    爭
五國相王”聯合抗秦

公元前323年中國大事記

公元前323年,戊戌年,周顯王四十六年,此時是中國的戰國時期,以下是本年發生的大事。魏惠王后元十二年,會齊威王於鄄(今山東鄄城北)。魏公孫衍倡議“五國(魏、韓、趙、燕、中山)相王”,趙、燕、中山始稱王。楚使柱國昭和攻魏,破魏於襄陵(今山西平陽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齊,齊患之。陳軫為齊説昭和,引兵去。秦使張儀與楚、齊、魏會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

公元前323年巴比倫分封

亞歷山大大帝巴比倫分封協議,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由他手下眾將領們協定如何瓜分他遺留下的大片疆土。
巴比倫分封協議,出現於公元前323年,該協議主要用意為為了如何瓜分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遺留下的大片疆土,而主持而約定的對象則是由他手下眾將領們。因梅里埃格與帕廸卡兩方意見分歧, 攸美尼斯主催各方達成妥協。梅里埃格的一方希望由腓力三世全權承繼,而帕廸卡的一方則希望等待亞歷山大帝的遺腹子(後來的亞歷山大四世)出生後在攝政扶持下繼承皇位。
經協議下,腓力三世當上國王,但由帕廸卡攝政統治。帕廸卡攝政期間將疆土重新分封給亞歷山大大帝的前將領及總督。而因此協議,梅里埃格及其約300名黨人很快便給帕廸卡消滅。
公元前320年,此協議被另一協議—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所取代。

公元前323年戰爭

1. “五國相王”聯合抗秦
公元前323年(周顯王四十六年),魏、韓、趙、燕及中山為聯合抗秦,採取了“五國相王”的行動。從周顯王中期開始,秦國由於商鞅變法國勢日益強盛,又採納張儀的建議,實行“連橫”策略,使秦國對於東方諸國呈現出咄咄逼人的形勢。這個時期的魏國自從馬陵之戰慘敗於齊之後,其國勢已從鼎盛趨於衰落。從地理位置上看,魏國首當其衝,是秦東侵的主要目標。為了對付強秦的威脅,魏惠王採取十分積極的態度,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以拉攏鄰國。公元前325年(周顯王四十四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在巫沙相會。同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攜太子入朝於趙。次年,魏惠王、韓宣惠王在平陽會見齊威王,卑躬屈節,以求齊的支援。秦國也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秦相張儀和齊、楚之相會見,目的是拉攏齊、楚。
這時,公孫衍為魏將,他採取“合縱”的策略與“連橫”對抗,同年,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即五國國君相互承認其王號,以此表示相互聯合。公孫衍原擬拉攏齊國,但齊國認為中山國小,不屑於與之同列,因此不承認中山有稱王的資格。齊欲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廢除王號,卻沒有成功。所以“相王”的五國,實為趙、韓、燕、中山。這次以魏國為核心的合縱活動,目的是和秦國對抗,反映了此時外交鬥爭的尖鋭與頻繁。
2.秦國張儀與齊國、楚國的國相在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舉行會議。

公元前323年逝世人物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生於馬其頓王國首都派拉城,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十八歲隨父出征,二十歲繼承王位。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偉略,能征善戰,領軍馳騁歐亞非大陸,使得古希臘文明廣泛傳播,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