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軫

鎖定
陳軫(“軫”的讀音是:zhěn)(生卒年不詳),亦作田軫,戰國時期夏地(潁川南陽一帶)人,縱橫家、謀士。 [63] 
陳軫早年在秦國為官。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陳軫出使齊國時,為齊國説服楚將昭陽退兵。 [5]  後因與張儀爭寵失敗 [7]  ,於約秦惠文王十六年(前322年)離開秦國,到楚國為官。 [11]  楚懷王十年(前319年),幫助公孫衍升任魏國相國,促成五國伐秦; [18]  楚懷王十四年(前315年),用緩兵之計化解了秦韓攻楚的危機; [22]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勸楚懷王勿中張儀離間齊楚之計,沒有成功; [28]  楚懷王二十一年(前308年),勸楚懷王對宜陽之戰袖手旁觀。 [34-35]  後因楚廷黨爭,再次離開楚國。 [4]  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遊説三晉和齊國達成合縱,促成齊魏韓三國伐秦之舉。 [48]  此後其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在縱橫家中,陳軫的遊説之法有着顯著的個人特點。他遊説他人時極少引經據典、以古喻今,也較少使用排比鋪張的修辭方法,而是善於以誠動人、喻比釋理、分析成敗。 [50]  許多成語從陳軫而來,比如畫蛇添足 [5] 卞莊刺虎 [45]  等。
別    名
陳慎 [50] 
田軫 [50]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夏地(潁川南陽一帶)
主要成就
説服昭陽從齊退兵
兩次促成合縱攻秦
化解秦韓攻楚之患
本    名
陳軫

陳軫人物生平

陳軫初仕秦國

陳軫是夏地(潁川南陽一帶 [4]  [46]  )人 [31]  ,最初在秦國從事外交工作。 [3] 
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楚將昭陽攻打魏國,得勝後正要移兵攻打齊國。此時陳軫正代表秦國出使齊國,就借用畫蛇添足的寓言,勸説昭陽退兵,巧妙地幫助齊威王化解了危機。 [5-6] 
陳軫在秦國時,與張儀同朝為官,彼此爭寵。 [7] 一次,張儀對秦惠文王説陳軫的壞話,想逐走陳軫;因陳軫提前託田莘告訴秦王人才寶貴的道理,秦王沒有聽從。 [8]  由於陳軫經常出使楚國,楚懷王善待他,張儀又藉機誹謗陳軫。一次,張儀聲稱楚王善待陳軫是因為陳軫不忠於秦國;還有一次,他誣陷陳軫出使楚國時向楚國出賣秦國的情報,勸秦王殺掉陳軫。對於這兩次誹謗,陳軫都用“如果他不忠於秦國,那楚王也不會相信他會忠於楚國”的道理為自己辯解,成功打動了秦王。 [9-10]  [12] 
然而,由於秦惠文王終究是更看重張儀,陳軫後來還是被逼離開了秦國。 [11] 

陳軫輾轉楚魏

至遲至秦惠文王十六年(前322年)張儀相魏前 [15]  ,陳軫已經離開了秦國,前往楚國。 [13] 
但其後他又告別楚王,前往魏國為官。此時張儀正在魏國擔任相國,見陳軫來魏,就在魏惠王面前誹謗陳軫,稱陳軫還是心繫楚國,為楚國爭取領土利益。左爽勸告陳軫説:“魏王非常信任張儀,卻從不聽您的話。既然這樣,您還是不要留在魏國了;不如將計就計,託人將張儀説的話透露給楚王,藉機回到楚國去。”陳軫採納了他的建議。楚王被打動,想要重新啓用陳軫,於是陳軫回到楚國。 [13-14] 

陳軫為楚謀臣

促成合縱
楚懷王十年(前319年),魏惠王有意重新採用合縱的戰略,楚懷王趁機施壓魏國逐走張儀。 [16]  陳軫得知此事後,詢問楚王逐走張儀的原因,並表示張儀對魏國的不忠對楚國沒有壞處。 [17] 
這一年,魏王派田需(一説李從)遊説諸侯,簽訂合縱的盟約,而楚王對此將信將疑。此時陳軫奉命出使秦國(一説齊國),途中經過魏國,為公孫衍出謀劃策。公孫衍聽從了陳軫的建議,先出使燕趙約結縱親,繼而得到齊國的支持和楚王的信任,隨後便順利取代田需成為合縱的牽頭人,升任魏國的相國。 [18-19]  至此,東方各國合縱的形勢便形成了。 [16] 
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 [16]  五國攻秦時,陳軫還在出使秦國,期間勸秦王賄賂義渠王來安撫他。秦王聽信了陳軫的話,向義渠王贈送絲織品和美女。然而,義渠王由於事先得到了公孫衍的交代,認為這是秦國示弱的表現,故反而趁機起兵攻打秦國,大破秦軍。 [20-21] 
詐救韓國
楚懷王十四年(前315年) [24]  ,秦軍在濁澤擊敗韓國。韓王為同秦國講和,約定與秦國一起伐楚。陳軫向楚王獻緩兵之計,即一邊調兵遣將,揚言已經出兵救韓;一邊派遣使者重賂韓國,阻止秦、韓合兵。韓王中計,取消了和秦國的和談。秦兵再至,楚國卻沒有履行救韓的承諾。韓國大敗,不得不向秦國求和。 [22-23] 
丹陽之戰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齊楚同盟,攻下了秦國的曲沃(毗鄰函谷關,非山西曲沃 [61]  ),因此秦國想要離間齊楚。 [25]  冷向對陳軫説:“秦王想要拉攏楚國來對付齊國。到時我就對秦王説,拉攏楚國一定要先收買楚國聯齊的大臣,這樣秦王就會重金籠絡你了。” [26-27] 
同年,張儀出使楚國,欺騙楚懷王説,如果楚王斷絕和齊國的盟約,秦國就會歸還六百里商於之地給楚國。陳軫勸楚王先接收土地再與齊國斷交。楚王不聽,先與齊國斷交。結果秦國果然不兑現承諾,還聲稱此前只許給楚國六里地。 [25]  [28-29]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懷王發現受騙後,大怒,想要發兵攻打秦國。陳軫認為楚國此時已與齊國斷交,就不宜再與秦國交惡,因此勸楚王與秦國議和,一起攻打齊國。楚王又不聽從,發兵進攻秦國,結果在丹陽(今河南西峽縣以西、丹水以北地區)被秦軍大敗,漢中郡淪陷。 [25]  [28-29] 
秦楚大戰的同時,齊宋聯軍也在圍攻魏國的煮棗(今山東東明),因此魏國向秦國求援。丹陽之戰結束後,秦國就調兵東進救援魏國。此時,蘇秦與陳軫一同商議勸阻秦國援魏的方法,希望能借此離間秦魏關係,但可惜沒有成功。 [30]  秦軍隨後抵達魏齊邊境,大破齊宋聯軍。 [16] 

陳軫適齊復返

離楚去齊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秦楚議和。張儀託昭雎轉告楚王,稱如果楚王驅逐陳軫、昭過,秦國就可以歸還楚國的漢中地區。楚王大喜,想要答應張儀,但受到了楚國聯齊派大臣的勸阻。最後此事不了了之。 [31] 
儘管陳軫在這一年沒有被驅逐,但到了次年,陳軫在楚國的處境愈發艱難,朝中仍有一些大臣想要逼走他。楚懷王十九年(前310年),張儀因不受秦武王寵信而被逐出秦國,回到魏國為相。 [33]  他想要謀害陳軫,就讓魏襄王詐稱欲迎陳軫為相,請陳軫來魏國,準備等陳軫一到魏國就將陳軫囚禁起來。陳軫將要出發,他的兒子陳應看穿了張儀的計謀,勸父親不要前往魏國。他建議陳軫行至宋國就稱病不前,同時聯絡齊宣王。陳軫聽從了他的話,派人對齊王説“魏國是想斷絕齊楚之交才徵召陳軫”。齊王果然派人用魯侯之禮來迎接陳軫,於是陳軫前往齊國。 [27]  [32] 
阻楚救韓
陳軫去齊國後不久,又返回了楚國。楚懷王二十一年(前308年),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今河南宜陽縣 [35]  ,此時陳軫在楚國為官。楚懷王認為韓侈聰慧、可以守住宜陽,就想要救援韓國,對韓國施加恩惠。但陳軫認為,韓侈的聰慧不能夠使宜陽脱困,因此勸楚王打消了救援韓國的念頭。 [34] 

陳軫再起合縱

一説大約在楚懷王二十五年(前304年),陳軫再次離開了楚國。 [4] 
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 [27] 一説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 [24]  ,秦國攻打魏國,想要奪取魏國的絳、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陳軫遊説三晉使其結盟,派出精鋭之師戍守絳和安邑。接着,他東行遊説齊湣王,曉以利害,強調齊楚燕趙韓魏六國合縱拒秦的重要性,勸齊王與三晉達成軍事同盟。齊王聽從了他的建議。 [48]  周赧王十六年(前298年),齊魏韓三國便合縱伐秦,攻至函谷關 [49] 

陳軫主要影響

陳軫政治

陳軫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自他離開秦國以後,就主要從事合縱工作。他曾在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為公孫衍出謀劃策,促成次年的五國合縱伐秦;也曾在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組織三晉合縱,隨後向東遊説齊湣王,促成次年的齊魏韓合縱伐秦。陳軫為戰國晚期的東方各國合縱作出了較大貢獻。 [4] 
另一方面,陳軫雖然交好三晉和齊國,但他並非一直持有抗秦的態度,甚至一度與秦國藕斷絲連 [45]  因此,他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時常採取權宜之計。例如,他曾兩次建議楚懷王對秦韓之戰袖手旁觀,並在楚懷王中張儀之計與齊國斷交後,勸其與秦國一同伐齊。這兩件事使得陳軫在後世受到一些學者的詬病。 [4]  [47] 

陳軫文學

在縱橫家中,陳軫的遊説之法有着顯著的個人特點。他遊説他人時極少引經據典以古喻今,也較少使用排比鋪張的修辭方法,而是善於以誠動人、喻比釋理、分析成敗。 [50]  其中最鮮明的特色,就是他對寓言故事的嫺熟使用。 [51] 
戰國策》中,陳軫遊説時講述的寓言故事多達七篇,為所有策士之最,具體有“忠且見棄”(《秦策一·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章》)、“楚人有兩妻”(《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章》)、“越人之吟”(《秦策二·楚絕齊齊舉兵伐楚章》)、“卞莊刺虎”(《秦策二·楚絕齊齊舉兵伐楚章》)、“畫蛇添足”(《齊策二·昭陽為楚伐魏章》)、“麋與獵者”(《楚策三·秦伐宜陽章》)、“同舟而濟”(《燕策二·或獻書燕王》)這七則。這些寓言幫助陳軫説服君王,使得其“策必中、計必得,而不失其正”(鮑彪語)。 [51]  而這種遊説時創作故事的做法,也具有當時小説家的特點。 [16] 
此外,在陳軫的這些寓言中,有一些篇目是以女性自比或以女性相類的人物做比喻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義,以女子堅貞、嬌弱的特點喻士人忠貞、卑下的現狀。這些篇目繼承發展了比興文學的傳統,與屈原香草美人的創作有一定共通之處;但作為策士之散文,又具有含蓄委婉、説理性強的特點,以達到建言君王的目的。 [52] 

陳軫歷史評價

賈誼: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36] 
劉向: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縱橫短長之説,左右傾側。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37] 
司馬遷: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38] 
曹丕: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39] 
張敏:子欲為遊説耶?則當如陳軫、蒯通、陸生、鄧公,轉禍為福,含辭從容。 [40] 
李靖:歷觀古人之用間,其妙非一也。即有間其君者,有間其親者,有間其賢者,有間其能者,有間其助者,有間其鄰好者,有間其左右者,有間其縱橫者。故子貢、史廖、陳軫、蘇秦、張儀、范雎等,皆憑此術而成功也。 [41] 
皮日休:存此免彼,得彼失此,如蘇秦之合縱,陳軫之遊説,偽也。若然者,不害則敗,不詐則亡,不爭則失,不偽則亂,是弈之必然也。 [42] 
秦觀:所謂辯士者,必具三德、明五機,而利口者不與焉。昔蘇秦、張儀、犀首、陳軫、代、厲之屬,嘗以辯名於世矣。然三德不足,而五機有餘,故事求遂而不問禮之得失,功求成而不恤義之存亡,偷合苟容,取濟於一時而已。此其所以為利口之雄,而君子不道也。 [43] 
晁補之:蘇秦、張儀、陳軫、犀首,左右賣國以取容,非有死國死君之行。朝為楚卿,暮為秦相,不以慊於心。太史公猶以其辯智也,而為之立傳,以見後世。後世亦從,而服之曰奇材……此予所以為太史公惜也。 [44] 
洪邁:①戰國權謀之士,遊説從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曲直所在。②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③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於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説於是疏矣。乃知魯仲連虞卿為豪傑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47] 

陳軫軼事典故

陳軫越人之吟

陳軫與張儀爭寵,失敗後離開秦國,到楚國為官。楚懷王派他出使秦國。陳軫到了秦國,秦惠文王問他:“你去了楚國,有思念過寡人嗎?”陳軫説:“大王聽説過越人莊舄一説吳人 [53]  )嗎?他在楚國當了大官。楚王問他想不想越國。有人説:‘這個很容易判斷。莊舄剛好生病了,病人最容易泄露自己的思念之情。這時聽他説的是楚話還是越語,不就知道他是否思念越國了嗎?’楚王派人一聽,莊舄果然還是説的越語。如今我雖然被趕到了楚國,可我説的還是秦話啊。”秦王聽後,倍感欣慰。 [45] 

陳軫卞莊刺虎

韓魏相互攻打近一年,秦惠文王想要勸解,但大臣意見不一。秦王猶豫不決,因此詢問陳軫的意見。陳軫説:“大王想必也聽過卞莊子又作管莊子 [53]  )刺虎的故事。卞莊子想刺殺老虎,有人勸他説:‘這兩隻老虎在吃一頭牛,必然會起爭鬥。到時候,它們鬥得不可開交,您再上前,必定能把它們都拿下。’果然,過了一會兒,兩隻老虎搏鬥起來,強壯的那隻老虎傷了,孱弱的那隻老虎死了。卞莊子趁機上前,把受傷的老虎刺死,不僅得到兩隻老虎,還得到了殺兩頭老虎的名聲。韓魏相爭,不也像是這兩頭老虎嗎?”秦王聽從了陳軫的建議。等韓魏鬥得兩敗俱傷,秦國才出兵,大獲全勝。 [45] 

陳軫止封杜赫

陳軫與杜赫不和。 [4]  楚懷王派杜赫出使、結交趙國,臨行前想要封杜赫為五大夫。陳軫制止楚王説:“如果杜赫不能讓趙國與楚國交好,大王的封賞也不能收回;如果他成功説服了趙王,歸來卻沒有新的封賞,也不合適。因此,大王不如給他十乘車馬,讓他先出使趙國,等事成之後再封他為五大夫。”楚王聽信了陳軫的話,收回了給杜赫的封賞。杜赫得知後大怒,拒絕出使趙國。於是陳軫又趁機對楚王説:“這説明杜赫本就沒有能力説服趙王。” [54] 

陳軫人際關係

先祖:陳胡公,陳姓始祖。 [1] 
兒子:陳應 [32] 

陳軫人物爭議

陳軫事蹟系年

《齊策一·秦伐魏》章中,陳軫説服齊國與三晉合縱,史學界對此事年代説法不一。 [48]  呂祖謙系此策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鮑彪楊寬認為此事在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的五國攻秦之戰前夕。 [24]  吳師道顧觀光林春溥黃式三錢穆趙逵夫均認為此事在周赧王十六年(前298年)的三國攻秦前夕。 [4] 
《韓策一·秦攻陘》章中,陳軫勸秦王不要在韓國割地後繼續攻打韓國,此事發生年代亦不詳。 [55]  顧觀光附此於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年),但鮑彪認為現有史料不足以推斷此事所在的時間。 [27] 

陳軫策文歸屬

吳師道認為,《趙策一·謂趙王》章、《韓策三·或謂韓王》章、《燕策二·或獻書燕王》章亦為陳軫的文字,所載之事都在周赧王十六年(前298年),反映了陳軫合縱各國的史實。 [4]  黃式三從其説。但楊寬予以反駁,認為此三章都不能確定是陳軫之言,後兩章亦不能確定年代。 [24] 

陳軫史料索引

陳軫主要生平,見於《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2]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 [57] 戰國策 [56] 戰國縱橫家書 [62]  中也有較多關於陳軫的記載。

陳軫藝術形象

陳軫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扮演者
1999
屈原
2013
焦剛 [59] 
2017
思美人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第六: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2011年5月重印:1575
  • 2.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02-19]
  • 3.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索隱》:陳軫,夏人,亦仕秦。
  • 4.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69-272
  • 5.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陳軫適為秦使齊,齊王曰:“為之奈何?”陳軫曰:“王勿憂,請令罷之。”即往見昭陽軍中,曰:“原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陳軫曰:“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曰:“令尹。”陳軫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臣請得譬之。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一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説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昭陽曰:“善。”引兵而去。
  • 6.    《戰國策·齊策二·昭陽為楚伐魏》: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
  • 7.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説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
  • 8.    《戰國策·秦策一·田莘之為陳軫説秦惠王》:田莘之為陳軫説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君。夫晉獻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女破舌。’乃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舟之僑諫而不聽,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憚宮之奇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男破老。’乃遺之美男,教之惡宮之奇。宮之奇以諫而不聽,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為王,能害王者之國者,楚也。楚智橫君之善用兵,用兵與陳軫之智,故驕張儀以五國。來,必惡是二人。願王勿聽也。”張儀果來辭,因言軫也,王怒而不聽。
  • 9.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僕妾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 10.    《戰國策·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陳軫去楚之秦。張儀謂秦王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楚。儀不能與從事,願王逐之。即復之楚,願王殺之。”王曰:“軫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聽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約車。”對曰:“臣願之楚。”王曰:“儀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楚人有兩妻者,人誂其長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國情輸楚,王必不留臣,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以此明臣之楚與不。” 軫出,張儀入,問王曰:“陳軫果安之?”王曰:“夫軫,天下之辯士也,孰視寡人曰:‘軫必之楚。’寡人遂無奈何也。寡人因問曰:‘子必之楚也,則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里者,善婦也。臣不忠於王,楚何以軫為?忠尚見棄,軫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為然,遂善待之。
  • 1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
  • 12.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原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 13.    《戰國策·楚策三·陳軫告楚之魏》:陳軫告楚之魏,張儀惡之於魏王曰:“軫猶善楚,為求地甚力。”左爽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信之。公雖百説之。猶不聽也。公不如以儀之言變資,而得復楚。”陳軫曰:“善。”因使人以儀之言聞於楚。楚王喜,欲復之。
  • 14.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惡陳軫於魏王》:張儀惡陳軫於魏王曰:“軫善事楚,為求壤地也甚力之。”左華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愛之。公雖百説之,猶不聽也。公不如儀之言為資,而反於楚王。”陳軫曰:“善。”因使人先言於楚王。
  • 15.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張儀免相、相魏。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張儀相魏。
  • 16.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53-354, 359-363, 618-619
  • 17.    《戰國策·楚策三·楚王逐張儀於魏》:楚王逐張儀於魏。陳軫曰:“王何逐張子?”曰:“為臣不忠不信。”曰:“不忠,王無以為臣;不信,王勿與為約。且魏臣不忠不信,於王何傷?忠且信,於王何益?逐而聽則可,若不聽,是王令困也。且使萬乘之國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 1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柰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原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
  • 19.    《戰國策·魏策一·陳軫為秦使於齊》:陳軫為秦使於齊,過魏,求見犀首。犀首謝陳軫。陳軫曰:“軫之所以來者,事也。公不見軫,軫且行,不得待異日矣。”犀首乃見之。陳軫曰:“公惡事乎?何為飲食而無事?無事必來。”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惡事?”陳軫曰:“請移天下之事於公。”犀首曰:“奈何?”陳軫曰:“魏王使李從以車百乘使於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謂魏王曰:‘臣與燕、趙故矣,數令人召臣也,曰無事必來。今臣無事,請謁而往。無久,旬、五之期。’王必無辭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於廷曰:‘臣急使燕、趙,急約車為行具。’”犀首曰:“諾。”謁魏王,王許之,即明言使燕、趙。 諸侯客聞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從以車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車三十乘使燕、趙。”齊王聞之,恐後天下得魏,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趙聞之,亦以事屬犀首。楚王聞之,曰:“李從約寡人,今燕、齊、趙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慾之。”乃倍李從,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為不可。令四國屬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復相魏。
  • 20.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義渠君朝於魏。犀首聞張儀復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事情。”曰:“中國無事,秦得燒掇焚於君之國;有事,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其後五國伐秦。會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也,不如賂之以撫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繡千純,婦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羣臣而謀曰:“此公孫衍所謂邪?”乃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李伯之下。
  • 21.    《戰國策·秦策二·義渠君之魏》:義渠君之魏,公孫衍謂義渠君曰:“道遠,臣不得復過矣,請謁事情。”義渠君口:“願聞之。”對曰:“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艹熱)獲君之國;中國為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義渠君曰:“謹聞令。” 居無幾何,五國伐秦。陳圳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王不如賂之以撫其心。”秦王曰:“善。”因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羣臣而謀曰:“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因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於李帛之下。
  • 22.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十六年,秦敗我脩魚,虜得韓將宧、申差於濁澤。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慾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將西購於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慾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已悉發之矣。原大國遂肆志於秦,不穀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説,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彊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彊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於秦以和。
  • 23.    《戰國策·韓策一·秦韓戰於濁澤》:秦、韓戰於濁澤,韓氏急。公仲明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於秦。 楚王聞之大怒,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之慾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於韓。韓得楚救,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大説,乃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願大國遂肆意於秦,敝邑將以楚殉韓。” 韓王大説,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告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矣。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以使人報於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輕強秦之禍,而信楚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聽,遂絕和於秦。秦果大怒,興師與韓氏戰於岸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 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聽於陳偵,失計於韓明也。
  • 24.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477-478, 492-493, 668-670
  • 25.    《戰國策·秦策二·齊助楚攻秦》: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説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説,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羣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曰:“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事。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固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 26.    《戰國策·韓策三·秦招楚而伐齊》:秦招楚而伐齊。冷向謂陳軫曰:“秦王必外(金正煒作謂)向:‘楚之齊者知西不合於秦,必且務以楚合於齊。齊、楚合,燕、趙不敢不聽。齊以四國敵秦,是齊不窮也。’向曰:‘秦王誠必欲伐齊乎?不如先收於楚之齊者,楚之齊者先務以楚合於齊,則楚必即秦矣。以強秦而有晉、楚,則燕、趙不敢不聽,是齊孤矣。’向請為公説秦王。”
  • 27.    諸祖耿.戰國策集註匯考:鳳凰出版社,2008:515-520, 592-594, 1373-1374, 1490-1491
  • 2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説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原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懷王大悦,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羣臣皆賀,而陳軫獨吊。懷王曰:“何故?”陳軫對曰:“秦之所為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為。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里。”即以歸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遂絕和於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擊之。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 29.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説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説而許之。羣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羣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説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原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 30.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齊宋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匄。謂陳軫日:“願有謁於公,其為事甚完,便楚,利公。成則為福,不成則為福。今者秦(按:蘇秦自稱)立於門,客有言日:‘魏王謂韓倗、張儀:煮棗將榆(輸),齊兵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支。’轉辭也。秦韓之兵勿東,旬餘,魏氏轉,韓氏從,秦逐張儀,交臂而事楚,此公事成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同)
  • 31.    《戰國策·楚策一·張儀相秦》:張儀相秦,謂昭睢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曰:“無有。”曰:“無昭過、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儀謂楚王逐昭過、陳軫,請復鄢、郢、漢中。(案:鄢郢為衍文,從楊寬刪。)”昭睢歸報楚王,楚王説之。 有人謂昭過曰:“甚矣,楚王不察於爭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是列縣畜我也。今楚,萬乘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逐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睢之言不信也,王必簿之。”
  • 32.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欲窮陳軫》:張儀欲窮陳軫,令魏王召而相之,來將悟之。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曰 :“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鄭強出秦曰,應為知。夫魏欲絕楚、齊,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勸王多公之車。公至宋,道稱疾而毋行,使人謂齊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絕齊、楚也。”齊王曰:“子果無之魏而見寡人也,請封子。”因以魯侯之車迎之。(顧觀光系此於赧王五年)
  • 3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秦武王元年,羣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原效之。”王曰:“奈何?”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 34.    《戰國策·楚策三·秦伐宜陽》: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為其必免,吾欲先據之以加德焉。”陳軫對曰:“舍之。王勿據也。以韓侈之知,於此困矣。今山澤之獸,無鮚於麋。麋知獵者張罔,前而驅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數,獵者知其詐,偽舉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舉罔而進者必眾矣。舍之,王勿據也。韓侈之知,於此困矣。”楚王聽之,宜陽果拔,陳軫先知之也。
  • 35.    《史記·卷五·秦本紀》: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
  • 36.    賈誼《過秦論》: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 37.    《全漢文·卷三十七·戰國策書錄》: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縱橫短長之説,左右傾側。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 3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儀未遭時,頻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韓後蜀。連衡齊魏,傾危誑惑。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 39.    魏文帝《煌煌京洛行》: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抵令事敗。蘇秦之説,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 40.    《藝文類聚·卷十七·人部一》:晉張敏頭責子羽文曰:……子欲為仁賢耶,當如皋陶后稷巫咸伊陟,保乂王家,永見封殖。子欲為名高耶,則當如許由子臧卞隨務光,洗耳逃祿,千載流芳。子欲為遊説耶,則當如陳軫蒯通陸生鄧公,轉禍為福,含辭從容。子欲為恬淡耶,則當如老聃之守一,莊周之自逸,廓然離俗,志凌雲日。子欲為隱遯耶,則當如榮期之帶索,漁父之儳灂,棲遲神丘,垂餌巨壑。
  • 41.    《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二·兵部二十三·用間》:《衞公兵法》曰:夫戰之取勝,此豈求之於天地?在乎因人以成之。歷觀古人之用間,其妙非一也。即有間其君者,有間其親者,有間其賢者,有間其能者,有間其助者,有間其鄰好者,有間其左右者,有間其縱橫者。故子貢、史廖、陳軫、蘇秦、張儀、範睢等,皆憑此術而成功也。
  • 42.    《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九十八·皮日休(三)·十原系述》:【原奕】問奕之原於或人,或人曰:「堯教丹朱徵,丹朱作為是。信固有其道焉。」皮子曰:「夫奕之為藝也,彼謀既失,我謀先之。我智既虧,彼智乘之。害也。欲利其內,必先攻外。欲取其遠,必先攻近。詐也。勝之勢,不城池而金湯焉。負之勢,不兵甲而奔北焉。勝不讓負,負不讓勝,爭也。存此免彼,得彼失此,如蘇秦之合從,陳軫之遊説,偽也。若然者,不害則敗,不詐則亡,不爭則失,不偽則亂,是奕之必然也。
  • 43.    《歷代名臣奏議·卷四十》:宋哲宗元祐初,蔡州教授秦觀舉賢良方正進策曰……【辯士】所謂辯士者,必具三徳、明五機,而利口者不與焉。昔蘇秦、張儀、犀首、陳軫、代、厲之屬,嘗以辯名於世矣。然三徳不足,而五機有餘,故事求遂而不問禮之得失,功求成而不恤義之存亡,偷合苟容,取濟於一時而已。此其所以為利口之雄,而君子不道也。
  • 44.    《文章辨體匯選·卷三百七十四·晁補之》:蘇秦、張儀、陳軫、犀首,左右賣國以取容,非有死國死君之行。朝為楚卿,暮為秦相,不以慊於心。太史公猶以其辯智也,而為之立傳,以見後世。後世亦從,而服之曰奇材……此予所以為太史公惜也。
  • 4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文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原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陳軫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 46.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正義》:禹居陽城,潁川、南陽,皆夏地也。
  • 47.    《容齋隨筆·卷九 陳軫之説疏》:戰國權謀之士,遊説從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陳軫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謂善矣。然至雲:“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償於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且秦加亡道於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説於是疏矣。乃知魯仲連、虞卿為豪傑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 48.    《戰國策·齊策一·秦伐魏》: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幹,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裏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鋭師以成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鋭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 49.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前298年)(魏)與齊、韓共擊秦於函谷。河、渭絕一日。(韓)與齊、魏共擊秦。(齊)與魏、韓共擊秦。孟嘗君歸相齊。
  • 50.    王會斌.陳軫遊説之法論析[J].邢台學院學報,2020,35(01):121-124.
  • 51.    邴琴. 《戰國策》中的縱橫家與寓言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8, 20-26.
  • 52.    夏芳莉.論《戰國策》對比興文學創作傳統的繼承與發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75-80.
  • 53.    《戰國策·秦策二·楚絕齊齊舉兵伐楚》: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西講於秦。”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餘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今軫將為王吳吟。王不聞夫管與之説乎?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 54.    《戰國策·楚策一·楚杜赫説楚王以取趙》:楚杜赫説楚王以取趙。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陳軫謂楚王曰:“赫不能得趙,五大夫不可收也,得賞無功也。得趙而王無加焉,是無善也。王不如以十乘行之,事成,予之五大夫。”王曰:“善。”乃以十乘行之。杜赫怒而不行。陳軫謂王曰:“是不能得趙也。”
  • 55.    《戰國策·韓策一·秦攻陘》:秦攻陘山,韓使人馳南陽之地。秦已馳,又攻陘,韓因割(黃丕烈作“馳割”)南陽之地。秦受地,又攻陘。陳軫謂秦王曰:“國形不便故馳,交不親故割。今割矣而交不親,馳矣而兵不止,臣恐山東之無以馳割事王者矣。且王求百金於三川而不可得,求千金於韓,一旦而具。今王攻韓,是絕上交而固私府也,竊為王弗取也。”
  • 56.    戰國策(漢)劉向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02-19]
  • 57.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02-19]
  • 58.    電視劇《屈原》第1集(騰訊視頻版/1999年)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02-19]
  • 59.    電視劇《大秦帝國2》  .新浪影音[引用日期2022-02-19]
  • 60.    電視劇《思美人》第一集(騰訊視頻版/2017年)片尾字幕42分07秒至44分36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02-19]
  • 61.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_第1冊(先秦).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46
  • 62.    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縱橫家書:文物出版社,1976:98-101
  • 63.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66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