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仙傳説

(山東地方民間傳説)

鎖定
八仙傳説,山東地方民間傳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八仙傳説最早見於《太平廣記》,經民間流傳和歷代文人騷客的渲染,傳説內容不斷豐富。明代吳元泰創作小説《八仙出處東遊記傳》,始正式確定傳説主人公為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枴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八仙在蓬萊閣上把酒臨風,遊興大發,遂各顯神通過海,由此引發了與東海龍王三太子的矛盾。後經觀音菩薩調停,兩方罷鬥和好。 [1] 
2008年6月7日,八仙傳説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I-45。 [1] 
中文名
八仙傳説
申報地區
山東省蓬萊市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I-45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八仙傳説歷史淵源

八仙
八仙(4張)
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説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即《東遊記》)始定為:鐵枴李(李玄/李泩水)、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雲)、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八仙的傳説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説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準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後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説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唐朝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能詩善飲的文人學士。今之所謂八仙,大約形成於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遊記》,鐵枴李等八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定下來。正式定型為漢鍾離(或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枴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2] 
五代宋初,關於呂洞賓的仙話傳説,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鍾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迴應民間信仰及傳説以宣揚其教法,將鍾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説、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道教的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範子安的《竹葉船》和穀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嶽伯川《呂洞賓度鐵枴李嶽》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2] 

八仙傳説文化特徵

八仙傳説內容分類

傳説中的八位神仙 傳説中的八位神仙
鐵枴李,相傳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據説他本來長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碭山洞中修行。因為約定要參加老君的華山仙會,臨走時對弟子説,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則將屍殼焚化。於是留下屍殼,元神外遊。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來人報信母親病危,弟子們無奈就燒了屍殼。當弟子回家後,不久李鐵枴的元神迴歸,無處可託。忽見林中有一餓死的人屍,則從他的前額腦門進入,站起來之後,才覺不行,趕忙從葫蘆裏倒出老君所贈的仙丹,葫蘆忽然閃出金光,映出一個醜陋的形象,黑臉蓬頭,卷鬚巨眼,右腳還是瘸的,正在驚訝,身後忽然有人鼓掌,回頭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這時,老君制止説:“道行不在於外表,你這副模樣,只須功夫充滿。便是異象真仙。”於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亂髮,授予鐵枴一根助拄跛足。李鐵枴還常背一葫蘆,據説裏面裝有仙藥,降到人間時,專門用來治病救人。
漢鍾離 漢鍾離
漢鍾離姓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今陝西)人,據説是東漢時期人。有關他的出生非常生動,説有一天,一個巨人大踏步的走進他母親的內室,大聲説道:“我是上古黃神氏,當托兒於此。”頓時,只見異光數丈如烈火,隨之漢鍾離降生。他一出生就像三歲的小孩一樣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員額寬,耳厚眉長,口方頰大,唇練如丹乳圓臂長,更為奇怪的是他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説了一句話:“身遊紫府,名書玉京。”這一句驚動了他的父母。因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宮城,所以,以為他是神仙轉世,父母希望他長大成人多掌大權,因此起名“權”。據説鍾離長大以後,任朝廷的諫議大夫,後來奉召出征吐蕃,戰敗,隱居終南山。遇到東華帝君王玄甫,得到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後來又遇到華陽真人,教他大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終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峯得到玉匣秘訣,成了一位仙人。傳説他在唐朝的時候度化了呂洞賓,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搖棕扇,大眼睛,紅臉膛,頭上紮了兩個丫髻,神態自若。是個閒散的漢子。
張果老 張果老
張果老據史書上記載確有其人,原來是唐朝的道士,這個人擅長法術,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於汾晉之間,民間傳説他活了數百歲,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張果老。據説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後,就派使者召見他入宮,他都不願意去。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裝死去又未去成。到了唐玄宗時期,玄宗派遣使者終於將他請到了宮內,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來,玄宗準備將他女兒許配給他,他唱道:“媳婦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終也沒同意這門親事,懸辭還山,走到半路,死於衡山蒲武縣。弟子説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當地建棲霞觀以奉祀。民間傳説他常揹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遊四方,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後來民間的名言“騎驢看唱本”就源於此。他所乘的白驢,日行萬里,夜間摺疊如紙,放在箱子裏。白天騎得時候,用水含在嘴裏噴灑一下就又還原成一天驢。後人題詩:“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張果老這故事啓示人們做任何事情,儘量要考慮全面思前想後,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顧後。
呂洞賓道教八仙之一。名巖,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陝西省長安縣)人。曾以進士授縣令。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裏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下,飛入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後來呂洞賓遊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六十四歲時,遊長安,下決心和鍾離權學道,並經“十試”的考驗,鍾離權授他道法。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
何仙姑,八仙唯一的女仙,據説原名何秀姑,生於唐武則天時期,出生時紫雲繞室,頭頂上有六道亳光。從小智慧敏捷,聰敏過人。十五歲時,夢見神人教她食雲母粉,於是輕身如飛,往來於山頂之間,每天早上外出,晚上採山果孝敬母親。後來辟穀,言語異常,武則天聽説後,派使者召請,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説在唐中宗時八月初八飛天。還有一種説法是,何仙姑十三歲時入山,遇仙人呂洞賓,呂賜其一桃,吃了以後不飢不餓,並能預知禍福之事,頗為靈驗。村裏的人奉為神明,專門建樓供其居住,後來呂洞賓度其成仙。
藍采和本為男子,常常女裝打扮,手提花籃,據説他本是赤腳大仙降生,原來是一名遊方的道士,常穿破爛的藍衣裳,繫着一條三寸多寬的木腰帶,一腳穿靴子,一腳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卧於雪地中,氣出如蒸。經常手持三尺多長的大拍唱板,在城市裏邊走邊唱,帶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隨看他,人家把銅錢給他,他卻用長繩穿起來,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頭看一看。有時見到窮人,就把銅錢送給他們
韓湘子,八仙中的斯文公子,形象是一位手持長笛的英俊少年。韓湘子,本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子。傳説,漢丞相安撫有一女兒,名叫靈靈,才貌雙全。已許配韓湘。但是漢帝想把她婚配與皇侄,安撫堅決不同意。漢帝大怒,將韓湘罷官發配。靈靈悲鬱而死,韓湘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鍾烹權和呂洞賓的點化,又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幼年喪父,由叔父韓愈撫養。長大後又得鍾、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韓愈極力反對,訓斥他。韓湘子因此而出家,隱居於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為八仙之列。
曹國舅這位神仙的形象是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陰陽板(玉板),與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傳説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后的長弟,名景休。他天資淳善,志在凊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後來因為他的弟弟驕縱不守法,殘害人命。曹國舅深以為恥,於是隱跡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奧的道理,過了十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鍾離權和呂洞賓兩位仙人,他們問:“聽説你在休養,所養的是什麼呢?”答道:“養道。”仙人又問:“道在哪裏?”曹國舅舉手指天。二仙又問:“天在哪裏?”曹國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着説:“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經頓悟道之真義了。”於是傳授他還真秘術,點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團隊。還有一種説法,説他出家時皇帝賜他一塊金牌,後來過黃河時沒有船費,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呂洞賓,與他一起同遊,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2] 

八仙傳説藝術特徵

八仙傳説故事及小説、戲曲等文學作品的描寫,反映着古代中國人多種文化觀念,並寄託着美好的社會與人生理想。其中所表現的對於數字“八”的崇拜意識和法寶崇拜意識是突出的兩點。遠古時期人類一開始就非常崇拜數字,這是世界上各個民族文明之初的共同特徵。
中國古代先民對於數字的崇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古代哲學、倫理、文學、藝術等許多方面都形成了重數傳統。《易經·繫辭上》雲:“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這裏即表現了古代哲學思維中對於數的重視。在拙著《河圖洛書探秘》一書中曾有數字崇拜問題,認為中國古代先民的數字崇拜,主要表現為對一至十這十個基本數字的崇拜,這十個基本數字都不單是數學意義上的數字,它們還具有美學意義、祥瑞意義、世界觀及宇宙觀意義,每個數都是完美數、吉利數、大智慧數,細説起來都含義無窮。八仙傳説故事中,神仙組合的人數確定為“八”,正是表現了對於數字“八”的崇拜意識。
單從法寶問題來看,關於八仙的傳説故事中,他們每人所攜帶的物件也都是法寶。他們在普度眾生或救人危難時,其法寶都顯示出巨大而神奇的威力。呂洞賓的法寶是他的佩劍。穀子敬的雜劇《呂洞賓三度城南柳》寫昌洞賓來到岳陽樓觀景飲酒時,向酒館主人誇讚他的這把寶劍道:“這劍六合砌為爐,二氣鑄成模。呼的風喚的雨驅的雲霧,屠的龍誅的虎滅的魅魎。霜鋒如巨闕,冰刃勝昆吾,光搖鬥牛暗,氣壓鬼神伏。這樣的寶劍,的確不是一般的兵器可以相比的。”在無名氏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海》中,鍾離提議説,八人來時都是騰雲而來,但回去時不許駕雲,而是要各顯神通過此大海。於是,八仙各自陳述過海的辦法:曹國舅説將笊籬作錦舟,韓湘子説把花籃作畫舫,李鐵枴説踏此鐵枴過海,鍾離説踏着芭蕉扇過海,徐神翁説撇鐵笛在海中就可渡過,張果老説把葫蘆放在海中亦可履之渡海,呂洞賓説可踏着寶劍渡海,藍采和説可踏着玉板渡海。
看來,這八仙各有可恃仗的法寶,笊籬、花籃、枴杖、芭蕉扇、鐵笛、葫蘆、寶劍、玉板原本是凡間常見的物件,而在這些神仙手中,它們都各自具有特異的功能。而且,這些法寶不僅是渡海的工具,而且在同四海龍王作戰時,它們都成為威力強大的武器。東海龍王調集百萬水兵,而八仙只有八人,人力的對比顯然眾寡懸殊。但是,八仙的法寶卻大顯神通。鍾離將火葫蘆放在海中,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萬,可燒乾海水。呂洞賓把寶劍撇向空中,一口變十口,十口變百口以至於千口萬口,威力無比。於是龍王的百萬水兵被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在民間傳説及文學作品的描寫中,關於八仙所持有的法寶有不同的説法。如小説《東遊記》中説何仙姑的法寶為笊籬,八仙同龍王交戰時,龍太子敗陣逃走,何仙姑用笊籬從海中一撈,龍太子便不能逃脱;而且此小説中寫放火葫蘆者為呂洞賓。傳説中張果老的白驢也是法寶,他騎此驢可日行千里,休息時就把驢摺疊起來,其厚如紙,騎的時候“以水喉之”,又覆成驢。八仙的法寶是古代各種典籍及文學作品中所寫到的大量神仙法寶的縮影,八仙傳説故事對於表現古代大眾的法寶崇拜意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八仙傳説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八仙過海傳説把獨具特色的“仙文化”與濃厚的世俗人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膾炙人口的山海傳奇,它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深刻影響着廣大民眾。八位仙人分別是世俗社會不同階層的代表,八仙傳説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和地域風格,為民間文藝、工藝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1] 
傳承狀況
隨着時間的流逝,加上現代傳播方式的衝擊,八仙在民間的形象正逐漸變得模糊起來,八仙傳説的保護傳承任務已變得十分迫切。 [1]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蓬萊市文化館獲得“八仙傳説”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八仙傳説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評估合格。 [9] 

八仙傳説社會影響

八仙傳説文化影響

在民間崇拜的神仙中,以“八仙”影響最大。許多戲曲、小説以“八”為素材,一些道教宮觀中也塑有“八仙”神像。民間所傳“八仙”外,還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之説。“八仙”多依傍具體歷史人物,但有關故事傳説則出於道教徒的附會,往往荒誕不經,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八仙”與其他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同,他們混跡世間,或仗義行善,或倜儻不羈,少了一點神的尊嚴,多了一些人情味,因而廣為民眾喜愛。 [5] 

八仙傳説衍生作品

1985版《八仙過海》電視劇,此劇首開香港電視劇前往中國內地取景的先河,主要場景在蓬萊取景。 [6] 
1985版《八仙的傳説》電影,主要講述了正直的曹國舅因勸諫皇帝被貶為民,他心灰意懶想找一清靜之地了此殘生。呂洞賓、鐵枴李、何仙姑、漢仲離、張果老、韓湘子、藍采和七仙設下種種磨難來考驗曹國舅,終於使他悟出了“人世間,多罪惡”的根源在於一個“貪”字,從而羽化成仙的故事。 [6] 
俄羅斯作家咪拉夫人編寫關於“八仙過海”傳説的專著——《八仙的故事》一書,作為2007年俄羅斯“中國年”重要文化交流活動之一,在俄羅斯正式出版發行,並在俄羅斯國內掀起了一陣“八仙熱”。 [7] 
2008年12月22日,古裝神話劇《八仙全傳》在安徽影視頻道首播,該劇講述了漢鍾離和鐵枴李為拯救蒼生百姓下凡找尋尚未成仙的其餘六仙,合八仙之力,渡過東海,採藥以濟蒼生的故事。 [6] 
2017年4月27日,以八仙傳説為主線的都市玄幻題材網絡大電影《八仙后傳之國舅探親》在愛奇藝網站正式上線,這是繼《時空飛仙》上映僅一週後推出的又一八仙題材的網絡電影作品。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