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內(拼音:nèi,nà),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此字本義是從外面進入內裏,後逐漸分化為“內”“入”“納”三詞。在典籍中可以看到“內”兼表受納和交納兩方面意義,讀作nà,後來寫作“納”。“內”由本義引申為榫頭,讀ruì,後來寫作“枘”。
(基本信息欄來源: [2] 
中文名
拼    音
nèi,nà
部    首
五    筆
mwi
倉    頡
ob
鄭    碼
ldod
字    級
一級字 [1] 
注    音
ㄋㄟˋ,ㄋㄚˋ
異    體
平水韻部
去聲十一隊,入聲十五合 [3] 
總筆畫
4
四角號碼
40227
統一碼
基本區 U+5185
結    構
獨體字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會意字。初文以有鋭鋒的楔形符號“A”刺入“冂”形的圖象,表示進入內裏之意。“內”字在商代原本寫作“B”,因為與“C(丙)”字區別甚微,而改平頂“D”為尖頂“E”。至戰國,字中的“入”形常在中豎上加飾點或飾橫,同時,楚系文字又把“D”形簡寫為“F”形。 戰國中期之後,秦系文字“A”形向上穿透重作平頂的“冂”形,成為秦及其後篆隸楷各體的穩定形式。但是,在秦漢簡帛中也有寫成“G”在“H”形中的樣子。楷書舊字從“入”,新字形作“內”,既是沿襲漢隸筆勢,也是為了書寫便利。本義是從外面進入內裏,逐漸分化為“內”“入”“納”三詞,但在西周中期以前,“內”字還兼賅“內”“入”“納”三項相關聯的意義。在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內”兼表受納和交納兩方面意義,讀作nà,後來寫作“納”。“內”由本義引申為榫頭,讀ruì,後來寫作“枘”。 [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nèi
名詞
裏面,裏頭,與“外”相對。
Inside
左傳·定公八年》:“公斂處父帥成人自上東門入,與陽氏戰於南門之內。”
內部
室,內室。
Seraglios
《詩‧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內,弗灑弗埽。”
漢書‧晁錯傳》:“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
內室,內房
指居屋的正室。
Main room
禮記‧檀弓上》:“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於外;非致齊也,非疾也,不晝夜居於內。”

帝王所居之處;皇宮。
Royal Palace
逸周書‧克殷》:“商辛奔內,登於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於火。”
大內,內帑,內侍
指朝廷。
Court
史記‧汲鄭列傳》:“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遷為東海太守。”
後漢書‧陳忠傳》:“延光三年,拜司隸校尉。糾正中官外戚賓客,近幸憚之,不欲忠在內。明年,出為江夏太守。”

宮門或閨門以內的人和事。

《周禮‧天官‧宮正》:“辨外內而時禁。”

指家務。
Housework
《漢書‧杜欽傳》:“必鄉舉求窈窕,不問華色,所以助德理內也。

婦女,女色。
Woman
《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

古代泛稱妻妾,後專稱妻。
Wife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齊慶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
賤內,懼內
稱妻家的親屬。

晉書‧阮瞻傳》:“內兄潘岳每令鼓琴,終日達夜無忤色。”
唐·韋應物《送鄭端公弟移院常州》詩:“時瞻憲臣重,禮為內兄全。”
內兄
內心。
Heart
《易‧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內境,內意
指內臟。
Gut
淮南子‧精神訓》:“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

指正道,佛教徒稱佛門之內的為內,佛門之外的為外。
Right way
《二教論‧歸宗顯本》:“故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典,典號為內……釋教為內,儒教為外。”

戈戟刃下接柄之處。

《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長內則折前,短內則不疾。”

動詞
指使向內、向裏。
Inward
《儀禮‧鄉飲酒》:“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向瑟,後首,挎越,內弦,右手相。”

親近。
Get close
《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返,回頭。
Return
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
漢·張衡《東京賦》:“夫君人者,黈纊塞耳,車中不內顧。”

退。
Return
墨子‧親士》:“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

形容詞
謂不形於外;暗地裏。
Secretly
《文子‧自然》:“老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內,不以事貴。”
《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幹舉幷州反。時河東太守王邑被徵,河東人衞固範先外以請邑為名,而內實與幹通謀。”
內奸
中。
Intermediate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隋五郊歌》:“黃本內色,宮實聲始。”

動詞
“納”的古字,使進入;放入。
Enter
《孟子‧萬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新唐書‧蔣儼傳》:“為莫離支所囚,以兵脅之,不屈,內窟室中。”

“納”的古字,接納;容納;採納。
Accept
《禮記‧檀弓下》:“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閽人為君在,弗內也。”

“納”的古字,迎娶。
Marry
《漢書‧陳平傳》:“為平貧,乃假貸幣以贈,予酒肉之資以內婦。”

“納”的古字,交納;進獻。
Pay
《史記‧秦始皇本紀》:“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漢書‧王商傳》:“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為鳳所中,惶怖,更欲內女為援。”

“納”的古字,收藏。
Collect
宋·無名氏《儒林公議》捲上:“監庫舊有五臣注《文選》鏤板,奭建白內於三館。”

“納”的古字,補綴,彌補縫隙。
Make up
《漢書‧路温舒傳》:“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
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九》:“內讀為納。納者,補也。周,密也。此承上‘上奏畏卻’而言,謂密補其奏中之罅隙……‘鍛練而周內之’,謂鍛練其文而周納其隙。”

形容詞
通“肭”,肥。
Fat
楚辭‧大招》:“內鶬鴿鵠,味豺羹只。”

通“訥”,木訥,不善言辭。
Mune
《楚辭‧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餘之異采。”

ruì
名詞
通“汭”,河流彎曲處或會合處。
Curve
《漢書‧溝洫志》:“及盟津、雒內,至於大伾。”

通“枘”,榫頭。
Tenon
《周禮‧考工記‧輪人》:“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奴對切 [6] 

説文解字注

入也。
今人謂所入之処為內,乃以其引伸之義為本義也。互易之,故分別讀奴荅切,又多假納為之矣。《周禮》注云:職內,主入也。內府,主良貨賄藏在內者。然則職內之內是本義,內府之內是引伸之義。
從冂入。
小徐曰:冂音坰。按:當音𧠨。許冖冂異篆。冂者,覆也,覆在外。各本無入字,今依《韻會》補。奴對切。十五部。
自外而入也。
釋會意之恉。 [7]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對切,餒去聲。《説文》:入也,從冂入,自外而入也。《玉篇》:裏也。《增韻》:中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又《前漢·鼂錯傳》: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注:二房也。《韻會》:房室曰內,天子宮禁曰內。漢制,天子內中曰行,內猶禁中也。唐有三內,皇城在長安西北隅,曰西內;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
又五內,五中也。《魏志·王浚傳》注:聞命驚愕,五內失守。
又職內,官名。《周禮·天官》注:職內,主人也。若今之泉所入,謂之少內。
又河內,地名。《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
又《集韻》《正韻》𠀤儒税切。同汭,水相入也。或省文作內。
又《正韻》:同枘。《周禮·冬官考工記》注:調其鑿,內而合之。
又《正韻》:奴荅切,同納。《孟子》:若已推而內之溝中。 [8]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9] 

音韻集匯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奴對切
nuAi
集韻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而睡切
nʑiuɛ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儒税切
nʑ˜˜iuæi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奴對切
nuɒi

入聲

開口呼
次濁
諾荅切
nɒp
韻略


去聲





奴對切



入聲





諾答切

增韻


去聲





儒税切



去聲





奴內切



入聲





奴荅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次濁

n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囊對切

洪武正韻

去聲


次濁
儒税切
ȵuei

去聲


次濁
奴對切
nuei

入聲


次濁
奴荅切
nap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九栽宰載






(音韻資料來源: [1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30]
  • 2.    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3]
  • 3.    平水韻 十一隊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30]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66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1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05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893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3
  • 9.    內-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7-14]
  • 10.    內-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