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木三分

鎖定
入木三分,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這則成語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其自身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入木三分
拼    音
rù mù sān fēn
近義詞
力透紙背鐵畫銀鈎
反義詞
略見一斑走馬觀花
出    處
《書斷·王羲之》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

入木三分成語出處

“衞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1] 

入木三分成語故事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他取眾家之長,創造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書法,被後人譽為“書聖”。他的字,秀麗中透着蒼勁,柔和中帶着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都比不上。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做範本。現今他流傳下來的書帖中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自小就很有書法天賦,七歲時就已嶄露頭角,寫得一手字。十二歲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親的書房裏發現了一本講解書法的好書,就偷偷地拿出來閲讀。從此他手不釋卷地日夜攻讀,一絲不苟地按書中講的方法運筆練字,書法水平不斷提高。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裏總是想着字體的結構,揣摩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王羲之每天練了字,就到後花園的池塘邊清洗筆硯,天長日久,整池水都被汁染黑了,由此可見王羲之練字是何等勤奮刻苦!
據説王羲之很愛鵝,平時常常望着河裏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這對促進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羣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送給了他。
一天清晨,王羲之獨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見一位年邁的老婦人拿着十幾把紙扇,要到集市上去賣。每把紙扇只能二十錢,王羲之見老婦人貧苦可憐,就借來筆墨,在每把扇子上寫了字,老婦人哪裏認識王羲之呀,見他在白白淨淨的紙扇上寫了字,心中叫苦不迭。
王羲之見狀笑道:“您只要説這是王右軍寫的,保你每把紙扇能賣一百錢!”老婦人接過紙扇,半信半疑地來到市場上照着他的話叫賣了一番。人們聽了,馬上爭先恐後地掏錢購買,一會兒工夫,十幾把扇子都被搶購一空,老婦人這才欣慰地笑了。
相傳王羲之曾給朝廷寫過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祝版”。晉成帝即位後,就命祝版工人更換祝版上的題詞。誰知工人們在那塊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沒能把王羲之原來的字跡刮掉。工人們拿起祝版仔細一看,都大吃一驚,連聲讚歎。
原來,王羲之寫的每個字都滲入木頭三分多,好像刀刻一般,哪裏能輕易颳得掉呢?工人們不禁讚歎説:“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2-3] 

入木三分成語寓意

“入木三分”這則典故揭示了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是依靠他的天賦,更重要的是依靠他後天的努力的道理。王羲之不僅天賦特異,而且刻苦磨練,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之説。可見,這“入木三分”的成就,是來自於天賦和後天的功夫的。 [3]  [4]  [5] 

入木三分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用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也借喻見解、議論的深刻。 [1] 
運用示例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晉唐小楷真跡》:“韓宗伯敬堂所藏曹娥碑,為右軍真跡。絹素稍黯,字亦慘淡。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彩奕然,乃知古云入木三分不虛也。” [1] 
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歎賞不足詩以志愛》:“入木三分詩思鋭,散霞五色物華新。” [4] 
現代·秦牧《手莫伸》:“我們讀這首詩,尤其有一種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