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假道學

鎖定
假道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jiǎ dào xué,意思是偽君子。 [1] 
在中國古代,道學一詞可以用於指稱儒家思想理論,道學家也成為儒者的光榮稱號;但隨着儒家學者相繼標榜“道學”,關於“假道學”的批評也隨之而起,認為道學家們雖然把孔子之名及其學説掛在嘴上,但他們講不過欺世盜名而已,故稱“假道學”。 [2]  後世也用假道學泛指偽君子,指那些表面上正經,實際上很壞的人。 [1] 
中文名
假道學
拼    音
jiǎ dào xué
近義詞
偽君子
注    音
ㄐㄧㄚˇ ㄉㄠˋ ㄒㄩㄝˊ

目錄

假道學釋義

猶言偽君子。指表面上正經,實際上很壞的人。 [1] 

假道學出處

在隋唐以前,“道學”概念則主要是在道家學派道教中流行。唐代至宋代,“道學”一詞在儒家文獻中也趨於常見,如唐代儒家學者柳宗元於《柳河東集》卷二十四《送從弟謀歸江陵序》中即以“道學”來指稱儒門之理;北宋時期的周敦頤、穆修、張載、程頤、程顥等,及南宋時期的廖剛、林光朝、朱熹、周必大、李石、呂祖謙等,都在自己的經學論著或詩文中使用“道學”名稱。鑑於此,元代脱脱在編纂《宋史》時即專門立了《道學傳》,他將二程、朱熹等側重於道德倫理論述的儒家人物包羅其中。相關儒家代表人物,因極力宣傳道德仁義學説,也被冠以“道學家”的頭銜。 [2] 
當一批新儒家學者相繼標榜“道學”的時候,關於“假道學”的批評也隨之而起。例如明代弘治、嘉靖年間袁袠所撰《世緯》卷下即稱:“假道學之美名,以濟其饕餮窮奇之慾;剿聖賢之格言,以文其膚淺繆悠之説。”這裏的“假道學”還不具備“假的道學”之涵義,是説有人假借“道學”來滿足貪慾,裝扮自己淺薄、虛妄不實的謬論,但確已表明“道學”因為被盜用、濫用而失真。稍後於袁袠的顧允成更認為,孔子的學説是真道學,但到了程朱理學,孔子的學説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之衍生出來的程朱理學等新儒學已經淪為“假道學”了。類似批評,在李贄那裏表現得更為激烈。他在《初譚集》卷二十輯錄了時人諷刺“假道學”的一些故事,並且加以點評。在李贄看來,宣揚宋明理學的道學家們雖然把孔子之名及其學説掛在嘴上,但他們講的道學完全是欺世盜名,所以是“假道學”。 [2] 

假道學例句

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卷三:“孔子之局變而為假道學,實人心淑慝之關,世道升降之界也。” [2] 
你別瞧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其實不過是個假道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