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修昔底德陷阱

鎖定
修昔底德陷阱,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提出 [7]  ,此説法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得出的結論,雅典的崛起給斯巴達帶來恐懼,使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格雷厄姆·艾利森用這個概念來説明,一個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的地位,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採取措施進行遏制和打壓,兩者的衝突甚至戰爭在所難免 [6] 
中文名
修昔底德陷阱
外文名
Thucydides's trap
定    義
新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定有戰爭
提出者
格雷厄姆·艾利森
文    獻
世界郵報
地    位
被視為國際關係的“鐵律”
案    例
古雅典與斯巴達

修昔底德陷阱發展歷史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希臘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公元前460年或455年-公元前400年或395年),古希臘歷史學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臘文化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 [1] 

修昔底德陷阱觀念形成

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經被視為國際關係的“鐵律”。
“修昔底德陷阱”説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這位歷史學家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強邦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1] 
修昔底德總結説,“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修昔底德陷阱”翻譯成當代語言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歷史案例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動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老牌陸地強權斯巴達。恐懼迫使斯巴達人做出反應。威脅和反威脅催生了競爭,接着是對抗,最終釀成衝突。長達30年的戰爭最終毀了這兩個城邦。 [2] 
德國與世界大戰
人們發現,自1500年以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發生戰爭的就有11例。最顯著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 [2] 
歷史案例
日本侵略戰爭
亞洲也有類似的經歷。日本崛起之後,就想挑戰歐洲殖民地在亞洲建立起來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秩序,最終爆發了日本以反對西方列強為名而侵略亞洲其它國家的戰爭。 [2] 
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斷斷續續打了4仗。
1756-1763年,英國、普魯士與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大打出手。
1775-1783年,北美地方勢力與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的戰爭。
1853-1856年,英國、法國與沙皇俄國之間的戰爭。
1870-1871年,普魯士與法國開戰。
1904-1905年,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戰爭。

修昔底德陷阱中國理念

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2015年,習近平訪美時在歡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3] 
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
習近平在《世界郵報》創刊號的專訪中,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反駁説:“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習近平指出中國不會陷入中等發達國家停滯不前的沼澤,強調“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國夢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國應拋棄二元對立觀,避免在世界製造衝突、隔閡與對抗,導致兩敗俱傷,而要走和平共榮的道路。西方大國更應反思歷史、接納中國,適當做出調整和讓步,若針鋒相對則難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4-5] 
西方大國扭曲心態
習近平強調“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對西方大國有如醍醐灌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不斷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實力方面的崛起,便不斷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傳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表示出外國對於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和威脅到其本國的利益,即試圖通過這種輿論減緩中國的發展速度或在國際舞台中孤立中國。這種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態,是絕對荒謬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