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安王幕府詩

鎖定
《信安王幕府詩》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長律。此詩作者以極大的熱情讚美了信安王李禕東征的重大意義,並表達了希望被援引的意願。全詩三十韻,氣勢恢宏闊大,語言精工典雅。
作品名稱
信安王幕府詩
作品別名
信安王出塞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排律

信安王幕府詩作品原文

信安王幕府詩
開元二十年,國家有事林胡,詔禮部尚書信安王總戎大舉。時考功郎中王公、司勳郎中劉公、主客郎中魏公、侍御史李公、監察御史崔公鹹在幕府,詩以頌美數公。見於詞,凡三十韻。
雲紀軒皇代,星高太白年。
廟堂諮上策,幕府制中權。
盤石藩維固,升壇禮樂先。
國章榮印綬,公服貴貂蟬。
樂善旌深德,輸忠格上玄。
剪桐光寵錫,題劍美貞堅。
聖祚雄圖廣,師貞武德虔。
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華省徵羣乂,霜台舉二賢。
豈伊公望遠,曾是茂才遷。
並秉韜鈐術,兼該翰墨筵。
帝思麟閣像,臣獻柏梁篇。
振玉登遼甸,摐金歷薊壖。
度河飛羽檄,橫海泛樓船。
北伐聲逾邁,東征務以專。
講戎喧涿野,料敵靜居延。
軍勢持三略,兵戎自九天。
朝瞻授鉞去,時聽偃戈旋。
大漠風沙裏,長城雨雪邊。
雲端臨碣石,波際隱朝鮮。
夜壁衝高鬥,寒空駐彩旃。
倚弓玄兔月,飲馬白狼川。
庶物隨交泰,蒼生解倒懸。
四郊增氣象,萬里絕風煙。
關塞鴻勳著,京華甲第全。
落梅橫吹後,春色凱歌前。
直道常兼濟,微才獨棄捐。
曳裾誠已矣,投筆尚悽然。
作賦同元淑,能詩匪仲宣。
雲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1] 

信安王幕府詩註釋譯文

①詩題,敦煌選本作《信安王出塞》。《資治通鑑》開元二十年:“春,正月,乙卯,以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禕為河東、河北行軍副大總管,將兵擊奚、契丹。六月,丁丑,加信安王禕開府儀同三司。”李禕:唐太宗之子吳王恪之孫,玄宗之從兄。重孝悌,有武略。開元十二年(724)封信安郡王。開元十五年(727),官拜左金吾衞大將軍,任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攝御史大夫,遷禮部尚書。開元十七年(729),於石堡城役大破吐蕃。開元二十年,抱白山之戰大破奚、契丹。卒於天寶二年(743),終年八十餘歲。事蹟詳見《舊唐書·吳王恪傳》。
②有事林胡:指徵討奚、契丹。林胡:古族名。戰國時分佈在今山西朔州市北及內蒙古自治區內。從事畜牧,精騎射。戰國末為趙將李牧擊敗,遂歸附於趙,《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司馬貞索隱引如淳曰:“林胡即儋林,為李牧所滅也。”唐代借指奚、契丹等族。奚為東胡別種,大致生活在今內蒙古赤峯市以南,遼寧省朝陽市以西。唐貞觀三年(629)來朝,此後數度入貢。契丹於唐高宗武德初年屢犯唐境,此後或戰或和。開元十八年(730),契丹將領可突於弒其主李邵固,率國人並脅迫奚眾投降東突厥。唐遣師征討,征戰連年,直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可突於為張守珪所斬,オ結東了這場叛亂。開元二十年李禕率軍東征正是這次平叛中的一場戰鬥。
③總戎大舉:率兵出征。開元二十年正月十ー日,唐玄宗以李禕為河東、河北行軍副大總管,率兵進擊奚、契丹。
④王公:名未詳。教煌選本作“劉公”,無“司勳郎中劉公”六字,御史:敦煌選本無此二字。劉公、魏公、李公、崔公,皆名未詳。
⑤凡三十韻:明覆宋刻本無此四字,清抄本此四字作題下注。
⑥雲紀:傳説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雲紀事。簡文帝《七勵》:“鳥變龍工,鳳書雲紀。”軒皇:即黃帝軒轅氏。此處以黃帝清明時代指稱大唐盛世。太白:星名,即金星,又名啓明、長庚。古代星象家以為太白星主殺伐,故多以喻兵戎。此處比喻李褘將星高照,出征必將告捷。
⑦諮:《爾雅·釋詁》:“諮,謀也。”敦煌選本作“資”。中權:謂中軍制定謀略。《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中權,後勁。”杜預注:“中軍制謀,後以精兵為殿。”
⑧盤石:指封藩宗室。曹冏《六代論》:“漢鑑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諸呂擅權,圖危劉氏,而天下所以不能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諸侯強大,盤石膠固。”藩維:《詩經·大雅·板》:“價人維藩。”鄭箋:“王當用公卿諸侯及宗室之貴者為藩屏。”後以“藩維”指藩國。此處指李禕封王,可為朝廷藩屏。升壇:指拜將。《漢書·高帝紀》:“漢王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注:“築土而高為壇,除地為場。”禮樂先:古時命將,以知詩明禮為首要條件。《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晉文公欲選三軍元帥,趙衰曰:“邵毅可。臣亟聞其言矣,説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於是晉文公以郤觳將中軍。此處讚美信安王兼有文韜武略。
⑨國章:國之禮儀典章。印綬:印信和系印信的絲帶。公服:官吏的制服。貂蟬:貂尾和附蟬,古代為侍中、常侍等貴近之臣的冠飾。《後漢書·輿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以上兩句贊信安王地位顯貴。
⑩格上玄:感通上天。《尚書·説命》:“格於皇天。”此二句贊信安王樂善好施,忠義感天。
⑪剪桐:分封之意。《呂氏春秋·重言》:“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餘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餘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於晉。”題劍:謂題劍表德。《後漢書·韓稜傳》:“(韓稜)為尚書令,與僕射郅壽、尚書陳寵,同時俱以才能稱。肅宗嘗賜諸尚書劍,唯此三人特以寶劍,自手署其名曰:‘韓稜楚龍淵,郅壽蜀漢文,陳寵濟南椎成。’時論者為之説:以稜淵深有謀,故得龍淵;壽明達有文章,故得漢文;寵敦樸,善不見外,故得椎成。”後遂以“題劍”表示君主對臣子的特殊恩寵。
⑫聖祚:指皇帝。敦煌選本作“聖作”,誤。師貞:謂用兵之道,利於得正。《周易·師卦》:“師貞,丈人,吉,無咎。”孔穎達疏:“師,眾也貞,正也。丈人,謂嚴莊尊重之人。言為師之正,唯得嚴莊丈人監臨主領,乃得吉無咎。若不得丈人監臨之,眾不畏懼,不能齊眾,必有咎害。”
⑬七校:指漢代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七校尉。《漢書·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粵,內增七校。”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百官表》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凡八校尉。胡騎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説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不領兵,不在七校之列見沈欽韓《漢書疏證》。後泛稱各軍將領。五營: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領部隊。《後漢書·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A,令教習戰射”李賢注:“五營,五校也。謂長水、步兵、射聲、屯騎、越騎等五校尉也。”此處泛指諸軍營。
⑭華省:指清貴者的官署。唐代官署有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六省。羣乂:指王、劉、魏、李、崔等能夠安邦定國之士。霜台:御史台的別稱。御史職司彈劾,為風霜之任,故稱。二賢:指在御史台任職的李公和崔公。
⑮豈伊:猶豈,難道。伊,語中助詞,無實義。《詩經·小雅·頍弁》:“豈伊異人,兄弟匪他。”公望:可與三公的職位相稱的名望。《南史·謝舉傳》:“上曰:舉非止歷官已多,亦人倫儀表久著公望,悵恨未授之。”茂才:即秀才。因避漢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秀”為“茂”。《後漢書·黃琬傳》:“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此處指序中所言諸公均憑個人才能而升遷。
⑯韜鈐:古代兵書《六韜》《玉鈐篇》的合稱。後因以泛指兵書。術:敦煌選本作“述”。翰墨筵:猶文席。謂詩文書畫的聚會。此二句讚美幕府諸公兼有文韜武略。
⑰麟閣:即麒麟閣,漢代閣名,在未央宮中。漢宣帝時曾圖畫霍光等十一人之像於閣上,以表揚其功績。後世遂以畫像於麒麟閣表示功勳卓越。《漢書·蘇武傳》:“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凡十一人。”柏梁篇:相傳漢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羣臣共賦七言詩,人各一句,每句用韻,後人謂此體為柏梁體。《三輔黃圖·台榭》:“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長安城中北門內。”後泛指應制之作。
⑱振玉:美玉受撞擊震動的聲音。《後漢書·樊準傳》:“朝多皤皤之良,華首之老。每宴會,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詳覽羣言,響如振玉。”遼甸:遼地的郊野,為唐與奚、契丹交戰之地。摐金:撞擊金屬樂器。薊壖:指薊州的原野。壖,古同“堧”,城郭旁、宮殿廟宇外或河邊的空地。
⑲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樓船: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船。亦代指水軍。
⑳逾邁:超越。以:敦煌選本作“已”。
㉑講戎:演武練兵。深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涿,唐代范陽郡,治所在薊縣(今北京西南),料敵:估量、判斷敵情。居延:故邊塞名,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強弩將軍路博德築居延塞,稱“遮虜障”。後沿弱水岸築長城接酒泉塞,遂成為歷代屯兵設防重鎮。後置居延縣,為張掖郡都尉治所。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此處泛指信安王出塞所到北部邊地。
㉒三略:古兵書名。相傳為漢初黃石公所著,全書分上略、中略、下略。《隋書·經籍志三》有《黃石公三略》三卷,已佚。今存者為後人依託成書,收人《武經七書》中。亦以泛指兵書及作戰的謀略。兵戎:敦煌選本作“兵威”。九天:天的最高處,傳説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㉓授鉞:古代大將出徵,君主授以斧鉞,表示授以兵權。偃戈:放倒戈矛,以示休兵。
㉔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隱:敦煌選本作“指”。朝鮮:《史記·朝鮮列傳》:“(漢武帝)定朝鮮為四郡。”後出現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並存的“三國時代”。唐時新羅與大唐結盟,滅百濟,唐高宗於668年滅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建五都護府。後新羅亦為大唐屬國。
㉕衝:敦煌選本作“銜”。高鬥:北斗。北斗居天中最高處,故稱高鬥。彩旃:彩色的曲柄旗幟。
㉖玄兔:指月亮。《文選·謝莊〈月賦〉》:“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李周翰注:“玄兔,月也。月中有兔象,故以名焉説通“玄菟”,為漢武帝於朝鮮半島所置四郡之一。後亦泛指邊塞要地。白狼川《水經注》卷十四,“遼水右會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楊守敬以為即大淩河,由今遼寧省凌源市經朝陽、錦州入遼東灣。
㉗庶物:萬物。交泰:《周易·泰卦》:“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時也。”言天地之氣融通,則萬物各遂其生,故謂之泰。後以“交泰”指天地之氣和祥,萬物通泰。解倒懸: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倒懸,頭朝下倒掛着。語出《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懸也。”敦煌選本乙“庶物”以下四句與“關塞”以下四句互倒。
㉘甲第: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史記·孝武本紀》:“賜列侯甲第僮千人。”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有甲乙第次,故曰第。”
㉙落梅:即《梅花落》漢橫吹曲名。《樂府詩集》卷二四:“《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㉚兼濟:謂使天下民眾、萬物鹹受惠益。
㉛曳裾:即“曳裾王門”。《漢書·鄒陽傳》:“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後以“曳裾王門”比喻在王侯權貴門下做食客。投筆:即投筆從戎。《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因以“投筆從戎”為棄文就武之典。
㉜元叔:指東漢辭賦家趙壹,字元叔。善為賦,有《刺世疾邪賦》《窮鳥賦》等傳世。明活字本作“元淑”,誤。仲宣:指“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善詩賦,《三國志·王粲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有《七哀詩》《登樓賦》等傳世。
㉝雲霄:喻高位。仰:敦煌選本作“慕”。神仙:此處喻指高官,稱讚幕府諸公。 [1] 

信安王幕府詩創作背景

這是高適於開元二十年(732)投刺信安王李禕的一首五言排律,平定奚、契丹的叛亂是正義的戰爭,高適以極大的熱情讚美了信安王李禕此次東征的重大意義,並表達了希望被援引的意願。 [1] 

信安王幕府詩作品鑑賞

信安王幕府詩整體賞析

此詩前十六句從誤略、地位、忠勇、威勢等方面讚美信安王李禕的尊貴和聲威,意境雄渾,極有氣勢。“華省”以下八句照應序言,“頌美諸公”生逢其時,人盡其才“振玉”以下十八句鋪寫李禕此次東征的場面,表達必勝的美好祝願“振玉”縱金”“羽檄”“樓船”寫唐軍出征的聲勢;“講戎”“料敵”“三略“九天”,讚美信安王的謀略神勇;“大漠風沙”“長城雨雪”“雲端”“波際”“夜壁”“寒空”渲染作戰環境的艱苦;“解倒懸”“絕風煙”肯定此次平叛的功勞,也體現了高適對戰爭的態度。“直道”以下八句,以趙壹、王粲自比,雖有才華壯志,但從戎無路,獨遭捐棄,致意李禕,以求援引。全詩三十韻,氣勢恢宏闊大,語言精工典雅。 [1] 

信安王幕府詩名家點評

明·胡應麟詩藪》:盛唐排律,杜外,右丞為冠,太白次之。常侍篇什空澹,不及王、李之秀麗豪爽,而《信安王幕府》三十韻,典重整齊,精工贍逸,特為高作,王、李所無也。又:凡排律起句,極宜冠裳雄渾,不得作小家語。唐人可法者……李白“獨坐清天下,專征山海隅”,高適“雲紀軒皇代,星高太平年”,此類最為得體。 [2] 
明·陸時雍唐詩鏡》:語語整策。 [1] 

信安王幕府詩作者簡介

高適像 高適像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3]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5-41
  • 2.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891-892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