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胎丸

(簡明醫彀)

鎖定
保胎丸,中醫方劑名。出自《簡明醫彀》卷七。主治三月胎墮,氣血不足,衝脈損傷。
中文名
保胎丸
出    處
《簡明醫彀》卷七
組    成
香附子、當歸身、條芩、白朮、熟地、川芎、白芍藥、艾葉、阿膠、川續斷、益母草、陳皮、砂仁
主    治
三月胎墮,氣血不足,衝脈損傷

保胎丸組成

香附子(四制)、當歸身、條芩(無熱減半)、白朮、熟地各四兩,川芎、白芍藥、艾葉(醋煮)、阿膠(酒蒸)、川續斷、益母草、陳皮、砂仁(有熱減半)各一兩。

保胎丸用法用量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保胎丸主治

三月胎墮,氣血不足,衝脈損傷。

保胎丸使用注意

宜戒怒少勞,節飲食。

保胎丸附方

名稱:保胎丸(保胎神效丸《馮氏錦囊·雜症》卷十七)、保胎神佑丸(《女科輯要》卷下)
組成:白茯苓(要色白堅重者)二兩,真於術(米泔水浸一宿,去皮蘆淨,切片曬乾,同黃土炒)一兩,條芩(酒拌炒,須揀實心細條)、香附子(童便浸二日,炒熟)、元胡索(陳米醋拌炒)、紅花(隔紙烘燥)、益母草(淨葉)各一兩,真沒藥(新瓦上隔火焙去油)三錢
用法: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七丸,空心吞服,不可因其丸小加至七丸之外二孕婦胎不安者,一日可服四五次,安則照常。如遇腹痛重墜,或作脹墜,宜即服之。如受胎三五月常墜者,須先一月制服,能保足月。若見紅將墜,急服此丸
主治:孕婦胎不安,腹痛腰痠,或作脹墜,或三五月常墜,或見紅將墜
出處:《本草綱目拾遺》卷三引《良方集要》
功用:保胎
名稱:三合保胎丸
組成:生地(搗爛)、當歸身(酒洗,曬乾)、白朮(土炒極黃)、杜仲(鹽水炒斷絲)、川斷(酒炒)各360g,黃芩(酒炒3次)180g
用法:用砂仁、老薑各90g,將地黃一併入砂鍋內,先以淨水煮兩晝夜,侯地黃將爛,入好酒煮之,以地黃糜爛為度,將酒煮幹後撈起,揀去砂仁、老薑不用,將地黃搗膏。後五味同焙乾燥,研細末過篩,以地黃膏和勻,稍加煉蜜杵為丸,如綠豆大,每早鹽湯送下9克,晚臨卧時温酒送下9g,日日如此,不可間斷。自妊娠1月起服,過7個月方保無虞
主治:屢孕屢墮之滑胎者,又稱“習慣性流產
出處:《幼幼集成》卷一
功用:固腎養血安胎
名稱:保胎丸
組成:當歸、白芍、川貝母、川芎、地黃、菟絲子、黃芪、羌活、黃芩、艾葉炭等
用法:口服,1次1丸,1日2次,温開水送服
主治:婦女胎動胎漏之要藥。可減輕或消除面色無華、神疲體倦、胎動不安、小腹墜痛、腰膝痠痛、陰道下血等症狀。即西醫稱為‘習慣性流產、先兆流產等證
出處:《家庭常用中成藥500種》
功用:補益氣血、和胃安胎
名稱:萬應保胎丸
組成:白朮90g,元胡、黃芩、香附、紅花、益母草各30g,茯苓60g,沒藥9g
用法:共研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9g,熱湯送下
主治:妊娠氣血虛弱,不能滋養胎元,以致腹痛經漏,或至流產。並治肝氣上逆,妊娠諸疾
出處:《中國曆代名醫驗方析要》

保胎丸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簡明醫彀》:“保胎丸,三月胎墮,氣血不足,衝脈損傷,宜戒怒少勞,節飲食。香附子四製法見前、當歸身、條芩,無熱減半、白朮、熟地各四兩,川芎、白芍藥、艾葉醋煮、阿膠酒蒸、川續斷、益母草、陳皮、砂仁各一兩,有熱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