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説八大人覺經

鎖定
《佛説八大人覺經》後漢沙門 安世高 譯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1] 
中文名
佛説八大人覺經
覺    悟
八大
所立經題
三單式、三複式和具足式
性    質
佛教術語

佛説八大人覺經原文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唸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盤岸;復還生死,度脱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説八大人覺經經文解釋

佛一生所説的經很多,但是所立的經題,不外乎七種方式,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七例選題”。有三單式、三複式和具足式三種。
三單式
第一、單人立題:好比《佛説阿彌陀經》,佛説的“佛”字,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單人立題。
第二、單法立題:如《大涅盤經》。“大涅盤”是法,所以稱單法立題。
第三、單喻立題:如《寶積經》。用“寶”作比喻,所以稱單喻立題。以上是三單式的介紹。
三複式
第一、人法立題:如《地藏王本願功德經》。“地藏王”是人,“本願功德”是法,所以稱人法立題。
第二、人喻立題:如《如來説獅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比喻,所以稱人喻立題。
第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所以稱法喻立題。
具足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稱具足式。以上就是佛經的七例選題。
我們要學習的這一部《佛説八大人覺經》是屬於人法立題。“佛”是人,“八大人覺”是法。下面,我們來介紹本經的經題。
首先把《佛説八大人覺經》七個字,分為五段來解釋。先説“佛”的意義,“佛”是簡稱,完全的稱呼應當稱“佛陀”。因為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就把“佛陀”兩個字,簡略的稱為“佛”。佛的意思,翻譯中國話,叫做覺者、智者。
“覺”是覺悟;“智”是智慧;“者”是人的代名詞。合起來説,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已經徹底覺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也就稱作佛。但是在這裏,是專指釋迦牟尼佛
關於“覺”字,還具備了三個意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常説,世間人總是活在醉生夢死當中,糊里糊塗的過日子。因為愚痴迷惑而不能覺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稱為覺者,就是因為佛徹底覺悟了宇宙萬有的真理,證得人生究竟解脱自在,這在佛法裏叫“自覺”。佛把已經證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廣大的眾生,使眾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所做的這些事業,在佛法中就是“覺他”。這一種願意與眾生同甘共苦,普濟世間的偉大精神,自覺的功夫和覺他的任務,都做到圓滿無缺,在佛法裏稱作“覺行圓滿”,也就是成佛
由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種功德而來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稱作佛的。像這樣具有三種覺的聖人,是通於十方三世的。所以平常我們在經典裏常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我們如果也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圓滿的時候,也就成為今世的佛。
“説”,就是講話的意思。有“能説”和“所説”兩種意思。“能説”是指能説法的人,但是在這裏是專指釋迦牟尼佛;“所説”是指佛所説的道理教法,也就是這部《八大人覺經》的義理。把“佛説”兩個字合起來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親口為我們宣説的,是佛證得無上菩提所説的。真實言語,不是天人、二乘、權教菩薩所説的。
在這裏,我們應該知道,不單是這部《八大人覺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説的,就是現存在藏經裏面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為這個世上的眾生所説的。在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佛的出現,不但沒有這部《八大人覺經》,其他任何經典也不會有。因此,我們今天能夠學習佛法,完全是佛陀偉大慈悲的賜予,我們必需要好好學習,要上報佛恩,下濟眾苦,弘法利生,闡揚佛法。
“八”是數目,就是經中所講的八條道理,也就是八種法門。
“大人覺”,這裏所説的“大人”,是揀別天人、二乘聖者,是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大人。“覺”是覺悟的意思。合起來説,本經所説的八項事理,不是天人、二乘聖者所能圓滿覺悟的,乃是諸佛菩薩大人才能覺悟的,所以叫“大人覺”。
剛才説天人、二乘,不能稱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為天人慧淺福薄,還沒有了生死;二乘人雖然證得聖人果位,但是沒有發起利益眾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稱大人;而大菩薩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經覺悟了諸佛所證的無上菩提,所以稱之為大人,也就是大菩薩。“大”字也是嘆德的意思。本經的體、相、用都大,我們把體、相、用三大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第一、體大
就是我們自心中的真如理體,這個理體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切平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也是眾生人人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叫“體大”。
第二、相大
“相”,就是德相。我們自性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相,而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體中顯發出來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眾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徹底覺悟真如理體,功德妙相,當下就現前,這是顯示自性相大的意義。
第三、用大
“用”,就是妙用。我們的清淨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間妙用;而這個妙用,是無所不通,無所不達的,也就是稱性而起的大用。因為佛具足了萬德萬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稱“大”;如果眾生能夠證自性中的體、相、用,也就可以稱作佛。但是眾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認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為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就是眾生不能稱“大人”的緣故。既然不能稱大人,又怎麼能聽聞八大人覺經?我們應該知道,眾生雖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來具有的體、相、用三大永遠存在,從來沒有減少一絲一毫,不過就是終日糊里糊塗,隨着境界流轉,暫時的迷失而已。
眾生與諸佛菩薩,只是迷惑與覺悟的差別而已。而佛所説的八項事理,就是要我們眾生各個都能覺悟,能夠覺悟,就是“自覺”。再依照本經裏面的八項道理,勸導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就是“覺他”。自覺和覺他都做到圓滿的時候,自然見性而證入佛的果位,這就可以稱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們,對於本經所説的八項事理,也有所覺悟的話,諸位就有資格稱為“大人”;換句話説,如果我們想要成佛的話,非覺悟這八種法門不可。
但是,要覺悟這一切事理,必須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從聞、思、修着手。所謂“聞、思、修”三慧,就是我們聽聞佛法時,在內心思惟,然後腳踏實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對於佛法的道理,才能徹底的覺悟。
“經”字是通題。經也稱作“契經”,印度文稱作“修多羅”,翻譯成中國話,意思就是説“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下面介紹“人題”:
“人題”就是記載翻譯這部經的年代,和翻譯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
佛教發源地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語言宣講佛法,經典當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國普遍的流通,必須要經過翻譯--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國流通。本經是“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後漢”,是説明翻譯這部經的年代。後漢是中國朝代的名稱。我國漢朝,就是漢高祖劉邦所開創的天下。劉邦統領中國以後,代代相續,傳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時候,王莽篡位,再經過十五年,劉秀起兵滅了王莽,恢復漢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稱作“前漢”,前漢建都在西面的長安,又稱西漢。劉秀中興漢室以後,建都在東面的洛陽,稱為東漢,又稱“後漢”。而這一部《八大人覺經》就是後漢時候翻譯的。
“沙門”,是標示翻譯者的身分。翻譯人是一位出家沙門,而不是居士。“沙門”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稱,譯成中國話叫做“勤息”。“勤”是精勤、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惡的意思。合起來説,就是精勤修習佛法,滅除一切煩惱;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痴三毒的意思。
“安世高”是翻譯人的德號,姓“安”,名叫“清”,真實的姓名叫“安清”。這位法師,不是中國人,他是安息國人,以國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國家,所以姓“安”。
安息國是在漢朝時代的稱呼,唐朝時叫波斯國,就是伊朗。
安世高法師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國的王子。當父親做國王的時候,在宮廷中曾經讀過很多書籍,沒有出家以前,對世間學問--天文、地理、術數,都有相當深的修養。在他讀書的時候,曾經讀過一部佛經,受了很大的感動,又有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個孝子,父親生病的時候,因為侍奉父親,就暫時把出家的念頭丟開,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協理國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後,王子應當繼承王位,並且還要守孝三年。在這段期間,感覺到世間的無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決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滿,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而出家修道。
出家以後,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時,還通達好多國家的語言。根據傳記記載,天空飛的鳥類所叫的音聲,他也能夠聽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學,在路上行走,聽到空中飛鳥的叫聲,立刻對他的同學説:“剛才從我們頭頂上飛過去的鳥告訴我們,馬上會有人送飯來給我們吃。”這位同學聽了,以為他是開玩笑,並沒有把他講的話放在心裏,走了沒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飯來給他們吃,這才使那位同學相信,他的確能聽懂飛鳥的語言。
後來安世高法師,發願要把佛法傳播到中國,就在我國後漢桓帝建和元年(民國前一七六五年即西曆一四七年)來到中國洛陽城。從那時開始,一直到後漢靈帝建寧年間,圓寂於會稽,就是的浙江。在中國二十多年,他常遊化於江浙淮一帶,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他所翻譯的經典有二十九部,共計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經也是其中的一部。
“譯”是翻譯。在這裏就是將印度的梵文譯成我們中國的文字。

佛説八大人覺經經文結構

在還沒有正式開始講經文以前,先簡略的介紹關於這一部經的結構。依照我們晉朝道安法師講經的規矩,把每部經分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第一、序分
是敍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
第二、正宗分
是真正顯示這部經的宗旨要義,最精髓的部分。
第三、流通分
是説明如何能使一部經能流傳後世,通達十方。
大部分的經典,開頭都有“如是我聞”,最後以“信受奉行”來做結束。而本經前面既沒有“如是我聞”,後面又沒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完備,但實際上也具備三分。開始的幾句經文:“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唸,八大人覺。”就是序分,因為這是本經的總標。從“第一覺悟到第八覺悟”,是這部經的正宗分,也是本經的重點。最後“如此八事......到常住快樂”,是本經的流通分。
“為佛弟子”的“為”,用白話來説,是“做”的意思。“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弟子”兩個字,指凡是歸依三寶,修學佛法,無論在家、出家,都稱為佛弟子。所謂“為佛弟子”就是説,做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眾弟子,也可以説是二眾弟子,這一句經文,進一步講,是無論在家或者出家學佛的弟子。
只要是佛弟子應該“常於晝夜”:“常”是恆常不斷的意思;“晝夜”的“晝”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晝一夜二十四小時,印度當時分為六個時辰,晝夜六時的分法。
“至心誦唸”的“至心”,就是至誠心。依佛法來説,對於修學佛法要發恆常心,至誠懇切,恆常不斷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實的法益。“誦”是口誦,離開經本,能夠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來叫“背誦”。“念”,普通説口唸,比如唸佛、唸經,都是用口唸。但是這裏的“誦唸”,重在心念,就是內心要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如果我們每個佛弟子,能夠發起真誠恭敬心來學習“八大人覺”,和修持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條事理,我們也就可以稱為“大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前面已經把經題、人題、和序分的經文介紹過了。序分所講的是要我們學佛的弟子們,在二六時中,以最至誠、懇切、恭敬,而沒有一絲一毫虛偽的心理,對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條道理。
這一段經文,在科判中叫做“無常無我覺”。能夠覺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論是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無我的;也就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為的造作,都是屬於無常而又變異不定的,所以叫“無常無我覺”。
第一覺悟所講的道理很微細、深刻而又徹底,是啓示我們要覺悟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苦空、不淨而又無我的。這是佛菩薩大人用四念處的道理,勸導我們應該趣向於出世間--常、樂、我、淨的境界。
“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就是第一條所要覺悟的道理。因此,必須先知道這四種觀行是對治四種顛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處觀察修行,就能得到常、樂、我、淨--佛的境界。所以這是修學佛法首先要覺悟的法門。
“第一覺悟”:這個法門,在本經八種法門當中排在第一;也是諸佛菩大人所覺悟的第一條道理。“覺”是覺醒;“悟”是了悟。所謂“覺悟”,就是以理智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確而圓滿的瞭解,就是覺悟的意思。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經文是觀心無常的無常觀。“間”是指十方,間隔的意思。在每一個三世,各有十方;每個十方世間,也各有三世。“世間”是對豎與橫説的。佛經有云:“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橫豎交羅,互相組織而成,就叫“世間”。
依佛法來説,世間有三種:
第一、有情世間
就是指六道眾生,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動物類。因為這些動物類都有情識,所以稱“有情世間”。
第二、器世間
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大自然界一切環境。因為大自然界是運載人類,供給人類使用的,使人類得以守住的器具,所以稱“器世間”
第三、知正覺世間
就是諸佛菩薩,出世聖人的境界。以佛法來説,不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都屬於夢幻泡影,演變幻化無常,很不實在的。世間無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説,一種東西今天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永遠不變化,才叫做“常”。譬如説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説的道理是這樣的,至今還是這樣的,一絲一毫也未改變,所以叫做“常法”。
“無常”就是説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的。以我們生命體來説,也是時時刻刻,剎那不停的產生變化--早晨的生命,在我們凡夫來看,是不容易發現。如果人沒有變遷的話,為什麼會有年輕與年老呢?只是我們看不到時光的遷流而已。
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説,人生幾十年在感覺上還是蠻長的,但是仔細的算起來,只有短短的兩萬五千多天,實在太短了!有句俗話説:“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可以用平均七十歲來乘一下。經上説:“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這句話,佛説的一點也不錯,人的生命實在太短暫!有的好朋友或者親戚,幾天不見,突然間聽説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間;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這也是無常的證明。
在經典中開示我們説:“眾生的生命體,從出生乃至死亡,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止息的演化,而不能永遠存在於世間。”這是説有情世界的無常。有情世界的生命體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森羅萬象,當然也是如此,沒有所謂不變的東西存在。而無情的器世界也有壞滅的一天。佛告訴我們:“無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壞空,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不停的變化。”大智度論説:“一切有為的無常,是在剎那生滅不停,因緣和合就生,因緣離散就滅,世間是緣生法,緣生法沒有常住不變的。”所以説,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無常的。
“國土危脆”:“國”就是國界;“土”就是土地。就是依報環境,指一切眾生所依住的處所,也是剛才説過的器世間。“危”就是危險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堅固。廣大的器世間,既然有成住壞空,所以在這廣大器世間中,所安立的國土,當然也是脆弱不堅固的。“危脆”的“脆”,説明白一點,就像玻璃一樣脆弱而不堅固,永遠不能常住不滅。
就拿我們所居住的國土來説!拿最淺顯的例子來説,台灣常有地震,本來是一條平坦的大道,由於地震,變成四分五裂;甚至於土地陷下去,成為一個大窟窿、大斷層,這就是國土危脆的證明。我們中國有句話,更可以證明“國土危脆”的道理,那就是“滄海變桑田”。原來是深不可測的大海,每天由於風浪卷泥沙,經年累月的積聚,經過一段時期,就變成桑田;又本來是一塊肥沃的桑田,由於山洪暴發,特殊變化,而成為滄海。台灣在1959年,發生過一次八七水災,就是這個情形,把良田變成滄海。由以上所説,我們可以證明,世間的確無常,國土的確是脆弱而不堅固。
世間所謂“千年房屋,萬載樹木”,雖然是稀有,但在佛法來説,這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成、住、壞、空四相輪迴,沒有一法是常住不壞的,當體就是“如幻如化”。就如水中月、空中花,都是幻化無常,危脆而不安穩的。
我們更應該知道,佛法為什麼特別説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道理?就是為了破除眾生妄執“常”的心理--就是天長地久的觀念。一個人有常住的觀念,就會貪求沒有止境,希望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歸我一人所有。你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世界就難免發生戰爭,當下就造種種有漏的業因,而受生死輪迴的果報。如果我們能依照佛法所説的,瞭解“生命的無常,就在呼吸之間”,一切萬法,都是暫時存在而已,就不會被世間上的名聞利養所誘惑,而盲目的追求,造種種有漏的善惡業,受生死的果報,當下覺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脱。
以上是説明“無常觀”的道理。下面一句是説明“苦空觀”。
“四大苦空”:這一句是專講“苦空觀”的。因為這四大常在矛盾、衝突、開闔中不停止的演變。所以眾生才有生、老、病、死的大苦。既然知道身為眾苦的根本,就應該覺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執着身體是實有,而生起種種苦惱,能夠這樣的修觀,名為“苦空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