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君尊楗閣刻石

鎖定
《何君尊楗閣刻石》是刊刻於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六月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何君閣道碑”“尊楗閣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原石現位於四川雅安市滎經縣烈士鄉馮家村鑽山洞滎河南岸陡崖峭壁上,另有清代摹刻碑存於戴匡書院(今滎經中學)。 [1-3] 
《何君尊楗閣刻石》略呈正方梯形,高65釐米,上寬73釐米,下寬76釐米,全文共52字,四周鑿以邊框,排列7行,每行7字、9字不等,最大字徑寬9釐米,高13釐米,記錄了蜀郡太守何君役使刑徒修築棧道的事蹟。 [1]  書法風格上,《何君尊楗閣刻石》全以中鋒行筆,以篆書線條作隸,線條圓勁,筆勢縱橫,典雅古拙,舒闊挺勁,力求破篆書之圓而立隸書之方,其字型之方扁、長短、廣狹、大小參差不齊,具雄強磅礴之氣勢,而結字佈局又不失嚴謹整飭,並施以邊欄,頗見經營之妙,與漢隸中摩崖刻石一路的《石門頌》《西狹頌》《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等相類,皆具有較多篆意。 [4] 
中文名
何君尊楗閣刻石
創作年代
東漢
別    名
何君閣道碑
書法類型
隸書
規    格
高65釐米,上寬73釐米,下寬76釐米
原石所在地
四川雅安市滎經縣烈士鄉馮家村鑽山洞滎河南岸陡崖峭壁上

何君尊楗閣刻石石刻內容

《何君尊楗閣刻石》拓片 《何君尊楗閣刻石》拓片
釋文
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鮪,將┘徒治道,造尊楗┘閣,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雲、陳春主。┘ [1]  [5] 
(説明:┘,表示分行。)

何君尊楗閣刻石創作背景

從漢朝對治道工程的建設管理機制來看,漢朝對官道的具體管理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個別路段的整治,包括架橋、改道;二是對道路進行日常的維護。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完成了在西南地區的郡縣建置,對道路的日常管理就由地方官吏進行。整治工作是由地方官吏,如郡太守、屬國都尉、縣長、縣令總其責的。具體負責人為他們的屬吏,見於石刻的有丞、掾、史等。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漢朝國內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大規模開道的使命已經結束,地方官吏的任務就是保證“國道”的暢通和發展地方交通事業,像“何君閣道”這樣的工程就只能由蜀郡太守何君遣掾舒鮪派道史任雲、陳春來做了。這與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07年)《青衣尉趙孟麟羊竇道碑》、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7年)《南安長王君平鄉道碑》、東漢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漢安長陳君閣道碑》、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廣漢長王君治石路碑》這些碑所反映的東漢時期地方官吏在今四川境內整治道路的情況相一致。結合國道108線的走向和有關志書記載的古道情況分析,“何君閣道”當為當時改道所需而建。 [6]  《何君尊楗閣刻石》刊刻於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何君閣道”落成紀功所刻。 [7] 

何君尊楗閣刻石藝術鑑賞

技法
書法上,《何君尊楗閣刻石》的結體寬博,橫平豎直,波磔不顯,古樸率直,削繁就簡,隨性大方,中鋒用筆,變圓為方,給人以率性、自然的感覺。章法上,豎成列,橫則完全無行,穿插錯落有致,有的一行6字排列,而有的一行卻有9字,但四周列字整齊,並框以邊欄,不顯雜亂,錯落有致,根據每個字的特點來排列,顯系細心經營,巧妙佈局,書寫前經深思熟慮而為,張弛有度,顯示出早期漢隸的開張之氣。字形上,以篆作字,整體保留西漢隸書無波勢、率直、簡樸的特點,又帶有東漢成熟隸書的特點,如“蜀”字的“四”部、“大”字的捺勢,及“臨”字、“邛”字、“百”字、“史”字、“主”字等“一波三折”筆法基本完備;“邛”字、“雲”字、“陳”字等結體拙樸,淋漓地表現了隸書的奇韻高古。筆畫上,筆筆中鋒,如錐畫沙,穩健的同時卻又富於變化,其中中鋒圓筆,又是篆書所特有的筆法。 [1]  [8] 

何君尊楗閣刻石作品評價

南宋文學家晏袤(《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與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兩漢金石記·卷十三·鄐君開石門刻字》) [9-10] 
宋代金石學家洪适:東漢隸書,斯為之首,字法方勁,古意有餘,如瞻冠章甫而衣逢掖者,使人起敬不暇。雖敗筆成冡,未易窺其藩籬也。(《隸釋·卷四》) [11-12]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至《褒斜》《郙閣》《裴岑》《尊楗閣》《仙友》等碑,變圓為方,削繁成簡,遂成漢分,而秦分筆未亡。(《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 [13]  ②若《三老通碑》《尊楗閣記》,為建武時碑,則由篆變隸,篆多隸少者。(《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 [14]  ③若吳之《谷朗碑》;晉之《郛休碑》《枳楊府君碑》《爨寶子碑》;北魏之《靈廟碑》《吊比干文》《鞠彥雲志》《惠感》《鄭長猷》《靈藏造像》,皆在隸楷之間。與漢碑之《是吾》《三公山》《尊楗閣》《永光閣道刻石》在篆隸之間者正同,皆轉變之漸至可見也。(《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 [15]  ④然建武時《三老》《尊楗》《郫縣石刻》,筆法已有漢隸體,則次仲之作,亦不可據。(《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 [16] 

何君尊楗閣刻石歷史傳承

《何君尊楗閣刻石》雙鈎臨摹本 《何君尊楗閣刻石》雙鈎臨摹本
《何君尊楗閣刻石》最早見於宋代洪适《隸釋》,稱“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 [3]  宋代婁機漢隸字源·碑目·何君閣道碑》稱:“建武中元二年立,在雅州。《墨寶》雲:‘見於榮經縣,以適卭莋之路也。出於紹興辛未。’” [17]  清代馮雲鵬等《金石索》據《古刻叢鈔》記載有《何君閣道碑》拓本。據《〔民國〕滎經縣誌》所錄的滎經舉人汪元藻《重修何君閣道碑跋》記載,原刻石在明代為巡按吳某取去,於是汪元藻請在成都的書法家沈鶴子據《金石索》臨摹刻碑立於原滎經中學內。近現代考古學家鄧少琴《益部漢隸集錄》據沈鶴子臨本雙鈎圖錄,後之編錄碑刻者誤傳為漢隸真跡。 [3]  公元2004年3月14日,《何君尊楗閣刻石》原石由四川雅安市滎經縣烈士鄉民建小學教師劉大錦、牟建在該鄉馮家村發現。之後,《何君尊楗閣刻石》先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19] 

何君尊楗閣刻石相關爭議

滎經古稱嚴道,為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在史料的記載和學者的論著中,南絲綢之路滎經段的走向為“嚴道古城-花灘-大相嶺-漢源清溪”(大相嶺線)。據孫光西敍述,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在這條道上的鹿背頂處還建有“和鈞閣”,並立碑記述了關於《何君尊楗閣刻石》的事,閣在民國時期被毀。《何君尊楗閣刻石》的發現,則與此論相左,於是乎就都以南絲綢之路滎經段的走向為“嚴道古城-花灘-三合-九把鎖-瀘定化林坪”(九把鎖線)為定論。由此引發了大相嶺線與九把鎖線之爭。持九把鎖線者認為,《何君尊楗閣刻石》作為實物,最有説服力。持大相嶺線者則從碑文與歷史學的角度去考究。甚至有鄉土情節濃厚的學者,因九把鎖線一説繞過 了漢源,會使漢源失去南絲綢之路古道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品牌而對大相嶺線廣徵博引,進而對《何君尊楗閣刻石》的真偽提出了質疑。 [20] 
參考資料
  • 1.    高俊剛,李炳中,潘紅兵.《何君尊楗閣刻石》考古發現和對南方絲綢之路研究的意義[J].四川文物,2007(5):90-93.
  • 2.    歐陽軍.《何君尊楗閣刻石》書法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5:2.
  • 3.    何君尊楗閣刻石  .滎經縣人民政府.2015-07-02[引用日期2021-01-08]
  • 4.    何崝,邱登成.《雅安新出漢碑二種》讀後[J].四川文物,2007(1):94-95.
  • 5.    林釜生 主編.中國書法經典作品章法解讀·隸書卷[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06月第1版:37.
  • 6.    程啓坤,鄧雲峯 主編.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第三屆嶗山國際茶文化節論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214-218.
  • 7.    李浩 著.周文畫傳[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06月第1版:4.
  • 8.    蔣文翌.《何君閣道碑》藝術價值及其影響[J].大觀(論壇),2019(9):253-254.
  • 9.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十)[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7389.
  • 10.    王玉池 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19.
  • 11.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6795.
  • 12.    賈大泉,陳世松 主編;羅開玉 著.四川通史(卷二·秦漢三國)[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第2版:255.
  • 13.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53.
  • 14.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63.
  • 15.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67.
  • 16.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68.
  • 17.    (宋)婁機 著;楊家駱 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漢隸字源[M].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04月再版:586.
  • 18.    南絲綢之路上的傳奇碑刻 講述東漢築路往事  .雅安市人民政府.2020-04-04[引用日期2021-01-08]
  • 19.    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確認登記表  .雅安市人民政府.2011-03-31[引用日期2021-01-09]
  • 20.    何君閣道碑演繹千年傳奇  .雅安市人民政府.2007-05-20[引用日期2021-01-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