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以中國

(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一場展覽)

鎖定
“何以中國”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聯合29家博物館舉辦的一場文物展覽。 [1]  展覽時間為2022年1月26日至2022年5月4日,展覽地點為故宮博物院文華殿。 [2] 
展覽單元依水而定,聚焦中華文明長河的“源”“流”“匯”:從源頭出發,一路奔流融匯,終成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幷蓄的浩蕩洪流……如果將中華文明比作水,文物便是水的沉積和創造。“何以中國”展覽設計依水而定,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展連為一體,比為河水的“源”“流”“匯”。 [1] 
中文名
“何以中國”展
開始時間
2022年1月26日
結束時間
2022年5月4日
舉辦地點
故宮文華殿

目錄

何以中國展覽情況

“何以中國”展開始於2022年1月26日,結束於2022年5月4日,地點是故宮文華殿。 [2]  全展從西周青銅重器“何尊”開始,共展示了130餘件珍貴文物。 [3]  其中,不乏如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玉琮“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三星堆青銅太陽輪等國之重器。 [1]  [3]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何以中國”文物特展策展人、總撰稿金瑞國表示:“通過它們想講清楚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發展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也去用這個展覽來展現中華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子,比如説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和而不同、天下為公。” [3] 

何以中國參觀方式

“何以中國”展覽持續至2022年5月4日。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按照預約、限流、錯峯原則,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使用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進行實名預約。 [3] 

何以中國展覽詞

何以中國

源,水之本也。為雨為露,為泉為淵。
一百年來,經過幾代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接續努力,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
在億萬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先民們象天法祖,開物成務,墾地成田、化獸為畜、聚土作陶、驅牲以牧,共存共生,互通有無,孕育了多元一體的早期文明。
在與自然萬物頻繁互動中,先民們將對世界的觀察、對族羣的體認,化金木水土為各式美器,百業俱興,生作始焉,中華之魂由是發軔。
春秋戰國之際,生產力鉅變,生產關係鼎革,歷史風雲際會,學説百家勃興,空前的思想激盪與制度探索由此展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和而不同、天下為公的民族性格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制度建構,由是奠基!
天地之間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文明初萌,天地之間。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三級階梯西東錯落,各個地理單元特徵鮮明又內外聯通,培養了多元的生業,孕育了文明的特質。
先民們在參悟天地、順應自然的過程中,將思索與感知具象為一件件物品,遂鑄羲和之金烏,禮天地以璧琮,定四方於瓦當,見文化於玉龍。而中華文明之河,便在此時湧出第一滴水。
生作在茲
多元並進,自給自足。萬民息養,生作在茲。
中華民族依託華夏大地的豐饒物產,開展以耕織為主的生產實踐,建立起相對自給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織的經濟社會結構,滋養了參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禮的思想觀念。
在此基礎上,中華先民將自然中的資源巧妙運用,展仁德於美玉,藏禮樂於青銅,極工藝於陶火,淬堅毅為劍鋒。而中華文明之河,也在這些承載民族特質的器物映照下奔湧向前,川流不息。
啓蒙奠基
夏人宏規大起,築宮室以棟樑。商人粹圖成字,存文明之星芒。周人制禮作樂,奏編鐘於廟堂。
東周時期,生產力顯著提升,生產關係劇烈變化。當此時,諸家並出,百花齊放,儒尚仁義、道體無名、法兼勢術、兵多韜謀……皆欲塑當世之秩序,煥華夏以新生,故而風雲激盪,史稱百家爭鳴。其所爭者,為濟世之要樞;其所鳴者,為治平之大道。
秦用商君之法,盡七世之烈,終鯨吞六國,混元八表。此後漢承秦制,保一統之基,續先賢之志。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中國,也由此奠定了強大的思想與制度之源,為中華文明之河奔流千載、滈汗萬方提供不竭動力。 [2] 

何以中國

流,集多源之水。憑藉涓滴,方成川甽。
中華文明之流,亙古及今,延綿不絕。漫長的歲月中,在域內各民族間的一次次水乳交融裏,中華民族的範疇不斷髮展與豐富。在與域外文明的一次次輝映互鑑下,世界認識了中國,中國也傾聽了世界。在與自然萬物的一次次對話互動中,中華民族不斷更新對宇宙的認知、調整與環境的關係,凝練出天、地、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歷經數千載的積澱與傳承,中華文明的步伐日益堅定,流向與時俱新。憑仗歷代先賢的智慧、自然造化的瑰麗,中華文明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血脈相依
中華民族由多民族凝聚而成,血肉相連,唇齒相依。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
羌侯腰纏歸義印,西夏黑陶繪牡丹,金鞍白馬上京客,躞蹀偏似五陵原。各民族在分佈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幷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和衷共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由來已久。漢唐以降,得益於陸上、海上貿易線路的暢通,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展開更加廣闊的對話。中華文明始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與此同時,從融合西亞造型元素的鮮卑金步搖,到吸收粟特錘揲工藝的唐代六曲花口杯,再到採用中東鈷藍釉料的元代青花瓷,中華文明也以開放的胸襟,廣泛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創新的契機與動力。
休慼與共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已成。
中華民族自古便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傳統,通過不斷拓展對天地的認知,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回報自然豐厚的饋贈。與此同時,也與自然萬物建立了深厚情感,將天地之美、和諧之道融入文學、藝術和哲學思考,構建起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美學體系和人文景觀。
如今,中華大地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正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宏偉願景,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2] 

何以中國

匯,攏萬流於一處,成百川之淵藪。福澤廣佈,濟世安民。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中華文明憑藉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終匯成崇民本以固金甌、惠民生以格萬物、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蕩洪流。這些由人民創造、為人民享有、被人民傳承的精神、技藝與經典,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民本邦寧
煌煌中華,九州萬方。厚民生業,本固邦寧。
從孔夫子文從周禮,到乾隆帝賜器十供,兩千年儒風浩蕩。從顏真卿筆鋒雄健,刻家門風骨;到土爾扈特歸途萬里,念鄉土情深。洛神睹江山千里,曉丹青有續;右軍共太白豪情,慰翰墨長存。尊仁重禮、敬道崇義、家國一體觀念,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將各族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秉持天下為公之胸懷,凝聚萬眾一心之偉力,共護萬里江山,金甌永固。
格物維新
皇皇天工,以成羣萃。技道精微,格物維新。
仰觀霄漢,收羣星於青石;仁心濟世,傳雪域之明珠。素魂秀骨,江南榫卯風雅;巨匠精藝,京城樣式雷傳奇。在對技藝的推敲、對規律的總結、對民生的眷念中,中華民族展現出非凡的創新精神與創造偉力。
四大發明,耕作蠶織,制瓷鑄鐵,建築園林,茶葉醫藥,天文地理……各項科學技術成就,無不凝聚着中華民族盡精微以求新知、致廣大以惠億民的探索精神。
匯流澄鑑
穆穆風雅,金聲玉振。經史子集,匯流澄鑑。
五千年中國智慧,文脈綿延,詩墨猶香。銀鈎交互,刻千秋經義。石壁靡塵,存萬世之師。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文華盡匯,乃成《四庫》。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 

何以中國結語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晨禹跡而暮朝歌,澤豐鎬而衞河洛。取九原之殊勇,舞南越之金戈。融南北之血脈,混東西為一科。
“何以中國”,實為中華民族之永恆命題。
展廳之內,重器凝萬古之志,典籍匯千載之思。精工絕藝,融通中外。天地造化,入我胸懷。此即萬千年以來,我百世祖先同心書寫之答案。
展廳之外,國家強大堅毅,社會生機勃勃,科技日新月異,人民幸福安康,此即百餘年來,無數志士先驅以青春、汗水、生命與信仰砥礪鑄就之答案。
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值此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我輩更當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為後世中華子孫,留下 “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當後人回望我們的事業時,希望能一如我們凝視前人的成就一樣,滿懷自豪地説出:“這,就是中國!” [2] 

何以中國展覽意義

故宮開年有大展。 [1]  此次展覽作為故宮博物院2022年開年首場大展,將跨越壬寅年春節、北京冬奧會、清明節等重要節日,延至5月初,以宏大的選題視野、流暢的展覽敍事、全新的內容表達、具有故宮特色的展陳形式,為公眾奉獻一場豐富精彩的文化大餐,並通過以物記事、以事敍史、以史啓思,呈上文博工作者們對於“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4] 
用現代表達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感受中華文明源流之長、滋養之廣。 [1] 
“‘何以中國’展覽猶如窗口,斗室之內可觀中華乾坤之大、意藴之遠;一如矩尺,俯仰之間可度文明源流之長、滋養之廣。“作為一次展現中華文明的展覽,我們在指導策展和大綱撰寫的過程中,緊緊聚焦‘何以中國’的主題,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説。 [1] 
這場故宮開年大展,也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的文物特展。《國家寶藏·展演季》從三季81件國寶的前世今生中汲取靈感,用舞劇、音樂劇、歌曲演唱、器樂演奏等多元的藝術形式為觀眾呈現了精彩的國寶故事。而這次展出的文物由各地博物館精心選取推薦,其中有多件文物是曾在《國家寶藏》往期節目中推介過的“文物明星”。 [1] 
近年來,“文博熱”漸成氣候。從《如果國寶會説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熱播,到《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等現象級電視節目季季火爆,再到故宮日曆等博物館文創產品熱賣、三星堆發掘掀起全民“考古熱”……文物宣傳方式創意頻出,講好文物故事的有益探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持續綻放。 [1] 
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何以中國’文物特展籌展組成員趙曾健説:“我們展廳之內是千百年來先民們的答案,而我們的觀眾走出文華殿展廳,是我們十四億中國人用自己勤勞的汗水與雙手共同書寫的“何以中國”的答案,展廳之內和展廳之外,我們共同回答‘何以中國’這個問題。” [3] 
朝代在歷史的車輪中更迭變換,但中華文明的人文脈絡始終綿延不絕。這些輾轉了千年時光來到我們眼前的文物,凝聚了歷史,也凝聚了我們共同的情感。 [3] 
2022年12月31日,入選2022年度文博行業十大熱點事件。 [5] 
2023年9月14日,入選“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2年度十件大事”。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