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遠芳

(開國元勳任弼時的三女兒)

鎖定
任遠芳,女,湖南湘陰(今屬汨羅市)人,1938年在莫斯科出生,1950年回國後,開始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任遠芳,開國元勳任弼時三女兒。
上大學後,任遠芳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陳松,至今身份證上還是這個名字。任遠芳表示,不喜歡特殊待遇,名字改了以後覺得特別方便。 [5] 
中文名
任遠芳
別    名
陳松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湖南湘陰(今屬汨羅市
出生地
莫斯科
性    別
父    親
任弼時

任遠芳人物經歷

1938年在莫斯科出生,身份證名:陳松。度過了小學和中學生活。到大學時,任遠芳又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陳松。後來在中機公司工作。 [1] 

任遠芳人物紀念

紀念父親誕辰110週年
任遠芳合影 任遠芳合影
2014年4月30日,是任弼時同志誕辰110週年紀念日。4月28日至29日,“紀念任弼時同志誕辰11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岳陽舉行。任弼時女兒任遠芳和女婿武盛源出席了研討會和相關紀念活動。研討會間隙,兩位老人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任弼時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是黨的七大選舉出的五大書記之一。他16歲參加革命,卻在46歲英年早逝。回望三十年的奮鬥生涯,他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何其短暫。小女兒任遠芳告訴記者,她與父親真正在一起的時間僅有五個月。相聚雖短,親情綿長。任弼時的點點滴滴一直在感染着任家後代。
任遠芳合影 任遠芳合影
“野孩子”與父親的重逢:由陌生到親切
談起父親,任遠芳笑稱自己小時候曾經是是“野孩子”。任遠芳説,“我跟鄧發的女兒等人一起上學、睡覺,三十多人過着集體生活。還光腳丫亂跑,沒人管的。也不想父母。”1940年3月,任弼時奉調回國,不得已把一歲多的小女兒任遠芳留在蘇聯。任遠芳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慢慢長大,對父母幾乎沒有印象,更談不上想念。兒童院的集體生活讓這批元勳後代的孩子變得非常獨立。
信件 信件
1949年底,任弼時因病赴莫斯科治療,後轉入巴拉維赫療養院調養。1950年元月,任遠芳利用寒假的機會與分別十餘年的父親相聚。談起當時重逢的情景,任遠芳老人很是興奮。“剛開始很陌生,不知道這人是誰。但待了一個禮拜以後就挺喜歡他。爸爸很關心我,問我學習、生活怎麼樣,這才體會到父愛的感覺。我那時不會講中文,父親就用俄文和我交流,還給我寫了一張十六開紙的中俄單詞對照表。晚上他卧牀休息,便讓我睡在沙發上。” [2] 
浪漫的父親:彈琴攝影打獵紡線 多才多藝
據任遠芳回憶,雖然與父親接觸的時間有限,但兩人經常用俄文通信。書信的字裏行間流露出父親對女兒的摯愛。任弼時是中共留蘇元老,曾四度旅居莫斯科。也許是長期受外國文化的浸染,他身上漸漸形成一種羅曼蒂克的氣質。“爸爸幾乎在每封信裏都寫‘熱烈地親吻你’,表達特別熱烈,很洋式化,跟外國人差不多。”
收藏 收藏
被問及父親工作之餘有什麼愛好, 任遠芳老人饒有興致地為記者細數了一番。在女兒的眼中,父親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能夠彈鋼琴、拉小提琴、畫畫、寫作、照相等,還會打獵。“媽媽陳琮英還教會爸爸紡線。當年在楊家嶺的紡線比賽,爸爸得了第一,比毛澤東、周恩來紡得都快。”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任弼時可謂是洋氣十足,極具文藝範兒。 [3] 
不斷給自己加碼的父親:拼命工作 高壓曾達二百六
任弼時合影 任弼時合影
開國大典前夕,醫生擔心任弼時激動出事,不准他登天安門城樓觀禮。任弼時遵醫囑在玉泉山休養,並在收音機前聆聽了開國大典的實況直播。據任遠芳回憶,父親高血壓最壞的時候高壓達到二百六。去蘇聯養病後控制在高壓一百六左右,但再也降不下去了。從蘇聯養病回國以後,1950年6月任弼時曾寫信給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要求恢復部分工作。但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毛澤東批示每天只准工作四小時。“原本是九月份開始工作,爸爸還要求提前。那會兒年輕拼命,工作絕對不止四小時。”病重期間任弼時仍要求自己“能堅持走一百步,就不該走九十九步”, 最終卻因腦溢血過早地離開人世,令很多人唏噓不已。
父親的一生:“應有盡無才是有”
任遠芳題字 任遠芳題字
葉劍英曾形容任弼時是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他擔負着沉重的擔子,走着漫長的艱苦道路,卻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在任遠芳看來,父親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應有盡有不算有,應有盡無才是有”。“那些得名得利的人不算‘真有’,爸爸不追求那些虛浮的東西,而是一輩子為黨和人民操勞。看似什麼都沒有,其實他是活在人民心中的。”
談及如何繼承黨的優良傳統,武盛源老人認為像紀念任弼時110週年這樣的學術研討會本身也是一種傳承方式。“老一輩的精神財產都是寶貴的文化資源,不能丟,丟了可惜,丟了還要找回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要經常講。年輕人接觸的新東西多,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老的東西不能丟,要保持。新的思想也要發展。不能只停留在一點上,要包容和融合。”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