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他們為何而來

鎖定
《他們為何而來》是中國當代作家張煒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8年7月。
《他們為何而來》是張煒化繁為簡傳達個人心聲的最新散文集。書中,張煒以浪漫而沉鬱的筆調,記錄下他近兩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凸顯出一個思想者對現實社會的關切與思考。 [1] 
作品名稱
他們為何而來
作    者
張煒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8年7月
字    數
170千字

他們為何而來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松浦居隨筆”“半島漁村手記”“他們為何而來”“自然、自我與創造”四輯。書中,張煒以故鄉為原點,描摹了家鄉風物,熱情謳歌了家鄉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拼搏精神,並且鑽進“歷史”這本大書,循着古今中外文學家、思想家的心路歷程,感受先賢的睿智,滋養純淨的心靈。 [1] 

他們為何而來作品目錄

•一輯•
•二輯•
•三輯•
•四輯•
松浦居隨筆
葡萄園
消逝的燈火
一些美好的樹
管理一片林子
身上的熱力
道德楷模
遺棄與忠誠
來了一羣大清的人
一位兄長
夜訪
半島漁村手記
開海節
水邊蘑菇
鐵槎山的道姑
黑驢島的鳥
正午開炮
毀島記
西洋小鎮
恐懼
魚拓畫
天盡頭的風
他們為何而來
想起了陶淵明
伯林的聖彼得堡
一生一本書
理想主義
道德理想主義
詩與帝國
寫作人的晚境
科技與道德
速度和時間
比誰讀得更少
庸眾的興趣
無可救藥的奢望
正義最有力量
才能與邪惡
文字的繁衍
當回憶頻頻來襲
發現失敗的美好
他們為何而來
這一年的專注
讀康有為
真魯迅
水汽瀰漫的大河
三大關係
作品的空間
閒暇者
另一枚硬幣
自然、自我與創造
仙人今何在
自然、自我與創造
小空間與大空間——文學與社會
網絡時代的個人語調——文學與包容性
小説家的工心
悲劇,無限魅力之源
出發之地
人固有心曲
大河小説出版始末
再識張煒(代後記)
(參考資料: [2] 

他們為何而來作品鑑賞

從《他們為何而來》中可以感受到,張煒是個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作家,這不但表現在他一系列體量深厚的文學作品中,還閃現於他日常廣博的閲讀中。在“他們為何而來”一輯中,張煒記錄下海量閲讀時的所思所想,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別林斯基對真理和藝術奮不顧身的堅守、魯迅深刻的思想、海明威獨特的創作風格……這些話題,無不觸動着張煒敏鋭的神經,引發他或綿長、或深沉、或博大的思索。張煒在探討他們豐饒多姿的藝術風格與精神之美時,有意識地從這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家的著作和言談中,擷取其思想精髓,給人以啓迪。從陶淵明躬耕田園的怡然,他悟出了做人要保持尊嚴;從別林斯基一語中的的精準點評,他看到了文學藝術的推陳出新;從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犀利剖析,他體悟到了一個作家的責任和使命;從海明威筆下精妙得當的藝術表現,他洞悉到返璞歸真的文字魅力。在這場事關文學藝術、思想道德、精神濡染的探討中,張煒不停地追問“他們從何而來”“他們緣何如此卓爾不凡”“我又從何而來”,正是在問與思中,那些獨到的解析、深沉的喟嘆,一次次引發讀者追思過往,探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生的意義。 [1] 
《他們為何而來》可以回答兩個問題:張煒一直在寫什麼?張煒此時在哪種境界?張煒以小説聞名,這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的散文。張煒所關心的,這本集子告訴人們,依然是文學和這個世道。他去寫“文學”,落筆在語言感覺和作家人格,這是他在《心儀:域外作家小記》書裏就有的視角;這裏透露出了他的不變之愛的藏身之地。寫到別林斯基的時候,他説:“這是一個奮不顧身的人,一個對真理及藝術諸問題極度敏感的天才。匆匆來到,匆匆離去,卻對這個世界説出了極為重要的話。這樣一個生命引我們發問:他為何而來?同時也啓發我們尋問自己:我為何而來?”(《他們為何而來》)這些人物和一些思想史人物,是他的友伴,他在躬身觀照的時候返身以求:在這種尋求之中,那些或有資格陪伴他終生的人物清晰顯現出來——他們不再只是文學上的偶像和路標,而是他精神的父兄。
儘管張煒以小説名,但就此説他是“小説家”並不適宜:他是純正意義上的作家。不繫於體,不拘於時,不為市場,不屈服於意識形態,他所寫出的,皆是他內向而求得到的。他的小説和散文,差別更多地只在戲劇因素的強弱,而不在精神涵義;他心頭所愛、魂夢所繫,在小説和散文中一以貫之,在詩中更是得到了精當的提煉。讀者曾經需要通過附會作家的童年和少年經驗去理解張煒的小説,如此才能稍稍觸到他屢屢迴歸的不存之境、稍稍理解他的理想或者與之相反的黑暗成形的地方。只是這種辦法在《他們為何而來》這裏不很靈驗了,因為一來作家進入了老成之境,童年與少年經驗,是創傷也好,幸福也好,俱是回望而不是重現了,二來這本集子坦誠,連裝飾都沒有,它把作家關心的一件一件講了出來:“我們談文學、思想、道德、倫理,實際上是談人性和社會道路”,張煒對着《南方週末》的採訪,曾如是説。
張煒嗜古,這是他青年時代的寫作中就已經流露出來的傾向。思古幽情給作家以錨定的方向,使他的絕大部分小説和散文都帶上向後看的色彩,無一不有懷古之情。即使是那些題材看來“現代”的寫作,實際上也指向存在於作家內心的“不存之境”。而在得到了晚境的從容之後,他有了更充裕的心境來思考這種傾向的前因後果,併為之繹出理路。在《科技與道德》一篇中,作家説道:“人在自然淳樸的環境中形成的一些樸素的觀念,更有一種天啓的意味。這些觀念和認識,都是來自人性中天然存在的知悟力,是天生的良知良能”。讀張煒比較多的讀者在這個地方其實是會感動的,他會發現:《融入野地》時的萬物有靈已經演化成了格物致知,所致者即孟子所謂“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其間作家個人,這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他經歷了多少暗夜沉思,多少自我質疑,才到達了確定;早年通過修辭、移覺和萬物有靈而通達的人、物關係,在今天通過從容的理性的整理而歸依前賢,更見得人挺拔於其間。 [3] 

他們為何而來作品評價

張煒關心人性的幽深,這種關注先天地就有着“揭露社會”方面的優勢。但是他把底線築得很高,筆鋒深藏,為世人,為世道,總要留下些尊嚴,所以像《他們為何而來》這樣直白的文本就異常珍貴。(《中華讀書報》評) [3] 

他們為何而來出版信息

2018年7月,《他們為何而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他們為何而來》
2018年7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0803-7
[4] 

他們為何而來作者簡介

張煒 張煒
張煒,山東省棲霞市人。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説《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21部;詩學專著《也説李白與杜甫》《陶淵明的遺產》《楚辭筆記》等多部。2014年出版《張煒文集》48卷。作品譯為英、日、法等數十種文字。作品獲茅盾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