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元王后

鎖定
仁元王后(인원왕후,1687年—1757年),姓金,本貫慶州,領敦寧府事慶恩府院君金柱臣與嘉林府夫人林川趙氏之女。1702年嫁朝鮮王朝第十九代國王肅宗大王(朝鮮肅宗),為肅宗第四任正宮王妃(含張禧嬪)。
別    名
仁元王后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漢城順化坊
出生日期
1687年11月3日(康熙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逝世日期
1757年5月13日(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主要成就
保護英祖李昑
主要作品
《先君事蹟》
《先妣事蹟》

仁元王后人物生平

仁元王后家庭出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鮮肅宗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丑時,仁元王后誕生於漢城順化坊私第之養正齋。她出身慶州金氏將軍公派,是朝鮮王朝開國功臣金稛的後裔,朝鮮宣祖時期左議政、雞林府院君金命元的五世孫。父親金柱臣是少論學者樸世堂的門人,因此她的這支家族也屬於少論 [1-2] 
仁元王后金氏孃家譜系 仁元王后金氏孃家譜系
金氏幼時,其從祖母權氏便覺得仁元王后有貴人之相,贊其“步履安詳,舉止端正,必也非常”。朝鮮英祖形容其性情端莊仁慈,沉默寡言,為人正直,即使是自家的子孫親戚,即使是官小人微,犯了錯誤也要訓誡。 [1] 

仁元王后揀擇入宮

康熙四十年(1701年,肅宗二十七年)八月十四日,朝鮮肅宗之繼妃仁顯王后閔氏去世。據説仁顯王后遺言是讓寧嬪金氏繼承王妃,但不久發生張禧嬪巫蠱獄,肅宗深鑑於寵妾奪嫡的教訓,立下了不得以嬪御正位中宮的家法。 [3-4]  因此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肅宗二十八年)另下禁婚令,揀擇王妃。漢城府判尹李寅燁上疏勸諫稱仁顯王后升遐不到一年就揀擇新妃操之過急,請求等仁顯王后三年喪期過後再行揀擇,肅宗拒絕並將他罷官。 [5] 
當時,金氏正隨任平安道順安縣監的父親金柱臣在任所,入京參與揀擇,但中途生病,沒能參加初揀擇,儘管如此,肅宗還是要求她和其他幾名沒參加初揀擇的女子參加再揀擇。 [6]  金氏通過再揀擇,並在九月初三日的三揀擇中被選為新王妃。其後行嘉禮,十月十三日肅宗親迎金氏於於義洞,金氏遂入宮為妃。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肅宗三十九年)獲尊號“惠順”。 [1] 

仁元王后辛壬風波

仁元王后入宮近二十年,沒有給肅宗生下一兒半女。但是和繼子延礽君李昑感情深厚,猶勝親生母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肅宗四十六年),朝鮮景宗繼位,她被尊為王大妃,上尊號“慈敬”。此時老論少論之間的黨爭日益白熱化,仁元王后的這支家族雖然屬於少論,但卻日益偏向老論。 [7]  因此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朝鮮景宗元年)八月建儲過程中,仁元王后下達了內容為“孝宗大王血脈、先大王骨肉,只主上與延礽君而已,有何他意?予意如此,下教大臣宜矣”的諺札 [15]  ,支持老論方面的主張,使李昑被立為王世弟。據説當時宣懿王后從中作梗,導致景宗通宵不出宮向大臣宣旨。仁元王后聽到宮外大臣催促後,來不及穿好衣服就趕去景宗所在的寢殿,找出了被宣懿王后藏起來的教旨,讓景宗宣佈立李昑為儲嗣。 [16] 
同年年底,發生辛丑換局(參見詞條辛壬獄事),少論取代老論執政,宮中反李昑的宦官樸尚儉等人企圖趁機廢黜李昑,李昑夫婦曾越牆連夜前往大妃殿求救,仁元王后幫助李昑渡過難關,化險為夷,並交出了與樸尚儉等一起謀害世弟的石烈、必貞兩個宮女。由於保護李昑之功,仁元王后被譽為“女中堯舜”。 [8-9]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景宗二年)發生更嚴重的“壬寅三手獄”,大批老論被殺,仁元王后雖然借景宗之口傳旨不要殺先朝大臣或不要把老論一網打盡,但終究還是採取旁觀態度,坐視老論遭受沉重打擊。據説是因為仁元王后的姐夫、少論派李德鄰讓妻子警告仁元王后不要參與前朝事務,否則將步仁穆王后後塵,仁元王后為之恐懼,不得不收手。老論派大臣、仁顯王后的兄長閔鎮遠感慨仁元王后的魄力遠不如當初“庚申大黜陟”時果斷處置南人的明聖王后 [10]  [14] 

仁元王后晚年去世

雍正二年(1724年,景宗四年),李昑繼位,是為英祖,尊仁元王后為大王大妃,又連續上尊號“獻烈”、“光宣”、“顯翼”、“康聖“、“貞德“、“壽昌“、“永福“、“隆化”、“徵靖“,使擁有10個尊號的仁元王后成了到當時為止最多尊號的王后。英祖對仁元王后特別孝順,繼位後,他每日親自前去請安,風雨不改。每逢佳節,特別是仁元王后的生辰,英祖必然舉行盛典,大肆慶祝,並親自為她作詩,弘揚其賢德品性。
影視劇中的仁元王后
影視劇中的仁元王后(15張)
據《恨中錄》記載,仁元王后生性温柔賢淑,聰慧能幹,並且非常注重宮人的舉止禮儀,在世時將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後輩疼愛有加。她不僅將英祖視如己出,更非常關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子思悼世子李愃。看着英祖對思悼世子的冷淡態度和嚴厲的苛責,仁元王后常常温言相勸,要英祖好好愛護兒子,對緩解緊張的父子關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英祖三十三年)二月,英祖的正妃貞聖王后徐氏病逝,仁元王后非常悲哀,因年老體衰,常常神情恍惚。二月底,仁元王后忽然病重,英祖暫停一些政務,全心全意、不分晝夜地服侍繼母,他甚至親自監督下人備藥。三月二十六日巳時,仁元王后病逝於昌德宮景福殿西永慕堂,享年七十歲。英祖哀痛欲絕,儘管當時自己也已六十四歲,在遺體下葬之前的5個月裏,他堅持每日親臨殯殿,為仁元王后上香守孝。英祖也親自提筆寫下《大行大王大妃行錄》,盡表哀悼之情。死後諡號仁元(施仁服義曰仁,主義行德曰元) [18]  ,合尊號全稱為“惠順慈敬獻烈光宣顯翼康聖貞德壽昌永福隆化徵靖仁元王后”,葬於肅宗明陵右岡。

仁元王后軼事典故

仁元王后天人規模

朝鮮肅宗揀擇繼妃時,雖然金家送出了仁元王后的揀擇單子,但以生病為由沒有參加初揀擇。到了再揀擇時,肅宗催促她參加,金柱臣雖然不願女兒參與揀擇,但由於這是王命,不得不從,因為他在平安道順安縣任縣監,公務繁忙,所以讓侄子去陪仁元王后入京,參加再揀擇。途經平壤練光亭,仁元王后想登亭眺望大同江景色,她的堂兄説:“這是王命,一旦遲緩,我的叔父就要獲罪了,而且婦女也不宜眺望風景。”仁元王后説:“我雖然是個女子,但也不妨觀賞所經過的風景,即使我沒趕上再揀擇的日子,那也不過是父親罷官而已,為什麼不行?”於是還是堅持登上練光亭遊覽後才繼續朝漢城出發。後來其堂兄稱讚此為“天人規模”。 [13] 

仁元王后嚴於禮法

惠慶宮洪氏記載,仁元王后對宮內禮法要求嚴格,不準翁主們跟世子嬪交肩坐於窄室之內。和柔翁主曾與惠慶宮在窄室裏交肩而坐,就曾遭到仁元王后怒斥。 [17] 

仁元王后主要作品

2007年發現了仁元王后的三部作品,分別是撰寫她父母生前事蹟的《先君事蹟》、《先妣事蹟》和摘抄她喜愛的39篇文學作品《六雅六章》,均用諺文寫成,被認為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11] 

仁元王后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朝鮮王朝實錄·英祖實錄》卷89,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8]
  • 2.    林惠蓮:《朝鮮肅宗妃仁元王后的嘉禮與政治作用》,《韓國人物史研究》第13輯,2010年3月。
  • 3.    黃胤錫《頤齋亂藁》:“……及辛巳仁顯王后疾大漸,勸上從祖宗故事曰:‘早晩壼位虛,則請以寧嬪金氏,升冊而代已。蓋顯德、安順、貞顯章敬諸後,雖以後宮進,而皆衣冠名家,寧嬪亦然,與禧嬪不類故耳。’上意已堅定,終不聽。本朝嚴嫡之大防,將自是有辭矣。”
  • 4.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35,二十七年十月初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8]
  • 5.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卷37,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8]
  • 6.    《承政院日記》,肅宗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8]
  • 7.    李建昌:《黨議通略》:方是時,仁元后在東朝,慶恩府院君金柱臣本少論,而意嘗向老論。
  • 8.    《朝鮮王朝實錄·景宗實錄》卷5,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8]
  • 9.    《朝鮮王朝實錄·景宗修正實錄》卷2,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1-08]
  • 10.    閔鎮遠:《丹巖漫錄》卷下:按,建儲代理,皆出於慈旨,而其時大臣皆以此誅戮,大妃只假手於上旨,而或曰“先朝大臣不忍伐殺”,或曰“打盡老論之計”而已,終不能親自下教,明白處置,目見諸大臣由我而死,袖手傍觀,何哉?蓋聞大妃欲出力救活,而李德鄰使其妻密通曰:“女主參涉朝廷,則禍不旋踵,本家將不得保,仁穆大妃之前鑑不遠。”以此恐動之,大妃大生恐怯,不敢出一言云。德鄰之罪,可勝誅哉?意使明聖王妃而當此,則豈更至於此哉!莫非邦運將訖,諸臣無祿之致。彼蒼者天,此何人斯!痛哭而已。
  • 11.    發現朝鮮肅宗妃仁元王后的三部韓文文集  .東亞日報[引用日期2021-01-08]
  • 12.    《思悼》  .naver電影[引用日期2016-04-02]
  • 13.    黃胤錫《頤齋亂藁》:壬午大婚之初,仁元隨父慶恩府院君柱臣順安縣衙中,至再揀時,得有上來處分,而慶恩亦不願也,適有官事相掣,不得躬自奉赴,而令其從子一人護行,行過平壤練光亭,仁元有意臨眺,護行從兄不可曰:“王命也,如或遲緩,叔父且得罪,況婦女之眺覽風景,非所安也。”仁元曰:“雖曰女子,所過之地,無妨一再寓目,使我少滯不及期,亦止父親罷官而已,奚不可之有?”竟登練光乃行,既三揀,遂冊中壼。要其謙挹之德,亦父心是體故耳。其從兄後堂稱道於人曰:“天人規模,故自不凡如此。”
  • 14.    《英祖實錄》卷6,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條。  .《朝鮮王朝實錄》[引用日期2021-04-25]
  • 15.    《朝鮮王朝實錄·景宗修正實錄》卷2,元年八月二十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11-10]
  • 16.    黃胤錫:《頤齋亂稿》己亥五月初七日:趙僚言其祖參判榮福,農巖門人,辛丑四大臣建儲時承旨也。四大臣既請景廟以建儲事入稟慈殿,慈殿許之,景廟將出御外殿,歷入內殿,則宣懿王后挽景廟,留內寢,必欲不出。四大臣年老,在外庭磚石上,天大寒,若俟景廟處分,而達曉無聞,心甚惶惑,故承旨計出不已,乃大聚政院使令數百名,就差備門外齊聲大呼“承傳色”,聲徹慈殿。慈殿方寢驚起,不遑整衣,急令內人赴外殿,探大殿出御與否,則內人歸報大殿方住內殿不出。慈殿乃步臨內殿,急覓所下封書,書已為宣懿所藏,慈殿教大殿曰:“先朝老相天寒,病且發以死,此豈敬大臣之道哉?”景廟乃覓封書,出御外殿,而處分始下,建儲之舉乃定。世徒知四大臣定策之功,而不知實由承旨令使令大呼承傳色一舉之為有功耳。
  • 17.    惠慶宮洪氏:《恨中錄》:仁元王后性情卓越,嚴於闕內法度……使翁主等不敢交於嬪宮之肩,亦不得同處於窄室之中。……和柔獨在,隨餘而行,坐於窄室之際,交餘之肩,(仁元王后)乃忿然作色曰:“嬪宮何等貴重,渠敢如是乎!”
  • 18.    《承政院日記》,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二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11-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