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洲池

鎖定
九洲池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內重要的皇家池苑,薈萃了唐宋園林建築藝術精華,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傑出典範。 [1] 
九洲池始建於隋,唐宋沿用,因似東海的九洲而得名,史料記載佔地52萬平方米,考古發現有139250平方米, [1]  水深丈餘(約3.4米),堤岸屈曲,池中有數島,鳥魚翔泳,花卉羅植。池水向紫微城輻射,園內水網密佈、殿台樓閣點綴其間,其景美不勝收
九洲池遺址位於原洛陽浮法玻璃集團中部。2009年洛陽市決定斥資10億元整體搬遷洛陽浮法玻璃集團,對九洲池遺址羣進行整體保護。2014年5月其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展示方案獲批, [3]  2019年4月開園。 [4] 
中文名
九洲池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宮隅路 [1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9:00-18:00
佔地面積
139250 m² [1] 
著名景點
瑤光殿
著名景點
琉璃亭
一柱觀
千步閣
水    深
一丈餘,約3.4米
所屬皇宮
紫微城
別    名
九曲池
九江池

九洲池歷史沿革

九洲池始建於隋代,得益於漢魏時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積水域。
九洲池
唐代擴大面積,呈南北向的圓角方形,成為政治舞台。
九洲池見證了盛唐時期帝國和西域的交往。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域大宛進貢了六匹汗血寶馬,李隆基命宮廷畫師將它們的形象繪製於九洲池瑤光殿上。 [2] 
晚唐至宋,文獻記載九洲池稱九曲池、九江池。《舊唐書·哀帝紀》:天祐二年二月(905年)“是月社日,樞密使蔣玄暉宴德王裕已下九王於九曲池,既醉,皆絞殺之,竟不知其瘞所。”《舊唐書·昭宗十子》:“昭宗遇弒之日,蔣玄暉於西內置社筵,酒酣,德王已下六王皆為玄暉所殺,投屍九曲池。”
宋代九洲池面積變小,隨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隨之衰落、廢棄。 [1] 

九洲池地理環境

九洲池
九洲池(4張)
九洲池位於西隔城內,其被西隔城的四面城牆圍合,處於封閉的空間。 [12]  隋唐洛陽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九洲池正位於紫微城西北部高地上,九洲池內的水向宮城輻射,構成了水網密佈、殿台樓閣點綴其間的宮苑園林勝景。九洲池作為紫微城內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帝后妃嬪每日休閒之處,也是宮內風景最美之處。
隋唐洛陽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伊河掠城東南而北流,故隋唐洛陽城周圍有洛水、伊水、澗水、瀍水等四條大的自然河流。洛水由城西上陽宮之南入城,並沿皇城(太微城)南向東橫貫全城;澗水谷水,從城西北角流入城內,主要流經宮城(紫微城)、上陽宮西苑,最後匯入洛水。隋唐洛陽城將谷水引進宮城(紫微城),並依水建造了眾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於宮城西北隅隋代興修的九洲池。
九州池迄今遺址保存範圍明晰,是隋唐洛陽宮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證文獻記載的實物資料,有着重要的考古意義及歷史價值。 [5] 

九洲池主要景點

九洲池瑤光殿

瑤光殿 瑤光殿
在整個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中,瑤光殿為其中心建築,由三座殿閣建築組成。史書記載,瑤光殿總高28米,位於九洲池三島之中,開間7米,進深20多米,是九洲池皇家園林內一座重要的建築。
瑤光殿共有三層,一層是遺址保護區,二、三層為休閒區。
一層遺址保護區北側牆壁上展示了唐代“三閣並列”的建築形式,東西兩側保留了島嶼上保留的建築遺址的夯土台基和青磚地面;西配殿展示了宮廷雅樂和唐代服飾妝容。遊客參觀瑤光殿內的遺址層
為保護柱礎石坑等遺址,一層的高台遺址部分採用內部大跨度鋼結構設計。展示的方式與天堂、明堂比較接近,即遊客站在透明玻璃地板上可欣賞地下遺址全貌。頂部樓閣為兩層歇山式屋頂建築,全部採用傳統的榫卯結構,最大限度還原唐代建築外觀與構造。
據項目負責人説,瑤光殿一層用的地磚叫“京磚”,和故宮內宮殿裏鋪設的一樣。
二層和三層則採用中國傳統工藝榫卯結構,即所有木材與木材之間的連接不用金屬釘子,而是通過拼、插的處理方式連接,一次成型。為了保證工程效果,所需的木材全部是從加拿大進口的花旗松,強度高、密度大,承重絕對沒問題,同時經過了防火、防腐處理。此外,所有工匠都來自南方。 [6] 

九洲池琉璃亭

九洲池琉璃亭復原圖
九洲池琉璃亭復原圖(4張)
琉璃亭始建於隋,在瑤光殿之南。 [7] 

九洲池亭台樓閣

沿攬香徑臨水眺望,對面就是一處金亭。繼續沿攬香徑向北,來到簪花亭、臨波閣。

九洲池烏頭門

自瑤光殿向東,又到一處烏頭門,這裏是當時宮城核心區的大內西牆。

九洲池廊院遺址

牡丹園的西側,是一處地面模擬展示的隋唐廊院遺址,2022年後作為一處演藝台,每天有定時演出。

九洲池飛雲瀑

過了臨波閣就是一處飛雲瀑,利用地勢高低差別疊山引水。

九洲池永巷

越過大內西牆,就來到連接大內與西隔城的永巷。

九洲池牡丹園

永巷以南是精品牡丹園。九洲池有近100棵高約兩米的牡丹樹,這些牡丹樹樹齡超過百年,單棵開花數量接近百朵。園中牡丹樹數量接近百棵,生長週期超過百年,單棵開花數量接近百朵。 [8] 
九洲池牡丹園

九洲池園林佈局

九洲池“廣水無山”,平地築園;多島嶼,九洲池中發現十多處大小不同的島嶼,中國古典園林的“一池三山”的傳統依然存在,但並不拘泥於“三”這個數目;園林建築形式多樣,既有長廊建築,又有亭類建築,還有殿閣建築;巧妙應用“尺度設計”;生物配置範圍廣泛,品種豐富。
紫微城御苑九洲池,其園林是以池為主,池中有島。其規模宏大,沿用漢代以來的“一池三山”的宮苑佈局,以人工渠道引水形成完整的水系,但同時運用創造性的規劃方式,構成不同的園林空間。根據考古資料,其園林特色顯而易見。

九洲池環池建築

九洲池環池建築
九洲池環池建築(1張)
九洲池作為紫微城御苑,主要是供皇帝、妃嬪、公主、皇子等居住、宴遊的御園。為滿足不同的需求,歷朝在九洲池及周邊修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建築羣,這些建築不僅擴展了九洲池的空間,也增添了遊玩賞樂的趣味。根據文獻所載,九洲池上及周邊的建築類型有:院(花光院、山齋院、翔龍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門(歸義門)、殿(瑤光殿、仁智殿)、亭(琉璃亭)、觀(一柱觀)、閣(千步閣)、台(望景台)等。
九洲池創造性地營建許多別緻的建築形象,其規模、大小、建築形式和風格有較大的差別,既有規模較大的殿閣類建築,又有相對較小的亭類建築,還有線性的長廊建築。各類建築佈局靈活,因景而設,分合有度,和諧統一。紫微城御苑是為滿足皇家宴飲遊樂等活動而設,故九洲池御苑中建築增多,建築形式呈現苑中庭院的組羣式佈局,九洲池東岸考古發現的六、七、八號基址,已經具有圍合成庭院組羣的趨勢。文獻記載的花光院、山齋院、翔龍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等,多環池佈置,呈現出整體性、多樣性、和諧性,各類建築巧妙地依形就勢,融入周邊的環境中,追求自然天成的園林意境,達到自然與人工的統一。園林建築巧妙應用“尺度設計”。尺度設計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與規劃的重要手段,採用移天縮地的營構方式,小中見大,營造出咫尺乾坤的意境。

九洲池廣水無山

九洲池“廣水無山” 九洲池“廣水無山”
九洲池“廣水無山”,平地築園,以大面積的水景為主,是九洲池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根據考古實測,隋唐時期九洲池水域面積達 139250 平方米,佔西隔城的五分之二。大面積的水面,可形成“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效果。“大規模平地築園,利用水源的豐富條件創造出以水景為主的新形式,豐富了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
島嶼眾多是九洲的特徵之一。“一池三山”是皇家宮苑營建的重要主題,表現形式為在池中堆築三座島嶼,以表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隋唐的宮苑建設繼承這一傳統,“三山”主題在兩京的宮苑中都有表現。九洲池中發現多處大小不同的島嶼,顯然是“島山”主題,卻並不拘泥於“三”這個數目。堆土為島,島上築殿亭,是中國山水畫園林風格的特徵。
池中島嶼的發現與文獻“池中之洲”的記載相符。在其中三處島嶼上發現殿、亭類建築,雖還不能與文獻記載的瑤光殿、琉璃閣、一柱觀等對應,但至少説明此類建築在池中洲上的存在。
渤海東京城的王宮的苑池遺蹟中,池中也有島山,島上也有樓閣建築,顯然唐代山水畫風格的園林構築範式,也影響到周邊附屬藩國。

九洲池生物配置

“鳥魚翔泳,花卉羅植”,表明九洲池的生物配置範圍廣泛,品種極其豐富。花卉在園林中,有的是以觀賞為主題,有的則是以花卉為媒介營造特別的意境和情趣。“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花卉的盛開、凋謝反映着時令和天氣的變化。九洲池中生物的配置,遵循自然規律,發揮生物的景觀功能、生態效益,不僅滿足帝王、皇子公主對園林造境藝術的追求,也能滿足區域生態改善的功能要求。這種生物配置,“不僅是複雜的藝術創作,也是龐大的土木工程和綠化工程,是園林規劃設計方面的里程碑,它標誌着中國古典園林全盛期的到來”
雖然2023年的考古發掘資料,尚難復原九洲池的原貌,文獻記載中的一些殿堂亭院也不宜和發掘出的遺蹟相比附,但就這些遺蹟的分佈範圍,建築規模、結構、特點來考察,結合文獻記載已經可以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這是一處人工開鑿的湖面,池內有多處洲島,其上建有精巧的殿亭台閣,島之間以虹橋相通,沿岸綠樹成蔭,環池建有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庭院。各個景點之間又以廊廡相連,有分有合,有機地聯為一個整體。 [1] 

九洲池池苑範圍

九洲池區域包括宮城(紫微城)中心區洛城西北部、西隔城、西夾城大部及玄武城的一部分,包含了宮城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在洛陽玻璃集團廠區的考古工作中初步探明瞭九洲池遺址的範圍,池內部分島嶼的分佈及亭台建築的特點,並且在池岸還發掘出多座環池的唐宋時期軒廊和殿亭建築遺址,初步瞭解了九洲池遺址的概貌。 [5] 

九洲池佔地面積

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九洲池,其池屈曲,池中有數座島嶼,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約52萬平方米),水深丈餘(約3.4米),鳥魚翔泳,花卉羅植。 [9] 
九洲池“居地十頃”,其規模如何。查閲文獻,唐代對於“頃”有明文規定 :“以度田之制:五尺為步,步二百四十為畝,畝百為頃。”一畝為二百四十步,這裏的步應該指方步,是面積的單位。以唐代一步五尺,一尺按29.5 釐米的唐大尺計算,一畝為 522.15 平方米。百畝為52215 平方米,十頃就是522150平方米
從2023年考古實測可知,九洲池面積為 139250 平方米,約佔西隔城的五分之二,是比較合理的。 [1] 

九洲池文獻記載

唐代韋述撰《兩京新記》“東京宮城”條記載 :“九洲池在仁智殿之南,歸義門之西。其池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鳥魚翔泳,花卉羅植。”
宋代著名地理學家宋敏求於北宋皇祐、熙寧年間,在《兩京新記》的基礎上增刪改訂,撰寫成《河南志》,是2023年能夠見到比較系統的有關東都洛陽的資料。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蹟》:“九洲池。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中有瑤光殿。琉璃亭。在九洲池南。一柱觀。在琉璃亭南。”
《河南志》卷四《唐城闕古蹟》:“九洲池。在仁智殿之南,歸義門之西。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鳥魚翔泳,花卉羅植。瑤光殿。在池中洲上。隋造。琉璃亭。在瑤光殿南。隋造。望景台。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一柱觀。在琉璃亭南。隋造。”唐代九洲池呈南北向的圓角方形,面積比隋代擴大。
《河南志》卷五《宋城闕古蹟》:“九江池,一名九曲池。梁太祖沈殺九王之處。……其南有內園門。”書末附《宋西京城圖》,圖上文字標註“九曲池”,在文字標註“內園門”位置之北,未標註池的大小(圖四)。
清代地理學家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記載,九洲池“在仁智殿南、歸義門西,其池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鳥魚翔泳,花卉羅植。池之洲,殿曰瑤光,隋造。……亭曰琉璃,隋造,在瑤光殿南。觀曰一柱,隋造,在琉璃亭南。環池者曰花光院、曰山齋院,在池東。曰翔龍院,在花光院北。曰神居院,在翔龍院北。曰仙居院,在安福殿西。曰仁智院,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閣,隋煬帝造。南有歸義門。曰望景台,在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 [1] 
根據上述古籍記載可推斷九洲池興建於隋,主要建築有千步閣、瑤光殿、琉璃亭、一柱觀等。唐代除保留了上述建築及九洲池之外又增建望景台、映日台等建築,環池還修建了花光院、山齋院、翔龍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並其他院落,形成了水網密佈、殿台樓閣點綴其間的宮苑園林勝景,是隋唐洛陽宮城(紫微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代、宋以降,九洲池已逐漸譭棄不復使用了。 [5] 

九洲池遺址發掘

九洲池遺址發掘
九洲池遺址發掘(1張)
九洲池迄今遺址保存範圍明晰,是紫微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證文獻記載的實物資料,有着重要的考古意義及歷史價值。 [5] 

九洲池發掘歷程

九洲池的考古工作始於1960年,當時通過大規模的考古鑽探,發現並確定了九洲池的位置及範圍。在宮城西北角發現大面積的淤土堆積,西距西牆5米,北距陶光園南牆148米,淤土東西280米,南北最寬260米,總面積約為55600平方米。淤土正南有缺口向南伸出,寬約9米。通過與文獻對照,“其形狀大小和位置都比較相符,因此完全有可能為九洲池的遺蹟。南面突出的缺口,恐是排水用的出入口。”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配合洛陽玻璃廠的基本建設工程中,在可能的條件下進行全面的鑽探,確定九洲池遺址位於宮城的西北部、陶光園南250米處,東西長約205米,南北寬約130米。初步搞清了九洲池的輪廓,北部範圍還不十分準確,南部因部分建築未拆除,還未做工作。掌握了池內堆積情況,大致分為四層。其中第三層、第四層是與九洲池有關的遺蹟。在九洲池已知範圍內探出六座小島,均為生土台基,島呈橢圓形或近圓形,直徑分別為23-50米,面積在1000-1400平方米之間。還探明池北面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寬約5米、深4米的渠道向北延伸,至陶光園南牆附近向內折,相交處被晚期淤土破壞,可能是九洲池的進水口。南面東南角也有一條渠道遺蹟,可能是九洲池的出水口。九洲池考古勘探發現了六座島嶼,其中三座島嶼上發掘了建築基址各一處,當時命名為“亭台建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80年代所確認的九洲池遺址範圍以南發現了大面積的淤土,在淤土周邊發掘出島嶼、建築基址及池岸護坡等遺蹟。這一階段,對於九洲池的範圍有了新的認識,但不能確認這些遺蹟是否屬於九洲池,故在《隋唐洛陽城:1959-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中,以“九洲池南側區域的發掘”為題進行敍述,並附有全新的九洲池區域圖一幅。
2013年至2015年,對九洲池進行全面的發掘,發掘了北岸、東岸和西岸局部、引水渠、排水渠、池中島嶼等,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糾正了80年代的一些認識,重新認識了九洲池的空間位置、範圍規模、池岸結構、島嶼構成、池底結構、引水渠結構、排水渠結構等。 [1] 

九洲池保護展示

2009年,為推進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工作,洛陽市決定斥資10億元整體搬遷洛陽浮法玻璃集團,對該區域的九洲池遺址羣進行整體保護。 [4] 
2012年10月25日,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區域內重要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隋唐洛陽城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暨丹尼斯城市廣場項目舉行奠基儀式。
2013年9月,洛陽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整體徵遷工作基本完成。
2014年5月,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設計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九洲池遺址展示區將恢復九洲池水體,以自然駁岸形式勾勒九洲池輪廓。池內自東向西,由入水口向出水口方向水體逐漸變淺,沿島嶼輪廓由亂石砌築而成,並種植草帶和花帶。
2015年4月,隋唐洛陽城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
2015年12月,高28米的瑤光殿已封頂。
2016年1月,該工程的道路、廣場等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完工,主要景觀石已安裝到位。
2016年3月,隋唐洛陽城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中心建築瑤光殿完成屋面瓦鋪設。
2016年7月,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已經完工。
2019年4月6日,九洲池瑤光殿首次亮燈。
2019年4月27日,九洲池景區開園迎賓。 [10] 
島遺址展示區將建設島嶼展示建築,外觀設計以唐宋建築風格為主,復原唐宋島嶼風貌,點綴以山石。建築、駁岸構造以古典園林意境為主,在佈局和植物種植設計上突出歷史元素。
建築遺址展示區九洲池中島嶼上的一號至三號亭台遺址採用揭露展示的方式建設亭址展示建築;三座殿閣建築遺址,將設計為三處展示棚,以唐朝建築肌理為元素設計外形。
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效果圖
入口廣場區以樹羣和開敞空間為主,入口處設計一處微縮景觀以展示九洲池的歷史風貌。在入口廣場周邊疊置山石,竹叢點綴,園林小路穿行其間,遊人一入廣場,即能感受深幽靜謐的夢幻世界。
休閒區包括圍繞九洲池遺址的遊步道和沿遊步道佈置的觀景亭,密閉的植物空間,將為遊人提供靜謐的遊賞和休憩場地。 [3] 

九洲池旅遊信息

九洲池開園時間

每天的9時至18時

九洲池景區入口

遊客可從唐宮中路景區南門或定鼎北路與唐宮中路交叉口北50米的景區東門入園

九洲池門票活動

凡在2019年5月1日至8月8日期間入園的九洲池遊客,享受原價60元門票的五折優惠,即30元即可入園。
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成開放後,將與東鄰已建成的天堂和明堂遺址區連為一體,使遊客對盛唐時期洛陽宮城的全貌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成為洛陽市展示盛唐文化的新亮點。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