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江租地約

鎖定
《九江租地約》,是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一項不平等條約。 [6]  它簽訂於1861年3月25日,由江西布政使張集馨與英國參贊巴夏禮訂立約章開闢九江英租界 [1]  該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背景下籤訂的, [1]  它標誌着九江租界歷史的從此展開, [2]  使九江逐步成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腹地進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侵略的重要據點。 [3] 
《九江租地約》要求:(1)劃定張官港以西,龍開河以東的濱江地帶為英租界,面積共計150畝;(2)拆除民居,將位於租界範圍內的部分湓浦港填塞成陸地。 [1-2] 
《九江租地約》將九江之“使用權”、“管理權”、“立法權”、“司法權”、關税及機構設置,全由英國人掌握,破壞了中國(九江)的領土完整和關税主權,使九江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6] 
中文名
九江租地約
簽約雙方
中國(清)、英國 [1-3] 
簽約時間
1861年3月25日 [1-3] 
中方代表
張集馨 [1-2] 
英方代表
巴夏禮 [1-2] 

九江租地約歷史背景

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咸豐八年(1858年)六月二十六日,中英《天津條約》簽字,增開闢九江等地為通商口岸。 [11]  後來,在《中英天津條約》中第十款規定“准將自漢口溯流至海各地,選擇不逾三口,準為英船出進貨物通商之區”。 [1]  天津條約》簽訂後不久,額爾金急切向清政府提出:“直溯揚子江而上,遊歷漢口種種之便利,使之選定三個口岸,一旦沿江賊匪肅清,闢埠通商。” [5] 
九江被英國作為長江流域開放的港口城市,主要基於以下因素:(1)九江之區位優勢,經濟腹地範圍大;(2)自然物產豐富;(3)九江地處長江流域經濟鏈;(4)港口優良。 [6] 
咸豐八年(1858年)八月,英國軍隊進犯通州咸豐帝命怡親王載垣赴往通州與英國商議條款。額爾金則派遣參贊巴夏裏巴夏禮入城議和,請遵循《天津條約》原議,並約法國使者會商。 [9] 
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抵九江,主要任務是為了勘察九江的地情、商情、民情。 [11] 
咸豐九年(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人李泰國為總税務司,給予其中國海關權,故英國在九江、天津、廣州、福州等處,設立海關,掌管進口事宜。 [11] 
咸豐十年(196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清政府復照同意英國駐華公使魯斯在武漢、九江設立租界,開埠通商,並派駐領事官。 [11] 
咸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二十六日 ,地方官員薛煥上奏:英國兵船駛(侵)入了長江,前往漢口等處,並路過金陵。官員巴棟阿上奏:英國商船現在抵達了鎮江,且有一輪船前往金陵上游,查看江面。 [7]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二十五日,英國迫使清政府在九江與之擬訂《長江各口通商暫行章程》。 [11] 
同年三月三日至九日,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海軍中將何伯,派駐九江領事館許士一行,先後到達九江,擬辦租地立界,設立領事館事宜。 [11] 
三月十六日,江西省的布政使張集馨抵達九江,負責全權籌辦九江通商事務。 [11] 
這一年中,英國參贊巴夏禮乘坐軍艦前往根據條約新開闢的長江口岸勘察形勢,選定將要開闢的租界界址。在鎮江漢口兩地租界界址劃定之後,1861年3月22日,巴夏禮從漢口返回九江,計劃在控扼鄱陽湖口的湖口開闢商埠,但經過江西省官員的一再勸説,最終確定在九江開闢商埠。 [1] 

九江租地約簽約過程

巴夏禮指使隨行人員在九江府西側進行租界勘察,圈定“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獅子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一百五十丈,進深六十丈”為租界地。清政府則委派張集馨以“大清欽命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之身份作為中方代表,與英方外交全權代表“大英帝國欽差大臣右參贊兼領事官事務”巴夏禮進行租地談判。 [6] 
咸豐十一年(1861年)3月25日,張集馨與巴夏禮訂立開闢九江英租界的約章《九江租地約》。租界的位置位於九江府城以西,長江與甘棠湖之間的狹窄地段,西面到龍開河,東西向長150丈,南北向進深為60丈,面積150畝。 [1]  最終,雙方按照協議,立下了永久租地的基本條約,張集馨和巴夏裏簽字畫押,各執一紙。 [10] 
咸豐十一年春二月,英國人開始在九江開市闢埠,設立了洋人機關。 [8] 
十月,英人赫德(代總税務司)至九江,按其劃定的格局,設立九江海關。當時,該海關只負責監督進口貿易,但赫德確定進關税由海關代為徵收。 [11] 

九江租地約條約原文

九江租地約主要內容

(1)準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口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一百五十丈,進深一帶六十丈,經本月十五日本參贊會同九江府德化縣定界,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畝。
(2)將此地永租與英國官憲,分為英國商民建棧居住。所應如何分段並造公路、管辦此地一切事宜,全歸英國駐紮九江府領事官專管,隨時定章辦理。
(3)自定此約之後,不準民人在於界內再造鋪屋等間。 [6] 

九江租地約全部內容

大清欽命江西等處承宣佈政使張[張集馨]
大英欽差大臣右參贊兼理領事官事務巴[巴夏禮]
為立永租地基事,現在英國遵照和約來九江通商,應定地段,以便英國商民蓋造房棧居住。今江西巡撫部院毓[毓科]派委本司,會同本參贊看定:準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口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百五十丈,進深一帶六十丈。經本月十五日本參贊會同九江府德化縣定界,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畝,每畝應完地“丁銀[清代人頭税]一錢零三釐, 每年共應完地丁銀一十五兩四錢五分,遇閏月加銀七錢七分二釐,每畝應完“兵米”[清代田賦的一部分]四,合二勺七抄七撮,每年共應完兵米六鬥四升一,合五勺五抄,每擔交伐章程折銀二兩四錢,共銀一兩五錢四分。再每年地丁內尚有耗銀一兩五錢四分五釐,遇閏月加耗銀七分七釐,大共每年應完地丁“正耗[清代附加税]兵米,折價共銀一十八兩五錢三分五釐,遇閏月共應完銀一十九兩三錢八分四釐。
現議將此地永租與英國官憲,分為英國商民建造房棧居主[通“住”],所應如何分段並造公路,管辦此地,一切事宜全歸英國駐九江府領事官專管,隨時定章辦理。每年四月內,由英國領事官將以上地丁正耗米價銀兩,如數清交德化縣收,方可永租無異,則該地方原業户等盡免輸納;所有界內民房鋪户棚寮等間,即應計明間數開冊,自定此約之後,不準民人在於界內再造鋪屋等間,俟領事官用地之日,即會同本府縣,隨時傳集本房屋地主,呈驗地契當面合算,分別地基房間大小等次,由官按照地勢定銀若干,不準百姓高抬價,亦不許英商任意發價勒買。總以兩不噢虧而昭平允一面領價,一面拆房交地,永為英國之業。
此議之後,兩無異詞,現立租約兩紙,各執一紙,存照為憑,此約本參贊畫押為憑,俟欽差大臣批准後,再蓋九江府領事官印。此照現因本參贊尚未深熟地方情形,立約之日,本參贊司當面言明,如一年之內,兩國大憲有別處地方,較於九江府城開設馬頭更屬安協者,則在該處地方,會同地方官再行勘量地基,其新地立約永租一切,自必遵照此約一律辦理。即將原定地基退回不租。
又批
咸豐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一千八百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在九江府立約 [6] 

九江租地約主要影響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九江通商口岸徹底被西方列強撬開。繼《九江租地約》簽訂後,英國開始拆除九江城民居,將位於租界範圍內的部分湓浦港填塞成陸地,建起了領事館、俱樂部、巡捕房、醫院、教堂、銀行等等,九江租界歷史從此展開。 [4] 

九江租地約經濟

《九江租地約》簽訂後,使九江開闢商埠和英租界,很快取代了江西省傳統的商業中心吳城鎮樟樹鎮,成為江西新的貿易中心。江西的進出口貨物不再經由傳統的商路南下廣東,而是北上經由九江集散。 [1] 
九江被闢為通商口岸後,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給九江近代航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強化了九江七省通衢商貿中心的地位,拉動了九江經濟的發展,促使九江成為江西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3] 

九江租地約政治

租界”是西方列強以強凌弱,帶有濃厚殖民主義色彩的產物,因此衝突與鬥爭不可避免。據史料,在九江英租界存續期間,曾經發生過五起較大中外衝突事件。 [1]  九江通商口岸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屈辱與抗爭,壓迫與反抗的歷史。 [3] 
參考資料
  • 1.    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記  .江西政協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3-15]
  • 2.    九江租界舊址博物館開館 對市民免費  .九江新媒體[引用日期2021-03-15]
  • 3.    九江市檔案館被命名為九江市第一批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基地  .江西檔案信息網[引用日期2021-03-15]
  • 4.    九江租界舊址博物館開館 對市民免費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03-17]
  • 5.    馬士著、張匯文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M],額爾金伯爵遊歷揚子江,上海書店,2000,604.
  • 6.    王鐵崖,中外舊約彙編章之九江地租約[M].第1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82,157.
  • 7.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四十一 鹹豐十一年 正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03-18]
  • 8.    《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四·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十一年春二月,英人始立漢口、九江市埠,均設洋關。
  • 9.    《清史稿·卷一百五十四·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八月,英人犯通州,帝命怡親王載垣赴通議款。時桂良及軍機大臣穆蔭皆在,英使額爾金遣其參贊巴夏裏入城議和,請循天津原議,並約法使會商。翼日,宴於東獄廟。巴夏裏起曰:“今日之約,須面見大皇帝,以昭誠信。”又曰:“遠方慕義,欲觀光上國久矣,請以軍容入。”王憤其語不遜,密商僧格林沁,擒送京師,兵端復作。時帝適秋獮,自行在詔以恭親王奕?為全權大臣,守京師,並詔南軍入援。時團防大臣、大學士周祖培,尚書陳孚恩等議籌辦團練城守事。恭親王、桂良駐城外,而英師已薄城下,焚圓明園。英人請開安定門入與恭親王面議和,乃約以次日定和議,而釋巴夏裏於獄,遣恆祺送歸。
  • 10.    《清朝柔遠記·卷一十五》:十五日,於龍開河東量地,橫闊一百五十丈,縱長五十丈。巴夏裹謂弓步未準,再按指南針,以繩較準,得縱長六十丈。內民居三百餘户,巴夏裏議給每畝錢五十千,不願者地方官酌提公費津貼。遂依議,立永租地基約,以一百五十畝科算,丁米正耗銀敷按年由領事清交德化縣,歸入編糧項下。集馨遂與巴夏裏聯街畫押,各執一紙。是為英人立九江市埠之始。
  • 11.    九江大事記  .九江市史志辦公室[引用日期2022-04-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