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拼音:zhī hū zhě yě)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北宋·文瑩《湘山野錄》。
[1]
- 中文名
- 之乎者也
- 拼 音
- zhī hū zhě yě
- 近義詞
-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 反義詞
- 的了嗎呢
- 注音字母
- ㄓ ㄏㄨ ㄓㄜˇ ㄧㄝˇ
- 成語出處
- 《湘山野錄》
- 語法結構
- 聯合式
- 語法屬性
- 作主語、賓語
之乎者也成語出處
編輯之乎者也成語典故
編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在趙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鎮州、定州長官派人謊報軍情,説是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請求朝廷火速增派援兵。宰相範質不辨真偽,急急忙忙地派趙匡胤帶領精鋭部隊前往抵抗。趙匡胤率領大軍走到陳橋驛便停了下來,當晚便發動了“陳橋兵變”,眾將擁立趙匡胤為帝,趙匡胤得以黃袍加身,他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2]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京都外城。他帶着“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大臣趙普來到朱雀門前,察看那裏的地勢,策劃動工計劃。趙匡胤抬頭看見門額上寫着“朱雀之門”四個大字,越看越覺得彆扭,不禁回頭問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偏要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趙普一本正經地答道:“這個‘之’字是語助詞。”
[2]
之乎者也成語寓意
編輯古時候的人説話愛咬文嚼字,引經據典,這被認為是“掉書袋”。在社會中,有的一些人也學古人,出口就是一些半文不白的話,有時還滿嘴“之乎者也”,這更被認為是一種附庸風雅、逞能賣弄之舉,是非常可笑的。
[2]
之乎者也成語運用
編輯- 成文用法
- 運用示例
元·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四折:“我跟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日,早該豁口截舌。”
[4]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一個生意人家,只見這些‘之乎者也’的人來講呆話,覺得可厭,非止一日。”
[1]
現代·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説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5]
現代·羅振玉《敦煌零拾·俚曲三種·嘆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識,如今嗟嘆始悲吟。”
[1]
- 參考資料
-
- 1. 之乎者也 .漢典
- 2. 李波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中[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0.05:191
- 3. 《最新活用成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 最新活用成語辭典[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01:976
- 4. 《漢語成語詞典》編寫組編. 漢語成語詞典[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2.01:932
- 5. 朱瑞玟編著. 成語探源辭典[M].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1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