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藥物

鎖定
中醫學為原理的中醫藥物治療方法, 運用的診斷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狀、體徵以及病史有關情況,進行分析、綜合、辨明病理變化的性質和部位,判斷為何種性質的“證候”,調理人體脈絡,通氣活血讓機體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身體的自我調理、修復,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文名
中醫藥物
外文名
Chinese herb
原    理
中醫學
方    法
辨證論治

目錄

中醫藥物簡介

穴位圖 穴位圖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各個部分是有機聯繫的,這種聯繫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溝通和聯繫,將人體各臟腑、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心合小腸,主血脈,開竅於舌;肺合大腸,主氣,開竅於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腎合膀胱,主骨,開竅於耳等。這種整體性,表現在生理、病理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臨牀上就是根據這種聯繫和影響來指導辨證論治。
人和自然的關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晝夜陰陽的消長,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都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在一般情況下,人能適應自然界有規律的變化。《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説:“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所以《靈樞.邪客篇》説:“人與天地相應”。一旦氣候環境條件的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由於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的反應時,就會發生疾病。

中醫藥物辨證論治

運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狀、體徵以及病史有關情況,進行分析、綜合、辨明病理變化的性質和部位,判斷為何種性質的“證候”,這個過程就是“辯證”。“論治”,就是在辨證基礎上,根據正邪情況而確立的治療法則。因此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為辨證的目的,又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
“證”與“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狀,如頭痛、惡寒、咳嗽、胸痛等;“證”是證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各種症狀的概括,包括病變部位、原因和性質,以及致病因素與抗病能力相互鬥爭情況等,它深刻、全面、正確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論治不同於“對症治療”,以及現代醫學所説的“辨病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同樣的證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證候,則治療方法有異,如水腫(腎炎)患者,初期發熱、惡寒、浮腫、小便不利等為“風水證”,治宜宣肺發汗,利水退腫;後期見腰痠、肢冷、畏寒、面白、浮腫等為“腎陽虛衰證”,治當温腎扶陽。不同的疾病只要證候相同,便可以採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宮脱垂等病,均屬中氣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氣昇陽的方法治療,這就是中醫學常説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以上兩個特點是中醫學所獨有的。隨着中醫學的不斷髮展,其內容也將會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實踐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