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切(拼音:qiē,qiè)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切的古字是“七”,甲骨文的“七”字像把物品切斷,篆書時加刀旁分化出“切” [2]  。切的本義即用刀切斷,讀qiē。又表示相接、貼近,讀作qiè。由切近又引申為急促、急迫、間隔時間短。切還指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切也是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即反切。幾何學上稱直線與圓周、圓周與圓周或者平面與球面無限逼近併成為一點為切,這一意義讀qiē。 [6] 
中文名
拼    音
qiē、qiè
部    首
五    筆
AVN(86);AVT(98) [4] 
倉    頡
PSH [3] 
鄭    碼
HDYD [4] 
筆    順
橫—豎提—橫折鈎—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107) [1] 
平水韻
入聲九屑(qiē、qiè)、去聲八霽(qiè) [5] 
注音字母
ㄑㄧㄝ、ㄑㄧㄝˋ
總筆畫數
2+2
統一碼
5207
四角號碼
4772₀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古代的“切”字,是形聲字兼會意字。右邊的“”字是形符,表示跟“刀”這種工具有關,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左部的“”作聲符,指示讀音。“七”的甲骨文作圖A,就是將一根棍棒攔腰切斷,它是最早的“切”字。當“七”字用作數詞後,古人不得不“七”的基礎上加上“刀”新造了“切”,以作為“切斷”之義的專用字。“切”的字形古今變化不大,有的隸書將“七”寫作“十”字形(圖2),可看作是沿襲了甲骨文的寫法。楷書將“七”彎曲的豎畫寫作豎提“㇙”。“切”的左旁不能寫成“土”。 [6]  [7] 
“切”字本義指“用刀割斷物體”,被切斷的物體只有在與刀具的緊密接觸之下才能被切開,從這個意義上説,“切”也有兩物相接觸、相摩擦的意思,不過這時它要讀作“qiè”。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其中“切”是指用手摸着病人的脈搏來診斷病症,含有接觸的意思;接觸或摩擦就要十分貼近,所以,“切”也含有“貼近”或“近”的意思。例如:“切身”“切齒”“切膚”。“切”還有“符合”“迫切”“務必”“正好”之意,如“切題”“迫切”“切記”“切中”等等。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iē
動詞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cut;slice
《禮記·少儀》:“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
《紅樓夢》第四一回:“各色乾果子,都切成釘兒。”
切割;切削;切片
截斷
cut
祖慰節流《線》:“被人發現後切了電源,電梯就停在半腰,上不得下不去。”

古代加工珠寶骨器的工藝

《詩經·衞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
比喻相互商量;取長補短

賈誼《治安策》:“習與智長,故切而不媿;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袁宏道《答江進之別詩》:“有過必直陳,無憂不共切。”

幾何學上稱直線與圓周、圓周與圓周或平面與球於一點相接為切
tangent

qiè
動詞
兩物相摩擦;接觸
rub
馬融《長笛賦》:“啾咋嘈啐,似華羽兮,絞灼激以轉切。”
蕭紅《生死場》一:“她的牙齒為著述説常常切得發響,那樣她表示她的憤恨和潛怒。”

靠近;貼近
press close to
《荀子·勸學》:“《禮》《樂》法而不説,《詩》《書》故而不切。”
葉適《湖州勝賞樓記》:“吳興三面切太湖,涉足稍峻偉,浸可几席盡也。”
切近;切合;切膚
使嚴酷

《新唐書·朱敬則傳》:“故不設鈎距,無以順人;不切刑罰,無以息暴。”

相合;符合
correspond to
荀悦《申鑑·政體》:“故事無不核,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無不彰。”
劉勰《文心雕龍·檄移》:“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
切合;切實;貼切
指擊中

王若虛《論語辨惑四》:“蘇氏之言,深切時病。”

譴責;批評

《史記·三王世家》:“陛下讓文武,躬自切,及皇子未教。”
《後漢書·崔駰傳》:“前後奏記數十,指切長短。憲不能容,稍疏之。”

中醫指用手按脈以診斷病情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
切脈;望聞問切
用在反切後,表示前兩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參見“反切



形容詞
嚴酷;苛刻
stern
《文子·上禮》:“故為政以苛為察,以切為明……大敗大裂之道也。”
切齒
急迫
anxious
《穀梁傳·僖公十年》:“吾與女未有過切,是何與我之深也。”
杜甫《狂歌行贈四兄》:“兄將富貴等浮雲,弟切功名好權勢。”
急切;殷切;迫切
激烈
intense
《後漢書·陳蕃傳》:“帝諱其言切,託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
《明史·王瀹傳》:“嘗擬荀卿《成相篇》,撰十二章以獻。語切,與王不合。”

誠懇;直率
earnest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
蘇軾《明君可為忠言賦》:“論者雖切,聞者多惑。”

深;深切

袁康《越絕書·外傳記範伯傳》:“今萬乘之齊,私千乘之魯,而與吳爭強,臣切為君恐。”
巴金《家》二七:“在病中我也還想念她,而且想念得更切。”

緊要的

《漢書·揚雄傳下》:“請略舉其凡,而客自覽其切焉。”
張九齡《敕處分縣令》:“自古致理,其在命官。今之所切,莫如守宰。”

憂傷悲悽的樣子

潘岳《笙賦》:“訣厲悄切,又何磬折?”
郭小川《西出陽關》詩:“聲聲切喲,聲聲緊,陽關外的風砂呼喚着西行的人。”

副詞
務必;一定(可重疊)
be sure to
《北堂書鈔》卷四五引《晉令》:“獄屋皆當完固,厚其草蓐,切無令漏濕。”
《紅樓夢》第一〇五回:“如今政老且帶司員實在將赦老家產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隱匿,自幹罪戾。”
同“竊”。猶言私下。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王安石《與崔伯易書》:“切以謂可畏憚而有望其助我者,莫如此君。”

名詞
門檻;階石
sidestep
《漢書·外戚傳下·成帝趙皇后》:“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刀部】千結切(qiē)
刌也。從刀七聲。 [10] 

説文解字注

“刌也”注:二字雙聲同義。古文禮刌肺,今文刌為切,引伸為迫切,又為一切。俗讀七計切。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從刀,七聲”注:千結切,十二部。 [11] 

廣韻

七計切,去霽清 ‖七聲至1部(qì)
切,眾也。又千結切。
千結切,入屑清 ‖七聲質1部(qiē,又qiè)
切,割也。刻也。近也。迫也。義也。《説文》:“折也。”千結切。八。
【註釋】①今讀有qiē、qiè二音。②折:當依《説文》改作“刌”。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切
(qiē,又qi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千結切,音竊。《説文》:刌也。從刀,七聲。《廣韻》:割也,刻也。《爾雅·釋器》:骨謂之切。注:治骨器。《禮·內則》:聶而切之為膾。
又迫也,急也。《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慎,不敢逼切也。
又愨實也。《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
又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注:師古曰:切,要也。
又《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注:切,按也。
又《韻會》:譏切也,剴切也。
又《韻會》:反切。一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又《前漢·外戚傳》:切皆銅沓,冒黃金塗。注:師古曰:切,門限也。音千結反。
(qì)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計切,音砌。眾也。
又一切,大凡也。《前漢·平帝紀》:一切滿秩如真。注: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又《韻補》:砌或作切。張衡《西京賦》:設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
又叶音刺,與刺通。《儀禮》注:採時世之詩為樂歌,所以通情相風切也。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切”字書寫演示 “切”字書寫演示
“七”的第二筆乚(豎彎鈎)改㇙(豎提)。“七”窄“刀”寬,頂部“七”高,底部“刀”低。“七”,首橫從橫中線起筆,㇙(豎提)的提尖伸向田字格中心。“刀”,㇆(橫折鈎)起點與“七”首筆橫持平,撇筆撇尖伸向“七”下。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iet
王力系統
tsʰ
iet
董同龢系統
tsʰ
iet
周法高系統
tsʰ
et
李方桂系統
tsh
it
西漢



東漢





iat


ia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黠屑薛

iɑt
北魏後期北齊
黠屑薛

iɑt
齊梁陳北周隋
黠屑薛

iɑ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ʰ
iet
擬音/王力系統

tsʰ
iet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ʰ
iɛt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ʰ
iɛt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h
iet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ʰ
iet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七計切
tsʰiɛi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千結切
tsʰiɛt
集韻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七計切
tsʰɛi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一等
次清
倉代切
tsʰɒi
入聲
十六屑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於 (千)結切
tsʰɛt
韻略


去聲





七計切



入聲





千結切

增韻


去聲





七計切



入聲





千結切

中原音韻


入上
車遮

齊齒呼

次清

tsʼiɛ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青細切


入聲作上聲
車遮





葉且

洪武正韻

去聲
三霽


次清
七計切
ts‘i

入聲
五屑


次清
千結切
ts‘ie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一先蘚線屑






陰去
第二威偉畏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e
55
陰平
切開。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e
51
去聲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e
51
去聲
一切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e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e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e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e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ʰ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sʰ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ɕʰ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ʰie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sʰe
13
陽平
文讀
湘語
雙峯
tsʰia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tɕʰiɛ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tsʰia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tʃʰit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tʃʰit
21
下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iɛt
32
陰入
切開。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ueʔ
32
陰入
切開。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e
11
陰去
一切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ʰiek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ʰie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iɛ
24
陰入
“切開”文讀;一切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o
24
陰入
切開。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7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0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3]
  • 5.    平水韻 九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17]
  • 6.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284-285
  • 7.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86-287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56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48;104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93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17]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72;492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4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48-4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