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藥學

(201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藥學》是2018年1月1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雷載權。 [1] 
中文名
中藥學
作    者
雷載權
出版時間
2018年1月1日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
9787532337064

中藥學內容簡介

《中藥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包括前言、編寫説明、目錄、總論、各論、附錄六部分。
總論較系統地介紹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包括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其中着重闡述各個歷史時期學術發展特點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藥的產地與採集,介紹產地、採集與藥效的關係,以及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藥材生產和適時採集中藥的一般知識;中藥炮製,介紹中藥炮製的目的和方法;中藥的性能,是總論的重點,主要闡明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中藥藥性理論的概念及中藥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藥配伍,闡明中藥配伍的目的、原則和“七情”的含義;用藥禁忌,着重介紹了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的概念和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介紹了劑量與藥效的關係,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及中藥的煎服法等內容。
各論共收載全國各地區常用中藥484味(含掌握藥150味,熟悉藥150味,瞭解藥128味,附藥56味。),按主要功效分列為二十一章介紹。每章先列概説,介紹該章藥物的概念、藥性特點、功效、適應範圍、分類、主要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內容。
每味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一部及有關各省現行《中藥材標準》和本草學沿用已久的名稱為正名,並註明出處,藥物來源部分介紹原植物、動物的中文名、拉丁學名、藥用部位及主要產地、採集和炮製方法I以藥典及本草文獻、臨牀實際為準,介紹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和應用,其中功效與應用是各論的重點,在運用中醫藥基本理論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證的同時,着重闡明辨證用藥的理法特色,並有選擇地引用古今醫家實際應用有效的名方為例,以便於領會掌握古今積累的用藥理法和研究成果;用法用量介紹成人一日內服劑量及方法,對炮製後功效有變化者,説明其區別用法,對有毒藥物劑量的標定,注意其安全有效;從證候、配伍、妊娠、飲食等方面介紹藥物使用注意;備述按主要本草文獻摘要、成分、藥理、混淆品種及其他需要説明的事項等,依次以1、2、3……的序號加以扼要介紹,以便學者瞭解前人對中藥的功效論述,藥性發揮,經驗介紹和現代研究的主要進展與成就。
附錄包括中藥名筆畫索引和拉丁學名索引兩個部分。筆畫索引按首字筆劃的多少和筆順排列,拉丁學名索引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以便檢索。 [1] 

中藥學圖書目錄

總論
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產地和採集
第一節 產地
第二節 中藥的採集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
第一節 炮製的目的
第二節 炮製的方法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 四氣
第二節 五味
第三節 升降浮沉
第四節 歸經
第五節 毒性
第五章 中藥的配伍
第六章 用藥禁忌
第七章 用藥劑量與用法
第一節 中藥的用藥劑量
第二節 中藥的用法
各論
第八章 解表藥
第一節 發散風寒藥
麻黃
桂枝
紫蘇(附藥:紫蘇梗)
生薑(附藥:生薑皮、生薑汁)
香薷
荊芥
防風
羌活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蜕
白芷
細辛
藁本
蒼耳子(附藥:蒼耳草)
辛夷
葱白
胡荽
檉柳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