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鼢鼠

鎖定
中華鼢鼠是齧齒目鼴形鼠科凸顱鼢鼠屬哺乳動物,別稱方氏鼢鼠、原鼢鼠、串地龍、瞎獪、瞎老、賽隆。 [10]  體粗壯,眼退化,僅為一小眼點;吻短,無外耳殼;尾短,光裸或覆以稀疏的短毛;四肢粗短,前爪鋭利發達,爪均長於相應的趾。夏季吻上方與兩眼間三角區的毛色為淡黃色;體背為灰棕色的基底上覆以鏽黃色;腹面為灰黑色的基底上刷以肉黃色;足背淡棕色;尾覆以白色稀疏的短毛。 [11] 
中華鼢鼠分佈在中國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自治區。喜棲息於土層厚,土質鬆軟的土內,陰坡多於陽坡。終生營隱蔽生活,晝夜活動,繁殖期和越冬前貯藏食物時最活躍。怕光、避風。 [12]  植食性,喜食植物的多汁鮮嫩的塊根、塊莖等,有時亦將地上部分的莖、葉和種子拖入洞內取食。 [13]  每年繁殖一胎,5-6月產仔,每胎2-6只,以3-4只者居多。 [12]  天敵有黃鼬、狐狸、貓頭鷹等。 [14] 
中華鼢鼠屬對農林牧業和人類健康危害極大的害鼠。可造成農區大片作物缺苗斷壟,且秋季大量盜運貯糧,影響產量;在牧區,挖洞堆土破壞牧草,加速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在林區,危害幼林使幼樹枯黃死亡。 [10] 
外文名
Common Chinese zokor
別    名
瞎老鼠
地老鼠
原鼢鼠
中文學名
中華鼢鼠
拉丁學名
Myospalax fontanier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齧齒目
倉鼠科
亞    科
鼢鼠亞科
鼢鼠屬
中華鼢鼠
亞    種
2個
分佈區域
中國、俄羅斯、蒙古等地
命名人及年代
Milne-Edwards,1867

中華鼢鼠形態特徵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3張)
中華鼢鼠體型與東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較細短。頭寬扁,鼻端平鈍。四肢較短,前肢第2、3指爪近等長,鐮刀形。尾短,但較東北鼢鼠稍長,尾毛稀疏。 [2] 
中華鼢鼠背部帶有明顯的鏽紅色。毛基灰褐色並常顯露於外。額部中央有一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白斑點。腹毛灰黑色,毛尖稍帶鏽紅色,尾毛污白色。吻周顏色淡,略顯白色。 [2] 
中華鼢鼠頭骨扁寬粗大,具明顯的稜角。鼻骨窄,眶上嵴發達,後延與顳嵴相連直至人字嵴處。人字嵴發達,上枕骨自人字嵴處向後延伸拱出,不似東北鼢鼠呈截切狀。門齒孔小,聽泡低平。 [2] 
中華鼢鼠上頜第3臼齒的後端多一個向後外方斜伸的小突起,外側形成3個內陷角。第3下臼齒內側第1內陷角較淺。其他特徵同東北鼢鼠相似。 [2] 

中華鼢鼠近種區別

中華鼢鼠
東北鼢鼠
中華鼢鼠體型與東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較細短。
體型圓粗,頸、胸、腰無明顯區別。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
東北鼢鼠 東北鼢鼠

中華鼢鼠棲息環境

中華鼢鼠喜棲於土層深厚、土質鬆軟的荒山緩坡、階地及喬木林下緣的疏林灌叢、草原地、高山灌叢。選擇地勢低窪、土壤疏鬆濕潤而且食物比較豐富的地段作為棲息位點。垂直分佈可達 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叢較少。 [3-4] 

中華鼢鼠生活習性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2張)
中華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喜歡在地下挖掘成長而複雜的隧洞,在洞里居住和取食,很少到地面上來。它們掘洞掘得很快,善於用強大的前腳挖土,圓時用寬闊平扁的頭將土壓緊或將挖下的泥土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直徑30cm,高約15~16釐米的小土丘,這是中華鼢鼠居住地的一種標誌,可以根據這些小土丘來判斷中華鼢鼠的所在。 [1]  中華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cm、洞徑為7~10cm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cm,是中華鼢鼠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內有臨時倉庫。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cm。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cm,巢深10~13cm,內徑14~18cm。巢重297~608g。 [5] 
中華鼢鼠不冬眠,晝夜活動,由於它終年營地下生活,掌握它的過冬規律十分困難,只能根據地面上痕跡和封洞的習性判斷。一般每年由兩次活動高峯,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到6~8月,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開始盜運貯糧,活動又趨向頻繁,出現第二次活動高峯。所以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窩內貯糧,很少活動。據封洞和捕獲時間分析,一天之內早晚活動最多。雨後更為活躍。 [2] 
中華鼢鼠以植物地下莖和塊根等為食。有時它們也鑽出洞外找尋食物,但都是在天亮之前,它特別喜歡吃番薯馬鈴薯胡蘿蔔和豆類等。在它們的洞裏常常貯存有大量的食物,如豆類、番薯、新鮮的苜蓿飛蓬和其他草本植物。 [1] 

中華鼢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蒙古等地。 [1] 
中國分佈在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四川湖南等省區。 [4] 
中華鼢鼠分佈範圍 中華鼢鼠分佈範圍

中華鼢鼠繁殖方式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春季4~5月進行交配,到6~8月交配結束,一年繁殖1~2次,每胎1~5只,個別的6只,以2~3只者居多。雄鼠3月中旬性器官尚未達到發育的程度,至3月下旬性器官發育達到最高峯,隨着交配的開始,睾丸便下降。雌鼠繁殖期從4月上旬開始,延續到6月中旬,歷時60天,而繁殖盛期從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繁殖期短而集中。妊娠期約為1個月。哺乳期從5月中旬開始,延續到8月上旬,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幼鼠獨立生活在7月。 [6] 

中華鼢鼠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中華鼢鼠指名亞種
Myospalax fontanieri fontanieri
Milne-Edwards,1867
2
中華鼢鼠甘肅亞種
Myospalax fontanieri cansus
——

中華鼢鼠種羣現狀

中華鼢鼠種羣分佈廣泛,但對不同生境樣區的調查,發現不同生境,鼢鼠土丘密度各有差異,多者在5000個左右,少者在200個以下甚至於零,即使在同一生境,不同的地段,鼢鼠棲息密度也相差懸殊,土丘數量之差可達幾倍或幾十倍之多。例如,在中國甘南州各牧場都有分佈,但僅比較集中在尕海 [7] 

中華鼢鼠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8] 
未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 [8] 

中華鼢鼠為害特點

中華鼢鼠
中華鼢鼠(5張)
中華鼢鼠是農、牧業的主要害鼠,在農區,由於它們咬斷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從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斷壟。由於大量盜運貯糧,影響作物收穫量。在牧區,破壞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減少草場面積。由於洞道縱橫交錯,害造成表土流失,促進草場退化 [9] 

中華鼢鼠防治方法

  1. 鏟擊法。根據鼢鼠怕光、怕風而有堵洞的習性,可先切開它的洞口,並把洞道上面的表土鏟薄,然後用鐵鍬對準洞道在洞口後方靜候,當它來洞口試探或堵洞時,立即猛力切下;也可用腳猛踩洞道以切斷迴路,即可捕獲。
  2. 水灌法。在水源豐富的地區,當用水澆灌農田或牧場之前,切開洞口,將水引進,可淹死大量鼢鼠。
  3. 弓箭法。這是西北、華北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此法可分塌架、塌弓兩種,其原理基本相同。
  4. 踩鋏捕打法。通常用2號弓形踩鋏,具體做法是先找到洞道,切開洞口,用小鐵鍬挖一略低於洞道但大小和踩鋏相似的小坑,然後置放睬鋏,並在踏板上撒上少量鬆土,用草皮將洞口封蓋,並用潮濕的鬆土撒在草皮上輕輕壓緊即可。
  5. 磷化鋅毒殺法。春季餌料以青裸、馬鈴薯、大葱為好,秋季可選擇馬鈴薯、白菜、蕨麻莞根。餌料可切成小塊,按6%的比例配製。
  6. 氟乙酰胺毒殺法。 [9] 
參考資料
  • 1.    中華鼢鼠(圖)  .北京科普之窗[引用日期2016-01-11]
  • 2.    陳衞 高武 傅必謙編著,北京獸類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02月第1版,第198頁
  • 3.    中華鼢鼠  .中國植保資訊網[引用日期2015-01-30]
  • 4.    關繼東主編,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1,第419頁
  • 5.    蘇建亞,張立欽主編,藥用植物保護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08,第332頁
  • 6.    農業部植物保護局編,糧、棉病蟲害預測預報資料表冊,農業出版社,1965年06月第1版,第452頁
  • 7.    張孚允,楊若莉.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種羣生態的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第4期
  • 8.    中華鼢鼠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引用日期2014-05-04]
  • 9.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下冊,農業出版社,1981.12,第2143頁
  • 10.    中華鼢鼠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3]
  • 11.    黃璐琦,詹亞華,張代貴主編,神農架中藥資源圖志 第6卷,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3225頁
  • 12.    張炳炎主編,中國棗樹病蟲草害及其防控原色圖譜,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12,第275頁
  • 13.    劉長仲主編,草地保護學 第2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12,第320頁
  • 14.    楊森寬,傅萬有,王文元著,鄂爾多斯知識大辭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2,第10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