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

鎖定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CSSR)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經民政部核准登記,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掛靠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是由中國從事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有關單位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是中國國家推動空間科學與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 [1] 
1979年11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經中國科協批准同意成立,1980年9月,召開成立大會正式成立。自1990年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作為團體會員加入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下屬的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SCOSTEP)。 [1] 
截至2020年5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包括12個專業委員會;截至2022年4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設7個工作委員會。 [3-4] 
中文名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
外文名
Chinese Society of Space Research
簡    稱
CSSR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登記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屬    性
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社團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二條1號九章大廈B532室
創辦時間
1980年9月
現任領導
理事長:吳季
秘書長:孫麗琳
監事長:黃康平
社會信用代碼
511000005000017208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發展歷史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籌建工作

1978年11月13日,呂保維、何澤慧、肖佐和王傳善等38人在中國科學院力學所集會,共同倡議建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
1979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空間物理學術會議上,有53名同志簽名倡議建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並將此倡議載入會議紀要;4月,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以學會掛靠單位的名義,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上報《關於建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的申請報告》;8月,上報了《關於建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的補充報告》和《擬創辦〈空間科學學報〉申請報告》;11月14日,中國科協正式批准(79年科協發學字234號文)成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並委託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技術中心負責學會的籌備工作。
1980年2月5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一次籌備會議,由嚴濟慈等27人組成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籌備委員會,初步討論和擬定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下設的8個專業委員會,並確定了各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7月2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籌備會議,在這次籌備會議上,討論了學會成立大會的內容、時間、地點、理事候選人、代表、學報編委的分配名額與單位等事宜,理事侯選人、代表及編委主要由有關單位推薦。 [17]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成立發展

1980年9月25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到會代表共173人,大會選舉了63名同志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其中包括為台灣省保留的一個理事名額,經理事會的醖釀和協商,選舉了22名同志組成常務理事會。大會原則上通過了《中國空間學會章程(草案)》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專業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並責成第一屆常務理事會在對這兩個文件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後定稿。第一屆理事會討論了關於建立專業委員會問題,決定先成立三個專業委員會,即: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空間天文專業委員會和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確定了這三個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和副主任人選,並建議與有關單位協商提出專業委員會人選名單,由理事會聘任。決定空間遙感、空間化學與地質、空間機械、空間材料以及空間生命科學等專業委員會先成立籌備組,並以籌備組名義進行活動。要求各專業委員會發展會員,開展學術活動。理事會還討論和通過了《空間科學學報》編委會名單,聘任了學報主編。並且,為加強學會會員之間的相互聯繫,促進學術交流,決定不定期發行《會員通訊》。
1981年11月,空間化學與地質、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機械、空間材料、空間遙感(後改為遙感科技分會)等8個專業委員會相繼成立。
1982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第二次理事會上,為了加強組織與科普工作,決定成立組織工作委員會與科學普及教育工作委員會。經籌備,草擬了工作條例,推薦了委員人選,並於同年7月15日經在北京的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
1983年5月5日,遵循中國共產黨的科技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根據實際可能,參照中國科協的有關章程,經籌備,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諮詢部,各專業委員會也成立諮詢分部,諮詢部組織學會所屬各專業委員會及其所聯繫的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開展諮詢工作;10月11日至15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在青島市召開了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暨第一次學術年會,第一屆理事會秘書長王傳善同志向大會作了修改會章的報告,着重説明了新會章修改的情況及修改的原因,178名正式代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由名理事組成的第二屆理事會,大會期間,組織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共收到各專業委員會推薦的論文118篇,會上宣讀論文85篇。 [17]  [18] 
1987年10月20日至27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二次學術年會在山東省蓬萊縣召開,到會代表共191名,理事長呂保維同志、副理事長肖佐同志和秘書長張立秉同志分別代表上屆理事會做了工作總結報告、會章修改説明和常務理事會的組成及選舉法説明;25日,全體代表以等額選舉、無記名投票形式選舉出72名理事組成的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學術年會通過大會報告、分組報告、專題座談、對口交流和個別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宣讀論文122篇,並就空間科學領域內各有關問題交換了意見,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27日,代表們一致通過了上屆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章。 [19] 
1990年10月20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在北京科學會堂召開成立十週年紀念會,學會理事長呂保維先生向會議作了學會成立十年來情況的講話,副理事長王希季先生、肖佐教授向會議做了空間科學技術發展的綜述性報告。 [20] 
2000年10月25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了成立20週年紀念大會,出席大會的來賓和各方面代表共180餘人,理事長肖佐做了題為“發展的歷程·希望的未來——紀念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成立20週年”的報告,歐陽自遠院士做了“我國的月球探測計劃”的學術報告,吳季研究員做了“我國的空間物理探測計劃”的學術報告。 [21] 
2006年,學會召開了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六屆學術年會,大會選舉了130位理事,27位常務理事,學術年會主題是“回顧與展望,拓展與創新”;新增空間生命起源專業委員會。 [22] 
2011年8月21日至25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八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在貴陽市委黨校召開,大會分四個組對“第七屆理事會工作報告”“章程修改草案”“第七屆理事會財務報告”“會費繳納標準”“第八屆理事會理事候選人”和“第八屆理事會選舉辦法”進行了審議;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審聘了兩位副秘書長和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 [23] 
2016年8月28日至30日,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次學術年會在西安止園飯店召開,大會舉手表決通過了第八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章程修改草案、財務報告、會費標準,形成了“關於通過第八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審議稿)的決議”“關於通過《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章程(修改草案)》的決議”“關於通過第八屆理事會財務報告(審議稿)的決議”和“關於通過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繳納標準(審議稿)”的決議,經投票選舉產生了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常務理事會理事。 [24] 
2020年9月25日,“不忘初心來時路,砥礪奮進新徵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暨座談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 [25] 
2021年9月16日至18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大會審議並表決通過了第九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通過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章程(修改草案)》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費繳納標準(修改草案)》兩項決議;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137人和第一屆監事會監事5人,還選舉產生了第十屆理事會黨委委員、書記、副書記;在之後舉行的第十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常務理事38人和學會負責人。 [26]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組織體系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機構設置

  • 最高權力機構
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
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1. 制定和修改章程;
  2. 選舉、罷免理事會理事和監事會監事;
  3. 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4. 審議監事會的工作報告;
  5. 制定和修改會費標準;
  6. 決定終止事宜;
  7. 決定學會其他重大事宜。
會員代表大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會員代表大會每屆5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1年。 [2] 
  • 執行機構
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學會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理事應是學術上有成就、學風正派、能參加學會實際工作的科學家、專家及熱心和支持學會工作的管理人員。理事會理事應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採用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
理事會組成要體現老、中、青梯隊結構,每屆理事會成員調整不少於三分之一,理事會成員的四分之三、常務理事會成員的三分之二應為基層一線的科技工作者。
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罷免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聘任、解聘秘書長;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吸收和除名;
(六)決定名譽職務的設立及人選;
(七)決定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工作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的設立、變更和終止;
(八)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九)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十)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一)籌措學會活動經費,監督經費使用情況;
(十二)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特殊情況下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如理事不能到會,可委託代表參加,受託代表有委託投票權。
學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人數不超過理事人數的三分之一,由理事會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其第一、三、五、七至十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常務理事會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特殊情況下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常務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屆中調整理事,由常務理事會提名,經理事會到會五分之四以上理事表決通過方可執行。 [2] 
  • 辦事機構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的日常辦事機構為學會辦公室,設在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會辦公室在理事會的領導下,由秘書長負責主持日常工作。 [1] 
  • 組成單位
截至2020年5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包括12個專業委員會 [3]  ;截至2022年4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設7個工作委員會 [4] 
專業委員會
空間物理學專業委員會
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
空間天文學專業委員會
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
空間機電與空間光學專業委員會
月球科學與比較行星學專業委員會
空間材料專業委員會
空間生命專業委員會
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研究專業委員會
空間生命起源與進化專業委員會
空間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
空間智能專業委員會 [3] 
工作委員會
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
科普工作委員會
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
組織工作委員會
科技諮詢工作委員會
學報編輯工作委員會
青年工作委員會
[4]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組織會員

  • 申請加入學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 擁護學會的章程;
  2. 有加入學會的意願;
  3. 在學會的業務/行業/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
  • 學會會員包括個人會員(包括普通會員、學生會員、外籍會員)和單位會員。
(一)個人會員
  1. 普通會員:從事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與學會業務有關的科研、教育、管理、企業人員等,及熱心中國空間科學事業、併為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及學會工作提供經費支持的人員。
  2. 學生會員:高等院校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在校生,以及有關科研院所的在讀碩士生和博士生。
  3. 外籍會員:凡在學術上有較高成績,對中國友好,並願意與學會交流和合作的外籍專家、學者,經學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備案後可吸收為外籍會員。外籍會員可優惠獲得學會出版的學術刊物和有關資料,可應邀參加學會在中國國內主辦的學術會議並獲得相關的其他服務。
以下規定不含外籍會員。
(二)單位會員
與學會專業相關,具有一定數量科技人員,願意參加學會有關活動,支持學會工作的、合法設立的科研、教學、生產、設計等類型的企業單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地區民間社會團體除外),以及熱心中國空間科學事業、並積極支持學會工作的有關單位或機構。
  • 會員入會程序
(一)個人會員
  1. 普通會員:由本人提出入會申請,專業委員會推薦,理事會授權組織工作委員會審查,經理事會討論通過。
  2. 學生會員:由本人提出申請,理事會授權組織工作委員會審查,經理事會討論通過。
  3. 外籍會員:本人提出申請,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查,經理事會討論通過,按規定報中國科協批准備案。
(二)單位會員
由單位向學會或專業委員會提出申請,理事會授權組織工作委員會審查,經理事會討論通過。
以上會員入會由理事會或理事會授權的機構發給會員證。
  •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個人會員
1、普通會員
(1)享有學會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2)優先參加學會組織的學術、科普和其他活動,並享有適當的優惠;
(3)在同等錄用條件下,優先在學會刊物上發表論文,優惠訂閲學會的出版物;
(4)對學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5)優先獲得學會的學術資料和其他服務;
(6)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2、學生會員
(1)享有普通會員的第2—6條權利;
(2)減、免參加學會舉辦的學術交流會的會議費。
3、外籍會員
(1)可應邀參加學會舉辦的學術會議及科普活動;
(2)優惠獲得學會的學術刊物和有關資料;
(3)不得擔任學會負責人;
(4)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二)單位會員
  1. 享有學會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2. 優先參加學會組織的活動;
  3. 優先獲得學會的信息資料;
  4. 優先享受學會提供的科技諮詢服務;
  5. 可要求學會協助舉辦相關活動;
  6. 對學會工作的建議和監督權;
  7. 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 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1. 遵守學會章程,執行學會決議。
  2. 維護學會合法權益。
  3. 完成學會交辦的工作任務。
  4. 向學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5. 按規定交納會費。
  • 對空間科學學科或專業科學技術發展和學會工作有重大貢獻的專家、學者,經學會常務理事會推薦、理事會通過,可授予榮譽會員稱號;對該學科或專業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較高學術威望,熱心參加或協助組織與中國相應學會的科學技術交流的外籍專家、學者,經學會常務理事會推薦、理事會通過,可授予名譽會員稱號。
  •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學會,並交回會員證。會員如果2年無故不交納會費或不參加學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 會員如觸犯刑律或嚴重違反學會章程,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2]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單位會員名單
北方民族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
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衞星環境工程研究所
北京中科數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流體動力創新中心
重慶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東南大學
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
復旦大學
廣西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廣州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國家衞星海洋應用中心
國家衞星氣象中心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航天東方紅衞星有限公司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
合肥工業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
吉林大學
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
空軍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
昆明理工大學
南昌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
寧波大學
青島協同創新研究院
清華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威海)
上海大學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衞星工程研究所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四川大學
蘇州大學
同濟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無線電技術研究所
西北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銀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鄭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衞星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小衞星創新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
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
中國人民解放軍63919部隊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中山大學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16]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業務資產

  • 業務範圍
  1. 開展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進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依照有關規定,編輯出版《空間科學學報》和其他科技書刊(含音像製品)。
  3. 普及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捍衞科學尊嚴,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4. 開展培訓等工作。
  5. 開展“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評選相關活動。
  6. 發展與中國國外有關學術團體和學者的友好交往,開展民間國際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為海外優秀科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搭建平台。
  7.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中國國家空間政策及空間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戰略、規劃和佈局的制定,並開展相關諮詢工作。
  8. 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委託,承接創新評估、項目論證、空間科學與技術成果鑑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和認證、業務培訓、技術標準制定等政府轉移的社會服務職能。
  9.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做貢獻;受政府委託,承辦或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舉辦科技產品展覽會,培育和開拓科技市場,促進多方科技合作。
  10. 密切聯繫科學技術工作者,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反映會員的意見、建議和要求,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
  11. 興辦與學會宗旨相符的其他社會公益性事業。 [2] 
  • 經費來源
中國科協專項經費及政府資助;中國國內外單位、團體及個人的資助和捐贈;在核準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和提供服務的收入;會費;基金及利息;其他合法收入。 [2]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建設成就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學術交流

  • 中國空間科學大會
中國空間科學大會是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於2019年發起並主辦的全國性學術盛會,是中國空間科學領域唯一的將各分支學科集中到一起進行深入交流的全國性學術大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大會的宗旨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團結凝聚全國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和有志於空間科學事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研討空間科學領域新進展、重大成果、前沿態勢與發展趨勢,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推動中國空間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航天強國夢貢獻力量。 [9] 
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
2019年10月26日,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會期三天。會議以“發展空間科學,建設航天強國”為主題,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發起並主辦,廈門大學承辦。會議設置了15場大會特邀報告和空間科學高峯論壇,中國國內外院士和專家圍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空間科學衞星工程的熱點前沿、未來規劃、新成果開展交流,併為發展空間科學,建設航天強國建言獻策。23個分會場的500餘篇圍繞空間物理學、空間天文學、月球與比較行星學、空間地球科學、空間探測、空間遙感、空間光學與機電、空間材料、空間生命、微重力科學的學術論文交流,架起了空間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技術與產業之間、應用與服務之間的橋樑,促進了各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10] 
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 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
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
2022年8月26日,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正式開幕。會議以“建設空間科學強國,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主題,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山西省科學技術廳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承辦。來自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220餘家科研院所、大學、企業,以及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機構,近500名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術帶頭人和青年科技骨幹參會。大會為期四天,設置了1場空間科學國際高峯論壇、13場大會特邀報告,32場分會場學術交流。在開幕式當天,9位院士和4位專家圍繞載人航天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和空間科學衞星的新進展、國際前沿和未來發展帶來了13場特邀報告,共同研討空間科學前沿技術與發展態勢,促進空間科學各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普及空間科技知識,助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11] 
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太原開幕 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太原開幕
此次大會的空間科學國際高峯論壇,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聯合主辦。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國際上重要的國際組織與機構、各主要空間國家科學家和管理專家,包括歐洲空間局、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巴西等國的科學家和管理專家進行深入交流,探討空間科學國際合作的挑戰與機遇,探索促進未來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的方式與途徑,增進國際航天界的相互信任與合作。 [11] 
空間科學國際高峯論壇會議現場 空間科學國際高峯論壇會議現場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學術期刊

空間科學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它立足於空間科學的前沿,反映該領域內的新發現、新創造、新見解、新理論和新方法,展示空間科學發展的進程和水平,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空間科學的發展。刊載的主要內容包括: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以及與空間特殊環境有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成果。具體報道範圍包括:日地空間物理、空間天氣學和空間環境科學、太陽系與行星科學、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化學、地球空間科學、空間基礎物理實驗、空間天文學以及空間科學探測實驗和應用等相關技術。讀者對象主要為從事空間科學各分支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
2001年,《空間科學學報》入選科技部評選的“中國期刊方陣”,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是核心期刊之一;列入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加入科技部的“萬方數據系統科技期刊羣網”;被國家教委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和“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收錄,編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加入“中國期刊網”;已收入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被編入北京大學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空間科學學報》被中國國內外多種權威性科技期刊檢索刊物收錄,並且列為英國的《中國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CAA,CAA為SCI收錄期刊)的全文摘譯期刊之一。被檢索收錄的刊物包括:英國的《科學文摘》(SA)、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的《文摘雜誌》(AJ)、德國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文摘》(AAA),《中國學術期刊文摘》(首批收錄的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索引》《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天文學文摘》等。 [8] 
《空間科學學報》 《空間科學學報》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國際合作

自1990年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作為團體會員加入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下屬的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 [1]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機構
2016年
2016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4] 
2022年12月28日
2022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13]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人才培養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獎項設置

  •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和科學技術部《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設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以下簡稱“科技獎”)。
科技獎面向全中國,主要獎勵在空間科學領域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或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其宗旨是調動空間科學領域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該領域科技工作者的科學技術創新創造能力,促進空間科學技術發展。
2019年2月,科技獎“獎勵辦法”通過科技部審查,順利在科技部備案,獎勵編號0304。科技獎獎金來自學會自有資金、會費等收入和社會捐贈等。科技獎每2年評選1次,分為科學獎和技術獎兩個類別,各類別獲獎人數每次不超過2人,採取各專業委員會推薦的辦法申報。
科技獎獎勵委員會設主任1人,由學會理事長兼任,委員由常務理事會聘任,任期與理事會相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獲科學獎、技術獎的個人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按照中國科協分配名額,優先獲得推薦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獎勵的資格。 [14]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普工作

  • 空間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於2020年成功申請了中國科協空間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建設試點項目並順利執行,致力於打造一個服務空間科學科普事業的專業化、規範化、可持續發展的專家工作室。
工作室參與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組織專家開展多場科普講座,逐步完善空間領域一流科普隊伍建設並實現科普工作常態化運營。 [15]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文化傳統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形象標識

  • 會徽
標誌以地球、航天器、星空等元素構成,直觀展現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的形象,生動體現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台,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以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同時展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的進程和水平,促進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空間科學的發展,凸顯濃郁的學術氛圍與深厚的人文底藴。 [12]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徽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徽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精神文化

  • 宗旨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和組織空間科學與技術的科技工作者和相關單位,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認真履行為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加強自身建設的工作職能,促進空間科學與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空間科學與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空間科學與技術和經濟的緊密結合,促進空間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和創新,促進空間科學與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營造良好科學文化氛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羣團發展道路,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和羣眾性,緊密團結凝聚科學技術工作者在黨的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社團領導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現任領導

第十屆理事會
職務
姓名
理事長
副理事長
秘書長
副秘書長
金光、楊一德、王雙峯、楊曉峯 [5] 
第一屆監事會
職務
姓名
監事長
黃康平
副監事長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歷任領導

理事會
屆次
理事長
名譽理事長
秘書長
第一屆
-
王傳善
第二屆
呂保維
-
張立秉
第三屆
呂保維
-
張立秉
第四屆
呂保維
-
葉自立
第五屆
嚴濟慈、呂保維
葉自立
第六屆
王希季
葉自立
第七屆
王希季
邱理
第八屆
顧逸東
-
邱理
第九屆
吳季
-
龐紅勳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