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澤慧

鎖定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何澤慧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澤慧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這一發現被約里奧·居里認為是二戰後他的實驗室的一個重要成就。1948年回到祖國,同丈夫錢三強創建原子研究所。 [15]  20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力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同時,還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及核能的應用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為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何澤慧作為中心參加原子核科學創業的第一位女科學家而載入史冊。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5] 
何澤慧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資深院士,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等。 [15] 
中文名
何澤慧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4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2011年6月20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發現了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
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
出生地
江蘇蘇州
代表作品
原子核乳膠探測器
丈    夫
錢三強
祖    籍
山西靈石
紀念活動
中國首顆X射線衞星“慧眼”

何澤慧人物生平

1936清華畢業照(前排右2何澤慧) 1936清華畢業照(前排右2何澤慧)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山西靈石兩渡。1932年,何澤慧從外祖母創辦的蘇州振華女校高中畢業,隨同學前往上海考大學,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大學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出於抗日愛國熱忱,她毅然選擇實驗彈道學的專業方向。1940年以“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論文獲得工程博士學位。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她不得已在德國滯留下來。為了更多地掌握對國家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她於1940年進柏林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參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導下從事當時已初露應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稱之為“科學珍聞”。
何澤慧與錢三強 何澤慧與錢三強
1946年春天,何澤慧從德國到法國巴黎,和大學時期的同學錢三強結婚,開始共同的科學生涯。他們一起在約里奧·居里夫婦領導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工作,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徑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因為鈾核“三分裂”現象是何澤慧首先發現,所以其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948年夏,何澤慧同錢三強一起滿懷愛國熱忱歷盡艱辛回到祖國,參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的組建。新中國成立後,她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稱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由她具體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十分簡陋條件下開展工作,經過幾年努力,於1956年研製成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1955年初,何澤慧積極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準備工作。1958年,中國第一台反應堆及迴旋加速器建成後,她擔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相當長時間裏領導當時的中子物理研究工作,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她還看準快中子譜學的國際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安排力量開展研究,使中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
何澤慧1964年起擔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65年赴河南安陽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文革”中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錯誤的審查和批判;1969年冬,下放到二機部在陝西合陽的“五七”幹校參加農業勞動。
中國物理學家 何澤慧女士 中國物理學家 何澤慧女士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何澤慧擔任副所長,積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她倡導和全力支持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在她的倡導與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線研究室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膠室使中國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生產核乳膠的國家之一,推動了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工作。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高空科學氣球,並相應發展了空間硬x射線探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
1980年,何澤慧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院士)。耄耋之年,她仍然堅持全天上班,關心中國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業的發展。直到2000年,每週還要堅持幾次到高能所上班。 [2] 
從2005年起,温家寶總理先後6次去看望何澤慧老人,給予她高度評價。
2011年6月20日7時39分,何澤慧院士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7歲。 [3] 

何澤慧主要貢獻

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的首次實驗觀察
這項成果先後於1945年9月在英國佈列斯托爾舉行的英法宇宙線會議和1946年7月在英國劍橋舉行的國際基本粒子與低温會議上報告,引起與會者的很大興趣,並被英國《自然》雜誌載文介紹稱之為“科學珍聞”。 
鈾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的發現
何澤慧 何澤慧
以錢三強、何澤慧等的實驗為開端而引發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成果,深化了人們對於裂變現象的認識。三分裂現象作為研究裂變過程中斷裂點特性的一種獨特的探針,至今仍然是裂變物理領域有興趣的研究對象。 
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
何澤慧領導的研究小組在1956年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膠的製備方法,何澤慧和她的合作者獲得1956年頒發的中國科學院獎(自然科學部分),即首次國家自然科學獎。
開拓中國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實驗領域
何澤慧在相當長的時期裏全面負責領導了物理研究所(後為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的工作,為開拓我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並配合核武器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何澤慧領導創建了基本實驗條件,並利用建立起來的實驗條件,何澤慧領導完成了一系列基礎核數據的測量工作。
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
何澤慧在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期間十分關心宇宙線方面研究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儘快提高我國科研水平,她主張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發展新的生長點。她提出,在我國還沒有加速器的條件下,利用核物理的知識和技術,以宇宙天體為實驗場地,以科學高空氣球及高山站等為手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 [4] 

何澤慧人物論著

論文
1946年巴黎,何澤慧與伊萊娜·居里。 1946年巴黎,何澤慧與伊萊娜·居里。 [5]
《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何澤慧 [6] 
《自制對電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的特性》,孫漢城、劉惠長、何澤慧(《科學通報》1958年第5期)
《鉍、鉛、金、鉑、鎢等元素被21Mev.中子打擊時的分裂截面的最高限度》,何澤慧 (《中國物理學報》1951年第1期)
《鈾核四分裂的實驗證明》,錢三強、何澤慧
《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何澤慧、陸祖蔭、孫漢城
專著
何澤慧與錢三強夫婦 何澤慧與錢三強夫婦
《原子核裂變的發現:歷史與教訓》,何澤慧、顧以藩
《原子能的原理和應用》趙忠堯、何澤慧
《原子能發現史話》錢三強、何澤慧 [5] 

何澤慧人物評價

何澤慧優秀品質

青年時期的何澤慧 青年時期的何澤慧
何澤慧在開明進步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自小培養了自尊自強的進取精神,立下了獻身科學的志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把愛國深情全部傾注在對新中國科學事業的自覺奉獻之中。她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為原子能事業在中國生根而努力奮鬥,忘我工作。在完成國家重要任務中,她發揚了主動服務,甘當配角的精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更置名利於度外。
在科學研究中,她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同時表現出思想上的活躍和開放,不為書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縛。她尊重客觀事實,善於從實驗現象中捕捉問題,有所發現和創新。無論在研究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或是發現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的過程中,都充分地反映出她所具備的敏鋭而細緻的觀察能力,在科學實驗中不放過任何一點異常跡象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新現象作出正確分析和判斷的本領。她曾經用“立足常規,着眼新奇”八個字精闢地總結了自己數十年科學研究實踐的主要體會。
何澤慧一貫倡導儘量利用簡單的實驗條件做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她先後開拓和推動的核乳膠及固體核徑跡探測技術領域,中子物理、裂變物理,宇宙線以及高能天體物理等研究方向,無一不貫徹了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精神。她所堅持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儉樸美德,而且充分體現了物盡其用的積極思想。
她滿腔熱情地培養扶植後學,甘當人梯,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不止一代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我國原子核科學事業各個方面的骨幹力量和帶頭人。何澤慧個人生活極其簡樸。她在任何場合都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地位上。平易謙虛,沒有一點架子。她摒棄虛榮和風頭,在榮譽面前始終保持着冷靜清醒的頭腦。她堅持實事求是,絕不苟且附和,其質樸直率的性格鮮亮可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在1994年國家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大辭典》時,她堅決不同意立傳。故在此係列叢書第六集“物理學”部分,沒有她的名字。她的傳記出現在了書中最後。編者不得不加了特別説明:“此篇傳記雖早已約稿,但因何澤慧本人謙讓不同意立傳,後在本書編輯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寫並於全書付印前交稿。因全書頁碼已定,不便插入相應學科,故補排在最後。特此説明。” [7] 
作為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何澤慧女士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國家是這樣一種東西,不管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8] 

何澤慧高度評價

晚年何澤慧與錢三強 晚年何澤慧與錢三強
何先生在女科學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鳳。(温家寶,前國務院總理)
發揚以錢三強何澤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凝聚力量,攻堅克難,追求卓越,不斷創新,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給予我們的厚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院長) [9] 
何澤慧先生是中國原子能物理事業開創者之一,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者之一。她以滿腔的熱忱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她積極推動了祖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李政道,科學家)
何澤慧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科學家,她在德國進行了重要的研究。1948年,她與錢三強回到中國,使中國的核物理發展變得非常活躍,她與錢三強分享中國近代歷史。(Pierre Radvanyi教授,法國Saturn國家核物理實驗室主任) [10] 

何澤慧軼事典故

何澤慧出身名門

1913年山西靈石聲名顯赫的何家在蘇州的“靈石何寓”落成。第二年,何澤慧出生在這座古典的蘇州園林式的大宅院。她排行老三,自幼機靈敏捷,酷愛讀書,成績優異,深受父母的寵愛。然而,她漸漸地有些孤傲,不願意陪弟妹們玩耍,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稍長,她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次,開始抽空陪弟妹玩耍,還為他們織毛衣。
她的父親何澄,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是老同盟會員。山西剪辮子第一人,也是山西第一位前往日本的留學生。何澄在日本入讀梁啓超創辦的“清華學校”學農藝。這所學校,也是蔡鍔蔣介石在日本首選的學校。
父親為全家人謀得了安逸的生活。何澤慧年幼時,父親開辦工廠。家裏有汽車,暑期父親經常帶着他們全國旅遊,家裏早早購買了照相機,何家兒女因此留下了豐富的影像資料。何澄也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何澤慧的八個兄弟姐妹中,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一位植物學家、一位醫學家。
抗日戰爭爆發時,父親何澄命5個兒子全部放下手頭的工作與學業,前往大後方支援抗戰。1948年,何澤慧與丈夫錢三強帶着剛出生七個月的大女兒回國,共同從事核物理研究工作;何澤慧的姐姐何怡貞也從美國返回;1949年,何澤慧給在台灣大學讀研究生的妹妹何澤瑛寄去50美元,使她買到最後一班回北平的船票。至此,何家八姊妹在新中國成立前,全部回到大陸,報效祖國。

何澤慧脱穎而出

1936清華畢業照(前排右2何澤慧) 1936清華畢業照(前排右2何澤慧)
1932年,何澤慧前往上海考大學。考試前,父親與她開玩笑説:“考上大學就去上,考不上就當丫環。”
何澤慧隨身帶了兩元錢,與幾位女同學搭船來到上海,在一位同學家裏搭鋪過夜。在上海,她分別參加了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招生考試。她的第一志願報的是浙大,第二志願是清華。
沒想到,報着“考不上就去做小保姆”的念頭,何澤慧考了個女狀元。她後來回憶:“考浙江大學的人有800多,我報考的是物理學系,他們取的只有我一個女生,你説我的運氣好不好?清華大學人多而且特多,一共有近3000人,清華的希望小得不得了!”
然而,就是她最不抱希望的清華,也被她考中了。總共錄取28人,她是其中之一。
雖然浙江大學發了錄取通知書,何澤慧最終還是選擇了清華。清華的學習格外繁重,最終只有10人順利畢業。何澤慧又是這十人中的第一名。這十人中,第二名就是成為她丈夫的錢三強。

何澤慧求真探源

改革開放以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國內條件差,難以做出成果,只有出國才有希望。針對這種想法,1981年,何澤慧寫了《科研工作者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要立足常規、着眼新奇》一文,認為“在這種困難條件下,能夠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做出成績來,這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才來”。該文手稿在“筆鑑丹心--手稿中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展出。 [13] 
8 8

何澤慧感情生活

錢三強(右)和何澤慧(左) 錢三強(右)和何澤慧(左)
錢三強是一代國學大師錢玄同的兒子,天性聰敏,勤奮好學。受家風影響,錢三強從小博覽羣書,興趣廣泛。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與何澤慧成了同學。根據學校餐廳用餐男女生搭配編席的規定,錢三強和何澤慧及另外6名男生編在一桌。何澤慧發現錢三強每逢入席退席,總是彬彬有禮,頗具風度。錢三強的畢業論文分數僅次於何澤慧,排名第二。與他們同期畢業的同學中,還有他們的好朋友于光遠。那時,于光遠就稱錢三強與何澤慧是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對。何澤慧與錢三強自清華大學畢業後,就各自選擇了自己的求學道路:何澤慧去了德國,錢三強則考到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跟隨居里夫人學習鐳學。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王大珩他們到德國來玩,何澤慧招待他們。那時候錢三強沒有來,因為看樣子快打仗了,他怕過來了回不去法國,所以他就在法國看情況。後來二戰開始了,他給何澤慧拍電報叫他們趕快回去。雖然這次何澤慧沒有見到錢三強,但至少知道了他的消息。直到1943年,德國與法國之間才可以通信。於是何澤慧給7年未見的錢三強寫了一封信。由於戰爭,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個單詞。信的大意是:問錢三強是否還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寫信報平安。
何澤慧 何澤慧
經過兩年的通信,1945年,32歲的錢三強終於鼓起勇氣,向遠在德國的何澤慧發出了25個字之內的求婚信:“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然而此時,盟軍已經開始對德國柏林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寄出求婚信之後,錢三強整日焦慮不安,他擔心自己被拒絕,更擔心何澤慧在德國的安全。不久,他終於在不安中等到了何澤慧的回信:“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1946年,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春天,何澤慧來到巴黎,他們如期舉行了婚禮。 與錢三強結婚後,已在德國做過兩年核物理研究的何澤慧順利進入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與錢三強成為同事。1947年初,他們正式發表論文,證實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的存在。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因心臟病逝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如今,何澤慧家裏的佈局依然和十幾年前一樣,自錢三強去世後,家裏的東西幾乎沒有變過。不論是卧室還是書房,何澤慧都儘可能地保持着錢三強生前的樣子,也許這就是她紀念錢三強的最好方式。 [6] 

何澤慧總理探望

2009年8月6日,國務院總理温家寶乘車來到北京北四環外一個普通居民小區。對於中國科技事業來説,這裏並不普通:小區內的3棟青磚灰樓,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招賢納士所建的“特樓”,曾經居住着包括錢三強、何澤慧夫婦在內的新中國科技事業的一批開拓者們。
温家寶已是連續第5次連續看望 温家寶已是連續第5次連續看望
當温家寶走進何澤慧陳設簡樸的家時,2009年已經95歲的何澤慧老人滿頭銀髮,精神很好。温家寶十分感慨:20世紀90年代初,他曾到這裏拜訪過錢三強夫婦。就任總理以來,温家寶已是連續第5年登門看望何澤慧。何澤慧剛剛得了一場病,不太説話,只是一直微微笑着。總理親切地向坐在一旁的何澤慧女兒錢民協詢問老人的近況:“能看電視讀報嗎”“還看物理書嗎?”。錢民協告訴總理,母親經常看書報,有時候也寫寫字。 對面鋼琴上擺放的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一幅照片引起了總理的注意。看着照片上衣着樸素的何澤慧,温家寶深有感觸地説,“您一直那麼樸素,穿的衣服像工作服,就像是在實驗室一樣。這是您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本色:樸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 温家寶接着對何澤慧説:“我一定不失約,每年都來看您,就是希望您身體健康!”何澤慧説:“謝謝。”
臨別時,温家寶用手扶着何老站起來,温總理走到院子裏時,回首向站在二樓自家窗口的何澤慧揮手道別,大聲説道:“多保重”。 [11] 

何澤慧家庭成員

外祖母:王謝長達,近代女教育家,振華女子學校創始人。
父親:何澄,近代實業家,同盟會成員。
母親:王季山,物理學翻譯家、曲學家王季烈妹妹。
何家全家福 何家全家福
丈夫:錢三強,著名科學家。
大姐:何怡貞,著名金屬物理學家。
大哥:何澤明,原北京鋼鐵學院院長。
弟弟:何澤湧,山西醫科大學著名教授。
妹妹:何澤瑛,南京植物院資深研究員
弟弟:何澤源、何澤誠、何澤慶均為高級工程師、資深教授。 [12] 
女兒:錢民協,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何澤慧後世紀念

2024年3月16日,“紀念何澤慧先生誕辰110週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組織聯合主辦。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