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鎖定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是中國空間科學及其衞星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的總體性研究機構。 [5]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58年為研製“東方紅一號”衞星而組建的中國科學院“581”組,2015年經中央編辦批覆,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5] 
截至2022年8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擁有正式職工770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據2024年3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還建有4個野外台站;擁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和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5]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外文名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58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主任:王赤
黨委書記、副主任:王樹志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碩士點
二級學科授權點5個
專業授權類別1個
博士點
二級學科授權點4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地    址
中關村園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二條一號
懷柔園區:北京市懷柔區科學城京密北二街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開創了中國人造衞星事業的“中國科學院‘581’組”。在“581”組(1958年9月至1959年11月)之後,還經歷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二部(1959年12月至1966年1月)、應用地球物理所(1966年2月至1968年1月),國防科委(1973年後為七機部)第五研究院空間物理及探測技術研究所(1968年2月至1978年10月),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1978年11月至1987年7月)、空間科學技術中心(1977年11月至1987年7月)、以及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1987年8月至2015年)、國家空間科學中心(2011年6月至今)等發展演變。
1958年10至12月,“581”組從中國科學院內外抽調人員,在西苑操場甲1號集結,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衞星總體、火箭探測總體和空間探測分系統研究實體,開始了人造衞星的研製。
1978年,505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
1979年6月起,分批從西安遷回北京,機構散佈於北京宇宙線台(小牛坊)、北安河的47中學、懷柔和西苑操場甲1號平房。
1981年,爭取到中關村南二條1號院園區(76畝地),並投入使用。
1987年7月27日,國家科委批准將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和空間科學技術中心調整合並,組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1993年,中國科學院組建了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體的依託單位。
1995年,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和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合併。
2003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劃歸光電研究院。
2011年6月,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為依託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的院設非法人研究單元,與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2014年,作為依託單位,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空間科學領域的相關單位,牽頭建設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研究院,成為首批進入試點運行的創新研究院,並於2017年通過驗收正式運行。
2015年6月,中央編辦批覆同意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2019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並聯合多家優勢單位建設的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12月,依託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建設的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正式揭牌。 [5-6]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人員編制

截至2022年8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擁有正式職工770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創新研究羣體”1個;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2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4人,“創新交叉團隊”1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十佳科苑名匠”2人,青促會成員47人,北京分院“啓明星優秀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累計14人;懷柔區“懷柔科技之星”1人;空間中心“九章人才計劃”9人。 [5]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魏奉思、王赤 [7]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馮學尚、徐寄遙、王赤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羣體:基金委空間天氣物理預報模式研究羣體 [24] 
中國科學院創新交叉團隊:中國科學院“高效空間天氣預報模式”創新交叉團隊 [25] 
懷柔園區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部門

據2024年3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還建有4個野外台站,中心還是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國家空間科學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中國委員會、“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理事會辦公室等全國或國際性重要學術組織和機構的掛靠單位。 [6] 
國家重點實驗室: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複雜航天系統電子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態勢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天基空間環境探測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5]  [9] 
下屬野外台站: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亞丁空間天氣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四子王旗空間天氣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明安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10] 
下屬共建機構:中國科學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 [11] 
下屬依託單位: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 [12]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24年3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已擁有超過120餘台套大型儀器設備,總值近3億元。 [13] 
部分儀器平台
儀器名稱
型號
32arcmin太陽模擬器
D200-XD
AOI光學檢測
ALD520
CFOSAT散射計回波模擬器射頻單元
研製
EMCCD(電子倍增CCD)
iXon DU888
GNSS大氣遙感信號模擬測試系統
TS914
GNSS探測信號模擬測試系統
TS914
GNSS電離層遙感信號模擬測試系統
TS914
GPS/北斗兼容導航衞星信號模擬測試系統
GNSS8000
GPSGalileo兼容導航衞星信號模擬測試系統
GNSS9000
LVDS測試系統
非標
S波段自跟蹤接收站
qs4.5-DY
alpha源真空輻射模擬系統
KYKY-KM1.4Y
vxWorks及其開發系統
LEDA [14] 
  • 館藏資源
據2024年3月圖書館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以空間物理、微波遙感、空間電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為主,擁有中西文圖書7000餘本,中西文期刊100餘種,以及自1995年以來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同時,在空間中心區域內,可以訪問中西文數據庫100餘個。 [15]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合作交流

2023年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泰國國家天文台(NARIT)簽署低緯空間天氣聯合研究合作協議。 [16] 
2023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共同成立成都射頻科學與技術中心。 [17]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榮譽表彰

2022年1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2021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稱號。 [1]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學衞星運控部骨幹團隊獲中國科學院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2] 
2023年2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學衞星綜合運控中心團隊獲2022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稱號。 [3] 
2023年5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入選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 [4]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成果

  • 成果概述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承擔的重大任務主要包括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載人航天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高分、北斗導航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風雲、海洋系列應用衞星的有效載荷和相關支持系統的任務,牽頭空間科學戰略規劃研究,牽頭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空間環境保障和空間天氣建模973項目、國家863計劃重大課題等。 [5] 
從1995到2003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體依託單位,組織15個分系統共同承擔完成了135種188台有效載荷研製任務,在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飛船實驗中均取得成功;在神舟六號至十一號和天宮一號、二號上,作為重要的有效載荷研製單位,研製了多台套空間探測有效載荷,為在軌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5]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是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的主要發起者和重要參研單位之一。自2004年至今,全程參與探月工程一、二、三、四期以及火星探測、小天體探測等任務的方案論證,承擔了衞星(探測器)有效載荷總體、載荷集成管理控制系統、有效載荷地面綜合測試系統、空間環境探測載荷、國際合作載荷、空間天氣保障等一系列重要任務。 [5] 
  • 成果概述
截至2020年9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 [18] 
審報人
項目名稱
獎項名單
胡鈦
面向先導科學衞星任務的服務型運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劉超
電磁監測試驗衞星等離子體就位探測有效載荷技術研發及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8]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期刊

空間科學學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讀者對象主要為從事空間科學各分支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刊載的主要內容包括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以及與空間特殊環境有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成果。具體報道範圍包括日地空間物理、空間天氣學和空間環境科學、太陽系與行星科學 、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化學、地球空間科學、空間基礎物理實驗、空間天文學以及空間科學探測實驗和應用等相關技術。 [19] 
《空間科學學報》 《空間科學學報》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科建設

據2024年3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擁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和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5]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空間物理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空間物理學、地球與空間探測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空間物理學、地球與空間探測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飛行器設計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電子信息 [5]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教學建設

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擁有在讀研究生450人,其中碩士237人,博士213人。 [5]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標識以其英文縮寫NSSC為圖文內容,以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為表現形式,以象徵深廣宇宙空間的藍色作為標準色。標識內斂厚重,歷久耐品,易於識別記憶,應用擴展性強,契合當代設計趨勢。標識象徵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人團結一致,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空間科學前沿,以建成中國核心、國際著名的總體性研究機構為目標,引領空間科學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矢志樹起中國人鑄就的人類探索太空新豐碑。 [20] 
中心標識 中心標識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精神文化

使命:引領空間科學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樹起人類探索太空的新豐碑
定位:中國空間科學及其衞星項目和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的總體性研究機構,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心和創新高地 [5]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文化活動

2022年4月20日,中國空間科學學會聯合廣西省科技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普研究所等多家單位舉辦“星辰大海等着你”首場活動在廣西省南寧市星湖小學舉行。 [21]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主任
黨委書記、副主任
副主任
紀委書記
白鷺 [22]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歷任領導

歷任主要負責人及任職時間
名單
任職時間
1958-1968
1979-1983
1983-1987
1982-1983
孫傳禮
1987-1992
1992-1995
1995-1999
1999-2003
2003-2017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