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

鎖定
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隸屬於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是依法成立的全國土木工程科學技術工作者,主要是橋樑及結構工程方面工作者的學術性羣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中文名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
成立時間
1956年
機構地址
同濟大學橋樑館
主管部門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相關學科
土木工程類
組    成
橋樑及結構工程方面工作者的學術性羣眾團體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分會介紹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是全國橋樑及結構工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學術性羣眾團體,是隸屬於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一個專業分會。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結構專業委員會和1959年成立的橋樑專業委員會。1979年7月,學會活動恢復後,在李國豪王序森徐以枋陶逸鍾、戴競、錢冬生林祥威、張琳、屈張等人的發起下,建立了起來。
該分會已產生了11屆理事會,著名橋樑工程學家李國豪範立礎項海帆葛耀君肖汝誠歷任分會理事長。分會理事單位涵蓋了橋樑及結構工程專業的重點教育和科研機構、大型設計院、施工單位、管理單位、產品研發單位,擁有一大批從事橋樑及結構工程建設、科研的著名專家、教授、研究員及科技工作者。
該分會把引領橋樑及結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作為中心工作,緊緊圍繞相關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截至2023年底,分會定期舉辦了全國橋樑學術會議25屆、全國結構風工程學術會議21屆、空間結構學術會議19屆、高聳結構新技術交流會26屆、全國結構設計基礎與可靠性學術會議12屆、土木工程結構試驗與檢測技術暨結構實驗教學研討會7屆,已在業內形成了品牌效應。學術交流有綜合性的、學科領域的前導課題和專題研究討論,也有大會主題報告或分會場討論。這些學術交流活動面向經濟建設,在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以及學科領域的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該分會積極推薦專家在國際組織任職,擴大了國際影響力。2018年,時任分會理事長葛耀君教授被選舉為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主席,是該協會近90年曆史上擔任主席職務的首位中國學者。分會現任副理事長孫利民於2017年當選IABSE副主席職務。分會還積極申請主辦或協辦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加強國際交流,強化與國際學術組織的深度合作,並積極組織國內專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最新工程與科研成果,擴大中國土木工程尤其是橋樑及結構工程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該分會每年承擔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橋樑工程專業組參選項目的推薦及初評工作,三年來,推薦的橋樑工程中有14項榮獲詹天佑獎。該分會還承擔全國創新爭先獎等多項人才獎項推薦工作,併為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推薦茅以升橋樑獎等人才推薦及評選活動;其中,1人獲全國創新爭先獎、1人獲茅以升橋樑青年獎、1人入選中國科協青年託舉工程。
該分會充分發揮專家優勢,積極參加中國科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課題研究或配合完成書籍編寫、文稿出版工作。其中,承擔中國科協學科發展項目研究並出版的《2020-2021橋樑工程學科發展報告》,總結了我國橋樑工程學科發展現狀並提出對策。配合支撐單位同濟大學編寫的《中國橋樑(2013-2023)》畫冊,在促進國內外友好交流基礎上,進一步展示了中國橋樑工程的非凡成就。三年來,分會還配合系列學術會議出版了10餘本會議論文集,促進中國橋樑及結構工程領域的學術交流。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以推動橋樑及結構工程領域科技創新發展為核心,加強分會組織建設,大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舉薦與表彰優秀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編輯出版論文集及研究報告、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等,對中國橋樑及結構工程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1-2]  [4]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第十一屆理事會

理事長
肖汝誠
副理事長(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鄧小華 朱樂東 劉曉東 孫利民 蘇永華 蘇權科 李萬恆 肖從真
肖海珠 何敏娟 宋 濤 陳 凱 邵長宇 龔維明 蔣振雄 樊健生
秘書長 副秘書長
孫 斌 楊志剛
常務理事(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馬芹綱 馬 明 王應良 方明山 華旭剛 閆興非 嚴愛國 李 東
李永樂 李 瑜 何旭輝 張長青 張連振 張海良 陳艾榮 陳偉兒
趙 林 姜友生 徐升橋 徐 召 郭志明 唐 意 屠海明 韓大章
韓 冰 韓振勇 遊新鵬 謝正元 廖朝華 譚邦明 潘東發 霰建平
理事(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丁 一 丁志斌 丁建明 王吉英 王亞美 王殿永 王 磊 方亞非
尹天軍 鄧青兒 盧 偉 盧冠楠 付常誼 代希華 吉伯海 過 超
曲 樂 呂大剛 朱勁松 朱忠義 劉大成 劉東旭 劉慶寬 劉志剛
劉志華 劉 楓 劉彥生 劉海青 劉 彬 劉 斌 江祥林 許有勝
許肇峯 孫向東 蘇 成 蘇 偉 李 軍 李軍堂 李壽英 李明水
李威偉 楊少軍 楊慶山 楊國良 楊 勇 楊 健 吳志剛 吳 琛
邱文亮 宋神友 張 帆 張宇峯 張宇敏 張志田 張其林 張曉燕
陸新徵 陳 正 陳成勇 陳志強 陳奉民 陳 柯 陳曉虎 陳曉明
金仁興 周建庭 周 健 鄭 機 趙 軍 趙君黎 趙榮欣 趙 煜
榮國城 胡 可 胡志堅 柯松林 戰家旺 鍾繼衞 姜海西 徐榮橋
徐 棟 郭慶蓮 郭 健 黃安明 梁 輝 蔣海里 韓 玉 程 斌
謝 斌 賴志超 詹建輝 藺鵬臻 熊 文 樊立龍 樊 江 顏 海 [3]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歷屆全國橋樑學術會議概況

歷屆全國橋樑學術會議概況
屆數
時間
地點
主題
參加
人數
論文
篇數
背景工程
1
1979.7
九江
綜合學術報告
136
109
九江大橋
2
1981.6
濟南
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176
91
黃河大橋
3
1982.1
北京
橋樑及結構工程
180
110

4
1983.12
廣州
大跨徑橋樑
229
77
廣珠公路容奇、沙口等四座大橋
5
1984.12
重慶
橋樑結構造型、經濟等
84
56

6
1985.11
無錫
橋樑基礎工程
124
62

7
1987.10
北京
懷柔
工程結構可靠性
93
66

8
1988.5
廣州
長大橋樑結構工程
151
66
洛溪、九江、海印橋等
9
1990.4
杭州
橋樑工程的新進展
239
114
錢塘江二橋
10
1992.11
武漢

290
225
武漢長江二橋
11
1994.12
汕頭
懸索橋專題
250
84
汕頭海灣大橋
12
1996.11
廣州
21世紀的中國橋樑工程
368
132
廣東虎門大橋
13
1998.11
上海
中國橋樑工程技術的新進展
246
99
江陰長江大橋
14
2000.11
南京
本世紀中國橋樑的成就
264
147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
15
2002.12
上海
新世紀大跨度橋樑和大型橋樑工程
192
96
上海盧浦大橋
16
2004.5
長沙
A:橋樑創新、質量與美學
B:十佳橋樑評選活動
229
116
湖南茅草街
鋼管拱橋鋼管拱橋
17
2006.5
重慶
加強創新、提高質量、注重美學
319
186
菜園壩長江大橋
石板坡長江大橋
朝天門長江大橋
18
2008.5
天津
加強創新、注重美學
351
233
富民橋、國泰橋
19
2010.6
上海
橋樑安全、耐久與創新
520
185
上海長江隧橋
20
2012.5
武漢
理念、創新、經濟、耐久
600
175
武漢鸚鵡洲大橋
武漢二七大橋
21
2014.5
大連
經濟、耐久、創新
550
175
大連星海灣跨海大橋
22
2016.5
廣州
經濟、耐久、創新
1100
198
南沙大橋(虎門二橋)
23
2018.5
貴陽
山區橋樑、技術創新、經濟耐久
700
137
貴州大小井特大橋
24
2020.8
濟南
城市橋樑、美學景觀、結構創新
488
192
齊魯黃河大橋
鳳凰黃河大橋
25
2022.11
南京
大跨橋樑、結構創新、智能建造
445
177
仙新路過江通道
江心洲長江大橋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第二十六屆全國橋樑學術會議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主辦的“第二十六屆全國橋樑學術會議”定於2024年5月21日至24日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全國橋樑學術會議每兩年召開一屆,本屆會議以“打造“四個一流”,建設橋樑強國”為主題,會後將組織參觀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 [5] 
主題:
打造“四個一流”,建設橋樑強國
議題:
1.跨海橋樑智能、快速、綠色建造
2.面向百年品質工程耐久、低碳的橋樑建養一體化
3.橋樑概念設計創新與美學
4.基於高性能材料的橋樑設計新理論
5.橋樑施工新技術、新裝備
6.橋樑工程防災減災(抗風、抗震、防撞及防火)
7.橋樑控制、監測、檢測、加固與管養的新技術新方法
8.其他橋樑工程領域相關議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