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立礎

鎖定
範立礎(1933年6月8日—2016年5月3日),浙江鎮海人,橋樑結構工程與橋樑抗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  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 [2] 
1951年範立礎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52年轉入同濟大學路橋系橋樑與隧道工程專業;1955年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至1982年擔任同濟大學路橋系教研室主任;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至1987年擔任同濟大學教務處副處長;1987年至1989年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副院長;1989年至1997年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院長;1997年至2016年擔任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3]  ;2013年獲得第三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2016年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83歲。
範立礎主要從事橋樑與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4] 
中文名
範立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33年06月08日
逝世日期
2016年05月03日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橋樑工程》《城市橋樑抗震設計規範》
主要成就
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原    籍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

範立礎人物生平

範立礎
範立礎(6張)
1933年6月8日,範立礎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
1951年9月,範立礎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
1952年9月,由於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範立礎轉入同濟大學路橋系橋樑與隧道工程專業。
1955年7月,範立礎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助教(1955年9月至1959年4月)、講師(1959年4月至1978年12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5] 
1978年12月,範立礎擔任同濟大學路橋系教研室主任(至1982年12月)。
1982年12月,範立礎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系土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兼橋樑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5月)。
1985年3月,範立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
1986年5月,範立礎擔任同濟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至1987年5月)。
1987年5月,範立礎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副院長(至1989年4月)
1989年4月,範立礎擔任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院長兼土木工程防災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至1997年9月)。
1997年9月,範立礎擔任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至2016年5月)。
2001年,範立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6] 
2016年5月3日,範立礎因病去世,享年83歲 [7] 

範立礎主要成就

範立礎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76年唐山地震後,範立礎在中國國內首次編寫了橋樑杆系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程序;20世紀80年代,率先建立了中國大跨度橋樑及城市複雜立交工程的抗震理論和計算方法;20世紀90年代,提出兩水平的大跨度橋樑抗震設計方法,率先開展了橋樑減隔震和抗震加固技術研究,開發研製了一、二代橡膠抗震支座;進入21世紀,提出基於壽命期和性能的大跨度橋樑抗震設計方法,解決了中國大跨、高墩橋樑抗震和減震關鍵技術,開發研製了大噸位全鋼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這些成果已應用於上海盧浦大橋、東海大橋、蘇通長江大橋等50餘座重大橋樑工程。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4月,範立礎發表論文180餘篇,中文專著10本,英文專著1本。他負責編寫中國首部《城市橋樑抗震設計規範》 [8] 
出版日期

作者
出版社
1979.12
《橋樑工程 下 第2版》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0.06
《橋樑工程 上》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6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年會文集》
範立礎編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87.06
《橋樑工程 上 第2版 橋樑工程專業用》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7.06
《橋樑工程 下 第2版 橋樑工程專業用》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08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01
《橋樑工程 上 第2版》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11
《橋樑抗震》
範立礎編著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1.04
《橋樑減隔震設計》
範立礎,王志強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04
《高架橋樑抗震設計》
範立礎等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05
《大跨度橋樑抗震設計》
範立礎等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05
《橋樑延性抗震設計》
範立礎,卓衞東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03
《橋樑工程 上冊 第2版》
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09
《土木工程概論》
項海帆,沈祖炎,範立礎主編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06
《橋樑工程 上》
範立礎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08
《橋樑工程 上 第2版》
範立礎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7.06
《橋樑工程 上 第3版》
範立礎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學術交流
範立礎長期開展國際學術活動,如組織中、美國家基金會支持的中、美、日結構控制討論會(1993);組織三項中、美合作科研項目;參與發起和組織EASEC的系列國際會議(1986年開始召開);1995年開始組織中、加、埃三國結構抗震的學術討論會三屆。2002年建立中、美特殊橋樑抗震設計合作研究和四年系列學術討論會(2002年—2005年) [3] 
  • 科研獲獎
截至2016年5月,範立礎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等各類獎項十餘項 [9]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獲獎者名單
1995年
大型橋樑抗震、減隔震研究
省部級二等獎

1998年
《橋樑工程》
省部級二等獎

2001年
橋樑抗震理論與應用
省部級一等獎

2003年
上海盧浦大橋設計關鍵技術
省部級一等獎

2008年
特殊橋樑抗震設計與減震技術
省部級一等獎

2009年
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範立礎李建中葉愛君,彭天波,王志強,袁萬城管仲國,魏紅一,徐 豔,楊澄宇 [11] 

範立礎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範立礎注重中青年教師人才隊伍的培 養,親自抓課程教學梯隊的建設,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他鼓勵青年教師深造進修, 提高教學科研業務水平,將他們有計劃地 分批派往國外知名大學進修,回國後開展 “雙語教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他鼓勵青年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承擔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參加工程實踐鍛鍊,提高科研、工程業務素質,促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 教學方法
範立礎獨創了“三分之一”教學法:用三分之一的教學時間瞭解班上同學;用第二個三分之一的時間,逐步調整必要的教學內容;用最後三分之一的教學時間安排部分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他的備課筆記裏只有講授提綱和教學重點以及關鍵的概念。他習慣於在每堂課後記下同學們的“奇思怪問”,他認為這是教學過程中的“寶貴財富”,能讓他了解同學們對於課程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及進度。
  • 指導學生
截至2016年5月,範立礎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40餘名。在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了橋樑抗震研究室,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穩定的學科研究隊伍 [9] 

範立礎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8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9年
茅以升橋樑大獎(個人成就獎)
2001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2004年
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7年
上海市教學名師
201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3] 
2013年
第三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

範立礎社會任職

範立礎先後擔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橋協常務理事及中國團組主席,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結構振動控制分會副理事長,《土木工程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4] 

範立礎人物評價

幾十年來,範立礎不僅把智慧和汗水貢獻給了中國的橋樑抗震研究,他還始終活躍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線,深受學生愛戴。他從事橋樑與結構工程的教學工作近六十載,培養出不少中國橋樑建設和設計的領軍人物及技術骨幹 [10] (新華網評)
範立礎從事橋樑抗震研究六十餘載,在學術和工程技術兩方面都卓有建樹,是中國橋樑抗震事業的奠基人 [4] (同濟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