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部隊之一。1945年10月,晉冀魯豫軍區以參加上黨戰役的冀南縱隊改編為第2縱隊,轄第4、第5、第6旅。19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第5旅調出。此後參加宛西、宛東、淮海戰役。1949年2月,第2縱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轄第28、第29、第30師,隸屬於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4月參加渡江戰役,11月向西南進軍,參加成都戰役。1950年2月,第10軍兼川南軍區,3個師分別兼宜賓、內江、樂山軍分區。 [1]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
首任軍長
杜義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部隊前身

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為對付國民黨軍的進攻,將所屬冀南軍區孔(慶德)支隊、雷(紹康)寇(慶延)支隊、杜(義德)支隊合編為冀南縱隊,隨即參加上黨戰役。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編組超地方性正規兵團的指示,冀南縱隊在河北省邯鄲地區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治委員,範朝利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鍾漢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4、第5、第6旅及獨立團等,共1.4萬餘人。
第2縱隊編成後,參加邯鄲戰役和圍攻聊城、博平、永年等地國民黨軍的作戰。1946年7月,第2縱隊與冀南軍區合併,仍保留第2縱隊建制。陳再道任司令員,王從吾任政治委員,範朝利、王光華任副司令員,劉志堅馬國瑞任副政治委員(後鍾漢華),王藴瑞任參謀長,鍾漢華任政治部主任。8月以後,第2縱隊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編成內先後參加定陶、鉅野、鄄城、滑縣、豫皖邊等戰役和豫北攻勢
1947年6月底,隨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參加魯西南戰役。隨後,越過隴海鐵路(今蘭州―連雲港)南下,挺進大別山。8月28日進至大別山北麓,掩護野戰軍主力向皖西、鄂東實施戰略展開。10月,第5旅改歸鄂豫軍區建制。12月,第2縱隊參加大別山區的反圍攻和反“清剿”作戰。1948年3月初,北渡淮河轉向豫西南地區作戰,後在安徽省臨泉縣老集地區進行新式整軍。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範朝利任副司令員,鍾漢華任副政治委員,王藴瑞任參謀長,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4、第6旅。隨後參加宛西戰役宛東戰役。11~12月參加淮海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列編沿革

1949年2月初,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在安徽省太和臨泉地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3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任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範朝利任副軍長,高厚良任參謀長,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第4、第6旅依次改稱第28、第29師,共1.9萬餘人。
4月下旬~5月底參加渡江戰役。6月,以皖北獨立師為基礎組建第30師,列入第10軍建制。第10軍總兵力達3.5萬餘人。9月,由安慶地區出發,向湘西集結,11月初開始,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作戰,在第5兵團指揮下突破國民黨軍黔東防線,先攻佔黔北重鎮遵義,後奔襲川南瀘州,強渡長江,西渡岷江,參加成都戰役
1950年2月,第10軍兼川南軍區。此後所屬部隊執行剿匪和建設地方政權等任務。1951年2月,第10軍與川南軍區分開,同時第29師調歸第15軍建制,第62軍第184師調歸第10軍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軍軍部和第30師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28師調歸第23兵團,第184師調歸裝甲兵和華北軍區,該軍番號撤銷。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軍事大辭海·上》:長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375頁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