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能走那條路

(李準創作的短篇小説)

鎖定
《不能走那條路》是李準創作的短篇小説,它描寫的是農民張栓因為倒賣“牲口”而欠了賬,想賣掉土改時分的土地,再用還債剩下的錢去繼續做生意;而村裏的另一個農民宋老定,土改之後攢了點錢,本想買下這塊地為後代置業,後在他的兒子、共產黨員東山的勸説下,放棄了買地的念頭,轉而將自己的錢拿出來幫助張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小説對以宋老定為代表的自發資本主義思想做了批評,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廣大農民共同富裕。 [1] 
中文名
不能走那條路
作    者
李準
創作時間
1953年9月
發表日期
1954年2月

不能走那條路作品簡介

小説《不能走那條路》 小説《不能走那條路》
1953年9月創作後,發表於《長江文藝》1954年2月號的《我怎樣寫〈不能走那條路〉》。
1953年11月20日,該小説被《河南日報》發表後,極受文藝界的重視和廣大讀者的歡迎。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為該小説出版單行本時,改名為《不能走那條路》。
1954年4月,《不能走那條路》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通俗讀物出版社同時出版單行本,至1959年先後印行4次。該小説還先後被改編成電影、話劇、梆子、墜子、閩劇、豫劇、眉户劇、話劇、連環畫等多種文藝形式。僅從1954年4月到1955年7月,該小説就相繼被上海惜陰書局、上海新美術出版社、大眾美術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和朝花美術出版社改編成5個不同版本的連環畫出版發行,其中上海新美術出版社初版即印行2.2萬冊。

不能走那條路作者簡介

李準近照 李準近照
李準的祖上是蒙古族,本姓木華黎,其後裔簡改為李。李準原名李鐵生,1928年5月17日出生於河南省洛陽縣麻屯鎮下屯村(今屬洛陽市孟津縣)一個鄉村教師兼小地主的家庭裏。他6歲到離家半里路的麻屯小學讀書時,始用李準為學名。小學期間,他閲讀了《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等啓蒙書。自學了《史記》《古文觀止》《樂府詩選》《古唐詩合解》《古文辭類纂》《西廂記》和《隨園詩話》等古書,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有幸接觸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巴爾扎克、狄更斯、魯迅茅盾巴金等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大大開闊了藝術視野,使李準對文學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和愛好。1945年,李準進入麻屯鎮郵政代辦所當郵遞員,在送報遞信之餘始終堅持刻苦自學。1947年,李準加入村鎮上的業餘劇團,不時編寫一些舊的戲曲劇本以供演唱,這是他劇本創作的最早嘗試。1951年,李準被調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員,在教學之餘先後創作了《婆婆和媳婦》《賣西瓜的故事》《我沒有耽誤選舉》等短篇小説、故事,發表在《河南日報》上。

不能走那條路作品評價

短篇小説《不能走那條路》面世後,反響強烈,影響廣泛,成為我國最早反映土改後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的文學作品。
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報》轉發了該小説,並特別加編者按予以高度肯定:“這篇小説,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幾個不同的農民形象,表現了農村中社會主義思想對自發傾向進行鬥爭的勝利。這是近年來表現農村生活的比較好的短篇小説之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