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可方物

(漢語成語)

鎖定
不可方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ù kě fāng wù。意思是不能識別,無法分辨,也指無可比擬 [1]  出自《國語·楚語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中文名
不可方物
拼    音
bù kě fāng wù
基本解釋
不能識別,無法分辨,無可比擬
出    處
《國語·楚語下》
屬    性
漢語成語
示    例
該人貌美如花、不可方物

目錄

不可方物含義

方物:識別。不可方物義為:不能識別,無法分辨。也指無可比擬。

不可方物出處

《國語·楚語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方,別也。物,名也。”“方物”指分辨事物的名實或名分。

不可方物探源

事實上“不可方物”這個成語在我們民族語言中有悠久的歷史,最初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國語·楚語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方,別也。物,名也。”“方物”指分辨事物的名實或名分。
據説歷史上有一個時期,人和神住在一起,無法分別誰是人誰是神。(參看季鎮淮《司馬遷》一書的解釋)《後漢書·張衡傳》亦有“人神雜擾,不可方物”。《辭源》收了“方物”,
有兩個義項,其一是土產;義項二為辯別名分。但並未收入“不可方物”。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美好的)程度不可用天下萬物來比方。《清史·文苑傳》中有對袁枚的評價“所為詩文,天才橫逸,不可方物”。這個新義在語言學上也是有理據的。因為“方”在古漢語中可表示“比”(比方、比擬、比較等)的意思,《明史·海瑞傳》中有嘉靖皇帝説的一句話:“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可方比干”就是可以與比干相比擬。“物”可表示除自己以外的物和人,有時側重指他人。如“物議”“待人接物”。《荀子·勸學》中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裏的“物”是包括人在內的。但這個成語一直沒有推廣開來,以至於各種成語辭典均未收錄。至於今天“不可方物”被廣泛使用和流傳,與有力者當為著名武俠小説家金庸,他在《倚天屠龍記》中寫趙敏“明豔不可方物”。由於武俠小説在各類書刊中屬於“強勢讀物”,“不可方物”的成語由此流傳開來,成為帶有文學色彩的大眾詞彙,近年來使用逐漸頻密。人們常常以“美豔不可方物”“豔麗不可方物”“明豔不可方物”等形式連用,就是受金庸小説影響的證據。

不可方物引申

今天,凡一切美好事物覺得無與倫比,對作者或民眾有強烈的衝擊力,均可用“不可方物”來形容,而最多的則是用來寫美人。
“不可方物”是用來讚美人或事物的,多用來描繪女性人物的美麗,也可以用來讚美景物或別的事物,與“美麗絕倫”“傾國傾城”等詞語義近。感情色彩都是偏褒義,流露出一種驚歎的語氣。有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之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