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肢骨

鎖定
下肢骨分為下肢帶骨自由下肢骨。下肢帶骨即髖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及7塊跗骨、5塊蹠骨和14塊趾骨。
中文名
下肢骨
主要骨骼
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
位    置
身體下部
骨骼總數
62 [1] 

目錄

下肢骨下肢帶骨

幼兒髂骨(6歲) 幼兒髂骨(6歲)
下肢帶骨即是髖骨(hip bone),成對,是形狀不規則的扁骨,由髂骨坐骨恥骨組成。16歲以前由髂骨、坐骨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後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癒合。髖臼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着,稱為髖臼。窩的周圍骨面光滑,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髓骨下份的大孔,稱閉孔。 [2] 

下肢骨髂骨

髂骨(外面) 髂骨(外面)
髂骨(illum)位於髖骨的後上部,分髂骨體和髂骨翼。髂骨體位於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後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窩的下方以弓狀線(arcuate line)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髂恥隆起,髂窩的後分粗糙,有一近橫位耳狀面。耳狀面了與骶骨的同名關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叫髂嵴。翼的前緣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髂前下棘。翼的後緣也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後上棘和髂後下棘。髂前上棘和髂後上棘均可在體表捫到,是重要的骨性標誌髂嵴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結節(嵴結節)。骼骨後緣有深陷的切跡,稱坐骨大切跡(greater sciatic notch)。 [2] 

下肢骨坐骨

坐骨ischium)位於髖骨的後下部,分坐骨體及坐骨支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後下部。坐骨體的後緣有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的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跡,坐骨棘下方的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跡。由體向下延續為坐骨上支,繼而轉折向前內方,叫做坐骨下支。坐骨上、下支移行處骨面粗糙肥厚,稱坐骨結節坐骨結節在活體容易捫到,是重要的骨性標誌 [2] 

下肢骨恥骨

恥骨(pubis)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恥骨體及恥骨支。恥骨體構成髖臼的前下部。由體向前下內方伸出的骨條叫做恥骨上支,繼而以鋭角轉折向下外方叫做恥骨下支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面為一卵圓形粗糙面,叫做恥骨聯合面(symphysial surface),與對側恥骨的相對面連結成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恥骨上支的上緣有一鋭利的骨嵴,叫做恥骨梳,其後端起於髂恥隆起,前端終於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內側的骨嵴稱為恥骨嵴。由坐骨恥骨圍成的孔,叫做閉孔,在活體閉孔有閉孔膜封閉。孔的上緣有淺溝叫做閉孔溝 [2] 

下肢骨自由下肢骨

下肢骨股骨

股骨 股骨
股骨(femur)為人體最粗大的長骨,其長度約為身高的1/4。可分為一體兩端。 [2] 
股骨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着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幹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中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後有轉子間嵴相連。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誌,可在體表捫到。 [2] 
股骨體圓柱形,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後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在粗線中點附近有向下開口的滋養孔。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於小轉子。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於股骨下端的內上髁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後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膕平面。 [2] 
髕骨 髕骨
股骨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後方捲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後面都有關節面,前面的光滑關節面稱髕面。在後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 [2] 

下肢骨髕骨

髕骨patella)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包埋於股四頭肌腱內,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後面為光滑,參與膝關節的構成。髕骨可在體表捫到。 [2] 

下肢骨脛骨

脛骨(tibia)為三稜狀粗大的長骨,位於小腿內側。分一體兩端。 [2] 
脛骨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與股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相關節,構成膝關節。兩髁之間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間隆起。隆起前後有髁間前窩和髁間後窩。上端的前面有脛骨粗隆,是髕韌帶的附着處。外側髁的後下面有腓關節面 [2] 
脛骨和腓骨(右側) 脛骨和腓骨(右側)
脛骨體呈三稜柱狀,前緣和內側面都直接位於皮下。其前緣鋭利,在皮膚表面可以摸到。外側緣為骨間嵴。內側面表面無肌肉覆蓋,在皮下可以觸及。後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內下方的膕斜線。
脛骨下端膨大,下面有關節面,內側的骨突叫做內踝(medial malleolus)。外側有腓骨切跡。 [2] 

下肢骨腓骨

腓骨fibula)細長,位於脛骨外後方,分一體兩端。 [2] 
腓骨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頭,由皮膚表面可以觸及。小頭內上面有關節面,小頭下方縮細叫做腓骨頸 [2] 
腓骨體形狀不規則,其骨間嵴與脛骨同名嵴相對。下端稍膨大,叫外踝(lateral malleolus),外踝的內面有呈三角形的關節面 [2] 

下肢骨足骨

包括跗骨蹠骨和趾骨三部分。 [2] 
跗骨
跗骨tarsus)屬於短骨,位於足骨的近側部,相當於手的腕骨,共7塊。分前、中、後3排。後排有位於前上方的距骨和後下方的跟骨;中排為位於距骨前方、偏內側的足舟骨;前排由內向外依次為內側、中間和外側楔骨骰骨。跟骨結節、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骨性標誌。 [2] 
①距骨
足骨 足骨
距骨talus)位於跟骨的上方,可分為頭、頸、體三部。前部為距骨頭,前面有關節面舟骨相接。頭後稍細部分為距骨頸。頸後較大的部分為距骨體,體上面及兩側面的上份均為關節面,稱為距骨滑車,前寬後窄。體和頭的下面,有前、中、後3個關節面,與跟骨上面的相應的關節面相關節。
②跟骨
跟骨calcaneus)位於距骨的下方,前端為一鞍狀關節面,與股骨相關節,後部膨大,叫做跟結節。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後三個關節面,與距骨下面相應的關節面構成關節。內側面的前上部有載距突
③舟骨
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狀,位於距骨頭與三塊楔骨之間。舟骨的後面凹陷接距骨頭,前面隆凸與三塊楔骨相關節。內側面的隆起為舟骨粗隆。
④骰骨
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於跟骨與第4~5蹠骨底之間,內側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
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1~3楔骨,向前分別與第1~3蹠骨底相關節。
蹠骨
蹠骨(metatarsal bone)位於足骨的中間部,為小型小骨,共5塊,由內向外依次稱第1~5蹠骨。分為底、體和小頭三部,第1~3蹠骨底分別與第1~3楔骨相關節,第4~5蹠骨底與股骨相關節。小頭與第1節(近節)趾骨底相關節。第5蹠骨底向後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蹠骨粗隆,在體表可捫到。 [2] 
趾骨
下肢骨
下肢骨(4張)
趾骨(phalanges of toes)為長骨,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𧿹趾2節;其他趾各3節。 [2] 

下肢骨帶骨

帶骨(girdle bone):脊椎動物成對的附肢藉助另一套骨骼結構、肌肉、韌帶和中軸骨骼聯繫起來,這一套骨骼叫做帶骨。前肢的帶骨叫肩帶,後肢的帶骨叫腰帶。
參考資料
  • 1.    嚴振國主編.正常人體解剖學實驗指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8:第2頁
  • 2.    徐玉東,王建紅(編)。人體解剖生理學。人民衞生出版社。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