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鎖定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組詩作品。這組詩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對成都的讚美,全方位展示成都的歷史文化遺存、名勝古蹟,隱含了詩人對故鄉的殷殷懷念和對唐玄宗的深刻諷刺。全詩氣勢恢宏,情感複雜,內容豐富。其微言諷喻,以小見大的方式,繼承了樂府精神;而次第敍事,首尾完整的結構,則開啓了七絕聯章的紀事之法。
作品名稱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作品別名
上皇西巡南京歌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作品原文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一
胡塵輕拂建章台,聖主西巡蜀道來。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
其二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户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其三
華陽春樹號新豐,行入新都若舊宮。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陽紅
其四
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
其五
萬國同風共一時,錦江何謝曲江池。石鏡更明天上月,後宮親得照蛾眉。
其六
濯錦清江萬里流,雲帆龍舸下揚州。北地雖誇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
其七
錦水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象天星。四海此中朝聖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其八
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聖蹟,錦城長作帝王州。
其九
水綠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萬國煙花隨玉輦,西來添作錦江春。
其十
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雲屯。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1]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註釋譯文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詞句註釋

⑴上皇:指唐玄宗李隆基。南京:指成都。至德二載(757年),以蜀郡(治成都)為南京。
⑵建章台:漢代長安宮有建章宮,宮中有建章台。此代指唐代宮苑。
⑶成都:天寶十五載(756年),改蜀郡為成都府。
⑷秦川:即秦嶺以北、渭水流域的關中平原。此指長安一帶。
⑸華陽:蜀國的國號,此指成都。新豐,漢縣名。
⑹上陽:唐宮名,高宗所建,在洛陽。
⑺六龍:皇帝之車駕龍,馬之美稱。
⑻天回:地名。揚雄《蜀記》以杜宇自天而降,號曰“天隳”。及玄宗幸蜀返蹕之後,土人呼曰“天回”。玉壘:山名。《杜詩詳註》卷十三引《杜臆》:“玉壘山在灌縣(今四川都江堰)西,唐貞觀間設關於其下,乃吐蕃往來之衝。”
⑼同風:即風俗同一。《漢書·終牟傳》:"今天為一,萬里同風。"
⑽石鏡:成都古蹟。《華陽國志·蜀志》載:“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蜀王納為妃;無幾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做冢,蓋地數畝,高七尺,上有石鏡。”
⑾龍舸:皇帝的舟船。
⑿散花樓:一名錦江樓,在成都錦江邊。《輿地紀勝》:“散花樓,隋開皇建,乃天女散花之處。”
⒀錦城:成都的別稱。
⒁星橋:即七星橋。《蜀中名勝記》引揚雄《蜀記》雲:“星橋上應七星也,李冰所造。”
⒂金牛:即金牛道,是由秦入蜀的要道。《史記》載:“秦欲伐蜀而不知道,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金,以遺蜀。蜀王負力而貪,使五丁開道引之。秦因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
⒃星漢:即河漢,銀河。
⒄三秦:項羽滅秦後,將秦地三分,封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謂之三秦。
⒅煙花:指春天的景物。玉輦:皇家所乘之車。
⒆雲屯:集聚如雲,形容人多。
⒇雙懸日月:謂二日並耀,指唐玄宗和唐肅宗。日月,偏指複詞,此單指日。日者君象。 [2]  [3]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白話譯文

其一
胡兵的戰塵使長安的宮殿受到了污染,聖上西巡來到了蜀道。劍門高聳,高達五千餘尺,石壁像樓閣一樣昂首九天。
其二
錦城成都如九天所開,萬户千門像畫圖一樣美麗。其地的草樹雲山如同錦繡,秦川長安的風光能比得上這裏美麗嗎?
其三
華陽國的春樹絕似新豐,太上星所駕幸的新都如同長安的舊宮。柳色之青綠絕不下於秦地之柳,花光之紅豔也不減於上陽之花。
其四
誰説君王行路難呢?皇帝的車駕西幸使得萬眾歡騰。好像是地將錦江轉成了渭水,天將玉壘變回到了長安。
其五
天下一時,萬國同風,錦江風光哪一點比不上長安的曲江?蜀國的石鏡明寶可比天上之明月,後宮的殯妃親自前去映照麗影。
其六
濯錦的清江水長流萬里,龍舸掛上雲帆,向東可以直下揚州。北方的長安雖有上林苑可供誇耀,南京成都也有散花樓可與之媲美。
其七
錦江水東流繞過錦城,江上七橋恰似北天上的北斗七星。天下士庶都雲集此地來朝見聖主,峨眉山上有座座仙庭相連。
其八
秦惠王時置金牛以引誘蜀王開蜀道,所經之漢水彷彿與銀河相通。天子西巡一道留下了許多聖蹟,錦城成都從此可以長為帝王州矣。
其九
蜀中水綠天青,了無纖塵;風光和暖,氣候宜人,遠勝三秦。一路上煙水春花隨伴玉輦,都一起西來為錦江增添春色。
其十
劍閣為蜀地北門的一座重關,上皇的車駕歸回長安,隨駕的車馬如雲。少帝在長安大開宮門迎接上皇的歸來,二聖如同雙日並耀,朗照天地。 [2]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安史之亂中唐朝收復長安後的至德二載(757年)歲末。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安祿山兵破潼關,唐玄宗西幸,是謂西巡。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尊玄宗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757年)十月,肅宗還長安,遣使迎玄宗。十二月丁未,玄宗還長安;戊午,以蜀都(成都)為南京,鳳翔為西京,西京(長安)為中京。此時李白在尋陽被判為長流夜郎徒刑,他忍着悲痛寫下這組詩。 [2]  [3]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作品鑑賞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整體賞析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產生於特定歷史背景下和詩人特定處境中的一組詩。詩的標題“上皇西巡南京歌”很醒目,指明唐玄宗幸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人物、事件、詩歌體裁皆備。組詩體裁為“歌”,“歌”即是“放情長言,雜而無方”。全詩寫玄宗避難蜀中事,其倉皇狼狽可想而知,卻不着一字,只是鋪陳成都之盛之美。詩人對成都的名勝古蹟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整組詩極盡鋪張之能事,將成都的富庶繁華寫得花團錦簇。
組詩開篇第一首,寫上皇西巡緣由和劍閣天險。安史叛軍威脅都城長安,故有聖主西巡蜀道之事。“輕拂”二字表明瞭詩人的態度,對聖主玄宗棄京西巡不以為然。在展示劍閣的險要之後,接着第二首總寫成都的建築、風光之美。成都的房屋皆可入畫,風光勝過長安。其三至其九,共七首,主要鋪寫玄宗西巡盛況,成都的便利交通,悠久的歷史及石鏡、散花樓、星橋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七首詩對成都的自然人文之美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描繪,第八首詩中所云“天子一行遺聖蹟”亦不為虛,玄宗西巡確為成都留下了不少新的遺蹟。玄宗在成都前後居留約四百五十天,遊成都南郊老君山、修覺山,並經蜀州遊青城,留下很多遺蹟。最後一首,寫上皇去蜀東歸。“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兼及政治形勢。
唐玄宗幸蜀是一次頗為狼狽而沉痛的奔亡。或許李白當時並未隨駕,不能親歷,想象不到實際情況的慘淡。第四首詩説“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是李白想象中玄宗入蜀的景象,字裏行間充滿着榮幸感。這首詩還説:“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入蜀即得到壓驚與安撫,李白似乎急切地想將一種安全感傳達給玄宗。第八首詩的“天子一行遺聖蹟,錦城長作帝王州”,則概括出蜀人對玄宗巡蜀、成都升京的榮幸感。如果説在詩人對故鄉的自矜中,安全感油然而生,那麼,在玄宗巡幸的想象性在場中,榮幸感則相伴始終。
整組詩氣勢恢宏,情感複雜,內容豐富。詩人對成都的讚美直截了當,全方位展示成都的歷史文化遺存、名勝古蹟,隱含了詩人對故鄉的殷殷懷念和對玄宗的深刻諷刺。李白因被玄宗賞識,“仰天大笑出門去”,放言“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而最終夙願未伸,失望離京,所以對玄宗有着複雜微妙的情感。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次第敍事,首尾完整,實際上開啓了宋代七絕聯章的紀事之法。其微言諷喻,以小見大的方式,繼承了樂府精神,對王建等中唐詩人的宮詞聯章創作有一定影響。同時,這組詩還是李白"自我作古"的新題樂府創作,體現出李白對於詩體創變的新嘗試,體現出安史之亂後,李白麪對社會鉅變的現實,對國運及詩運轉關的新思考。 [4-6]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名家點評

總評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十首皆於蕭條奔寄中作壯麗語,是為得體;舉秦蜀形勢不忘故都,是為用意。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上皇西巡歌》雲:“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陽台。”又云:“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末雲:“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口月照乾坤。”時上皇播遷於蜀,非欲留蜀者。今盛稱錦江、玉壘無異渭水、長安,又謂“雙懸日月照乾坤”,若為少帝諱不力請回鑾者,此所以上皇有“乞我劍南一道”之嘆歟! [7] 
其四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善變化題意(“誰道君王”句下)。蔣仲舒曰:只拈好處,有體,迴護題意。
明代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末句結出兩意,有感,有喜。
清代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太白“地轉錦江成謂水,天回玉壘作長安”、子美“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乃是鋪張明皇幸蜀微意,似宋人”直把杭州作汴州”語意。
清代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明皇幸蜀,行路之難極矣。今反曰“誰道”,似不信人説者,蓋欲留餘地於第二句也。三、四非一句轉,一句合者,乃緊頂第二句而以一氣為轉合者。
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蘇長公“橫翠蛾嵋”一聯,前人比於杜陵《峽中覽物》之句。然太白作《上皇西巡南京歌》雲:“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則更大不可及矣。 [7] 
其十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末句結上皇、少帝兩意,妙。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語似排偶,而下三語與上一語相匹。李白“劍閣重關蜀北門……”,竊取此法而逆用之,蓋從無截然四方八段之風雅也。
清代李因培唐詩觀瀾集》:幸蜀非好事,易涉悲涼。看其筆力斡旋,反作壯語,而微文隱意自見,最得詩人之體。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述當時事何等明白,可作詩史。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雲:以中一句對上二句,以下一句收三句是一法。謝雲:末句結上皇、少帝二意,高妙。 [7]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3-394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3-306
  • 3.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161-164
  • 4.    劉曉鳳.《上皇西巡南京歌》與《成都府》比較——成都歷史記憶的尋找[J].杜甫研究學刊,2012(3):29-36
  • 5.    辛曉娟.論李白對七絕聯章體制的創變——以《上皇西巡南京歌》《永王東巡歌》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19(3):150-159
  • 6.    劉建.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對成都的三重地理想象[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2):143-149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36-637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