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留田行

(李白詩作)

鎖定
《上留田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是一首樂府詩。此詩對永王李璘戰敗為皇甫侁所執殺之事發出感慨,慨嘆唐肅宗兄弟不能相容的悲哀。全詩先敍事後抒慨,最後以民謠收結,餘韻悠長,結尾語言具有散文化的特點,增強了詩的藝術感和音樂感。
作品名稱
上留田行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作    者
李白

上留田行作品原文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
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
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
借問誰家地,埋沒蒿里塋
古老向餘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
一鳥死,百鳥鳴。一獸走,百獸驚。
桓山之禽別離苦,欲去迴翔不能徵。
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
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
孤竹延陵,讓國揚名。
高風緬邈,頹波激清
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 [1] 

上留田行註釋譯文

上留田行詞句註釋

⑴上留田:古地名,後亦為樂府曲名。
⑵崢嶸:高峻的樣子。
⑶蒿(hāo)裏塋(yíng):蒿里,古指墳地,又為喪歌名。
⑷蓬科:同“蓬顆”,土墳上長滿的荒草。馬鬣(liè):指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⑸銘旌(jīng):古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
⑹桓(huán)山:在今江蘇省銅山縣東北。此用《孔子家語》“桓山之泣”典故,比喻家人離散的悲痛。
⑺交柯:《述異記》中記載,黃金山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西邊枯;後年西邊榮,東邊枯,年年如此。
⑼參(shēn)商:參星與商星。《左傳·昭公元年》:相傳黃帝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閼伯,小的叫實沉,住在荒山野林裏,不能和睦相處,每天動武,互相討伐。後來黃帝為避免兩人爭鬥,把閼伯遷到商丘,去管心宿,也就是商星;把實沉遷到大夏,主管西方的參星。參宿在西,心宿在東,彼出此沒,永不相見。後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對立。
⑼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國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齊。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於是放棄君位,流亡國外。而叔齊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延陵:季札,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吳王壽夢一心想把君主之位傳給他,於是吳王的其他幾個兒子都主動放棄了繼承權。但是季札辭讓了。於是他的哥哥諸樊、餘祭、餘昧弟兄幾個商議,以兄終弟及的方式,最終傳給季札,可是季札最終還是沒有繼位。於是,三哥餘昧死後,由余昧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季札封於延陵,所以稱其為“延陵季子”。
⑽高風:美善的風教、政績。緬邈(miǎn miǎo):久遠、遙遠。
⑾頹波:向下流的水勢。比喻衰頹的世風。
⑿尺布之謠:《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淮南王劉長謀反被漢文帝流放,劉長途中絕食而死,民間作歌歌淮南厲王:“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2] 

上留田行白話譯文

我走到上留田這個地方,看到一處新土墳孤零零地佇立在野外。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獨這座墳冢上春草還未長出。
一陣風颳過淒涼的曠野,墳旁楊樹上的葉子嘩嘩作響,像是有人在傷心地哭泣。
請問:這是誰家的墳墓,埋沒在這荒涼的地方?
經當地的老人介紹才知道,這裏就是上留田,如今周圍的蓬科和墳頭都已蕩然無存。
當年有家弟弟早逝,哥哥置之不理連屍首都不肯埋葬,當地人把他埋在這裏並在墳旁插上旌幡。
我感慨萬分,連一隻鳥死了,其他的鳥都哀鳴不止,一隻野獸走了,其他的野獸都惶惶不安。
你聽聽那恆山鳥離別時的哀鳴,臨行前總是迴旋飛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時,庭中的紫荊樹立即枯死,而當他們決定不分家時,樹應聲繁榮如初。
傳説中黃金山有一種樹木,朝東的枝條憔悴而西面的枝條榮潤。
樹猶如此啊!人為什麼要像參商二星一樣,你爭我鬥,彼此不相容呢?
伯夷、叔齊與延陵季子推位讓國,人家兄弟情深,美譽名揚天下。
看來淳樸的社會風氣已經遙遠了,衰頹的世風氾濫開來,江河日下。
昔日街頭諷刺兄弟之事的歌謠,人們都充耳不聞了。 [2] 

上留田行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寫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是時,唐肅宗擊敗其弟永王李璘。李璘奔郡陽,欲南走嶺外,被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所殺。詩人有感而作此詩。 [3-4] 

上留田行作品鑑賞

上留田行整體賞析

《上留田行》為樂府古題,全詩沉鬱蒼涼,渾淪深痛。古詩以父母死,兄不撫養弟而鄰人諷之為內容。李白的《上留田行》是一首“借古題以諷時事”的詩文。此詩從所寫事件到引用典故,全都與兄弟恩怨離合有關。詩人借題發揮,表現了對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意在提倡兄弟和睦,不希望互相仇恨而離散乃至仇殺。
此詩開頭至“腸斷白楊聲”六句為第一段,點題寫景,表現孤墳的荒涼與悽愴,製造悲劇氣氛。詩人行至上留田這個地方,只見一座高大的孤墳聳立在那裏。可能是死者含恨吧,此墳光禿禿地寸草不生,只聽悲風四起,一片白楊的沙沙聲響,催入腸斷心悲。《古詩十九首》雲:“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白楊”多與“悲風”相搭配,渲染蕭瑟的氣氛,悽悽復悽悽,腸斷天涯遠。
中間從“借問誰家地”至“他人於此舉銘旌”七句為第二段,以問句引出“上留田”故事的描述,寫弟死兄不葬的悲劇傳説。詩人詢問這座高冢所在之地是誰家的墓地,當地的老人介紹説,這就是上留田,如今周圍的蓬科和墳頭都已蕩然無存;以前,有一家弟亡而其兄不為之埋葬,是鄰居們為其弟料理的葬事,樹庭起墳。《周禮·春官·司常》有云:“大喪共銘旌。”“銘旌”多指靈柩前標有姓名的旗幡。這裏借村裏老人的口,描述出遙遠的曾經發生過的兄弟相爭的故事,引發無盡唏噓。
從“一鳥死”至末尾十八句為第三段,用議論和典故寫兄弟相逼的可悲,表明詩人對悲劇事件的態度。前六句,詩人借動物之“有情”反諷“上留田”故事中主人公的“無情”。《孔子家語·顏回篇》:“孔子在衞,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將有生別離者也。’‘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死別苦,生離更悲,鳥獸尚且知道為同伴的死亡而哀鳴,兄弟之間卻失去了手足憐惜之情,可悲,可嘆。
最後十二句,詩人反覆列舉古人的事蹟,藉以慨嘆江河日下,哀惜漸漸消逝的淳樸之風。《續齊諧記》中記載,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燃。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更合財寶,遂為孝門。《述異記》記載了一個傳説,黃金山有一種樹木,朝東的枝條憔悴而西邊的枝條榮潤。樹猶如此,何況骨肉兄弟。孤竹國的伯夷和叔齊二兄弟、吳國的延陵季子、諸樊二兄弟,因相互讓國而揚名後世。他們的高風亮節,流傳久遠,激順揚清,為後人樹立了好榜樣。全詩以不忍聽聞漢代“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民謠收結,餘韻悠長。
此詩結尾的語言具有散文化的特點。這些散文化的句子並沒有讓詩歌的結構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詩的藝術感、音樂感更強。 [4]  [5] 

上留田行名家點評

蕭士贇注《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此篇主意全在“孤竹延陵,讓國揚名”、“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數句,非泛然之作,蓋當時有所諷刺。以唐史至德間事考之,其為啖廷瑤、李成式、皇甫侁輩受肅宗風旨,以謀激永王璘之反而執殺之。太白目擊其時事,故作是詩與?
胡震亨《李杜詩通》:漢時上留田,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人為作悲歌風其兄。白詩有“尋天兵”、“尺布瑤”等語,似又指肅宗之不容永王璘而作。
沈德潛《唐詩別裁》:促節繁音,如聞樂章之亂。末以孤竹、延陵、漢文、淮南為言。知此非同泛然而作也。太白每借古題以諷時事,豈有感於永王璘之死而為是言與?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蕭士贇説得之。白之從璘,雖曰迫肋,亦其倜儻自負,欲藉以就功名故也。詞氣激切,若有不甲之感,如謝靈運所云“道消結憤懣”者。“桓山之禽”,蓋白自比也。胡應麟《詩藪》稱其《公無渡河》篇“波滔天,堯諮嗟,太禹湮百川,兒啼不窺家,其害乃左,茫然風沙”等語,為極力摹漢。似此情質詞古,何遽不如漢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先敍其故(首六句下)。次敍其事(“借問”七句下)。此言兄弟相逼,作獨鳥獸之不若,並有愧無知之草木。意極沉痛(“一島死”十二句下)。末舉兄弟讓國,以愧兄不相若者(“孤竹”六句下)。吳(汝綸)曰:看其憑空橫發,所以奇肆超妙。 [6] 

上留田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
李白像 李白像
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
  • 2.    郭茂倩編 崇賢書院釋譯.樂府詩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77-79
  • 3.    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410
  • 4.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3-86
  • 5.    李潔.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中學語文,2016(3):138-139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80-581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