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下其手

鎖定
上下其手(拼音:shàng xià qí shǒu)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1] 
“上下其手”的原義是楚國的穿封戌在攻打鄭國時俘虜了鄭國的守將皇頡,王子圍欲與之爭功,請伯州犁為其裁決,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圍,以手高舉和向下的動作示意皇頡承認自己為王子圍所俘。後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2] 
中文名
上下其手
拼    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近義詞
營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義詞
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注音字母
ㄕㄤˋ ㄒㄧㄚˋ ㄑㄧˊ ㄕㄡˇ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上下其手成語出處

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圍。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回。”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楚人以皇頡歸。(《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4]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上下其手”。 [4] 

上下其手成語故事

楚康王十三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當時楚國國力強盛,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楚國的軍隊開到了鄭國的城糜,鄭國的將領皇頡奉命戍守此地。他見楚軍遠道而來,人困馬乏,便率領軍隊出城偷襲,準備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但他沒有想到,楚軍將領穿封戌驍勇善戰,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穿封戌帶領楚軍頑強抵抗,不久,鄭軍大敗,穿封戌還活捉了皇頡。 [2] 
戰事結束後,穿封戌帶着皇頡回國領賞,誰知就在回國的路上卻殺出個公子圍來,他硬將皇頡給奪了去。公子圍是楚王的弟弟,平時很受楚王的寵愛,行事蠻橫無禮。他看到穿封戌立了大功,就想通過這種手段搶穿封戌的功勞。穿封戌不服氣,就向楚王告狀。楚王也不知道誰是誰非,就把這件事交給伯州犁來處理。 [2] 
伯州犁把穿封戌和公子圍都找來,讓他們説説自己的意見,結果二人都説自己有理。其實伯州犁一問心裏就明白是誰捉住了皇頡,但因為公子圍是楚王的弟弟,他心裏就想袒護公子圍,於是他就對這兩個人説:“這件事情最 好問問俘虜自己,因為俘虜最清楚是誰把他捉住的。”伯州犁命人把皇頡帶來,開始向他説明原委。伯州犁對皇頡説:“ 你仔細聽清了,穿封戌和公子圍兩人都説是自己活捉了你,到底是誰俘虜了你,你心裏最清楚。你是一個聰明人,你要如實回答。”接着伯州犁向上高舉隻手,恭敬地指着公子圍對皇頡説:“這是公子圍,我國國君寵愛的弟弟。”然後,他把另一隻手放低,指着穿封戌説:“他叫穿封戌,是城外的一個縣官。你清楚這兩個人都是誰了吧,你説説,究竟是誰俘虜你的?”皇頡因被穿封戌俘虜,本來就很恨他,此外為了自己的安全,也不敢得罪公子圍,便指着伯州犁拾高的那隻手,説自己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2] 

上下其手成語寓意

伯州犁明明已經知道是非功過,卻畏於公子圍的權勢,上下其手,軟硬兼施,將是非黑白顛倒過來,可見其玩弄權術的手段之高。這樣的人若得勢,後果是非常可怕的。但權術玩弄得再高明,也逃脱不了時間的法眼。“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真相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人應該做一個正直、事實就是的人。 [2]  [3] 

上下其手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上下其手”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含貶義;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1] 
  • 運用示例
唐·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何以核之?陛下試取所告狀,酌其虛實者,付令推之,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聖旨也。” [1]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那時刑部堂官,是個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極熟,大約部辦也拿他不住,不能上下其手。” [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因此他一到工上,先把前頭委的幾個辦料委員,抓個錯,一齊撤差,統通換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 [1] 
現代·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虧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註腳,還可上下其手一番。” [1] 
參考資料
  • 1.    上下其手  .漢典[引用日期2018-04-10]
  • 2.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1:50
  • 3.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127
  • 4.    江西師大中文系《成語故事選》編寫組編. 江西師範大學中文系 成語故事選 第2集[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