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界九地

鎖定
三界九地是宗教術語,三界,指眾生賴以生存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為九種生存的處所。
中文名
三界九地
性    質
宗教術語
含    義
指眾生迷妄有情在生死明滅變化中
拼    音
sān jiè jiǔ dì
出    自
釋氏要覽

目錄

三界九地三界

三界原本是宗教術語,是指眾生迷妄有情,在生死明滅變化中流轉,依據其境界不同所劃分的三個主要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是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的分類,故三界又稱苦界、苦海。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佛教中三界分別為:

三界九地欲界

欲界即具有淫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是指眾生由於沒有擺脱世俗的七情六慾所處的境界。在佛經裏的定義就是心理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所產生的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三界九地色界

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四禪色究竟天,凡有十八天。

三界九地無色界

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無色天、四無色、四空處。佛教認為“色”是質礙,無色就是沒有質礙,而無色界是指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是處於一種精神至高無上的享受境界,也是眾生最難達到的三界最高層次。

三界九地九地

九地也是一種佛教用語,是指眾生於三界輪迴中所處的居所或精神層面。其中欲界佔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有四地,佛教講究三界眾生六道輪迴,因此認為眾生於三界九地,根據因果報應往返周旋,循環不斷。
一、五趣雜居地:為欲界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慾天)等有情雜居之所。
二、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為色界的初禪天。
三、定生喜樂地,為色界第二禪天。
四、離喜妙樂地,為色界第三禪天。
五、舍念清淨地,為色界的第四禪天。
六、空無邊處地,為無色界第一天。
七、識無邊處地,為無色界的第二天。
八、無所有處地,為無色界的第三天。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為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 [1] 

三界九地原文

謂欲界五趣。雜居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也。地有持載之義。眾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從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為空居。從所依處得名。故皆言地也。一五趣雜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於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總居於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二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天也。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於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覺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三定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二禪天也。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澹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於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四離喜妙樂地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三禪天也。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踴動。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於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五舍念清淨地舍念清淨地者。即色界四禪天也。謂此天舍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住於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也。六空無邊處地空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一天也。謂此天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虛空處定。住於此定。其心明淨。無礙自在也。七識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二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三世之識。悉現定中。住於此定。清淨寂靜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八無所有處地無所有處地者。即無色界第三天也。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識處三世流轉無際。舍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於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九非非想處地非非想處地者。非前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於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為也。 (出自《釋氏要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