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地

(佛教用語)

鎖定
九地又稱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
中文名
九地
別    名
九有
引證解釋
1依禪定三昧之深淺,
觀音 觀音
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之慾界,計立九種有情之住地,稱為九地或九有(九種生存)。九者即:(一)欲界五趣地,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慾天)等雜居之所,故又稱五趣雜居地(或雜住地)。(二)離生喜樂地,離欲界惡後,所生得之喜樂。色界初禪天屬此。(三)定生喜樂地,由定所產生之殊勝喜樂之境地。色界第二禪天屬此。(四)離喜妙樂地,離於前地之喜,而身得勝樂之境地。色界第三禪天屬此。(五)舍念清淨地,舍前前地之喜與前地之樂,而心達安靜平等(即舍)、自覺(即念)之清淨境地。色界第四禪天屬此。(六)空無邊處地,離色界之物質性,而證得虛空無邊自在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一天屬此。(七)識無邊處地,得識無限闊達性之境地。無色界第二天屬此。(八)無所有處地,離前二地之動性,沉潛於‘一無所有’之寂靜想境地。無色界第三天屬此。(九)非想非非想處地,有想與無想俱離,而不偏於有無,達平等安靜之境地。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屬此。 又於四禪天中之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以及四無色定中之下三無色定(即除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外者)等九定,雖屬有漏定,但其境地乃為起無漏定之強力依所,故稱無漏九地。[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一、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八、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七]
佛教語。謂眾生輪迴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 南朝宋宗炳《明佛論》:“等是人也,背轍失路,蹭蹬長往,而永沒九地,可不悲乎!” 唐盧照鄰《五悲·悲人生》:“三界九地,往返周旋。”《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和尚於是與夫人説三界九地人所生之處,壽命無限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