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學良

(香港博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鎖定
丁學良,男,出生於皖南農村。在國內斷斷續續受過不完整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1984年赴美國留學,199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就職於哈佛本科生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RSPAS,ANU)、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EIP)、香港科技大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發展/ 比較現代化,全球化與國際競爭,大學體制與創新,公共治理,轉型社會的政治經濟。
現任香港博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有《我讀天下無字書》《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增訂版)》 [4]  等。
中文名
丁學良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哈佛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中國安徽宣城
代表作品
《丁學良集》
性    別
學位/學歷
博士

丁學良人物簡介

丁學良,男,199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是社會學思想大師丹尼爾·貝爾的關門弟子。現為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轉型社會、全球化、發展與腐敗、華人社會的互動、大學制度等。 [3]  是當今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方面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 [2] 
丁學良

丁學良個人經歷

  • 1999 – 2018: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 2008 - 2010:香港科技大學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會委員
  • 2011 -:香港博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 2010 –2013/ 2016:深圳大學顧問,海外利益研究中心CCOI首席學術指導
  • 2006 – 2008: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兼合作項目主任
  • 1996 - 2003: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研究員,通訊研究員
  • 1996 - 1998:期間時任國立澳大利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代理主任
  • 1997 - 2016:國際學術刊物《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編委
  • 2004 – 2007: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民族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2006 – 2009:中國政法大學校發展規劃委員會顧問
  • 2006 – 2016: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
  • 2007- 2012:雲南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 2006 – 2015:《中國行政管理學刊》海外編委
  • 2009 – 2012:華僑大學(福建)客座教授
  • 2006 – 2011:中南大學客座教授
  • 2007- 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榮譽教授
  • 2005 – 2008:雲南大學校級客座教授
  • 2005 – 5月:四川樂山師範學院榮譽教授
  • 2008 – 2013:重慶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海外理事
  • 2004- 2009:中國雲南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理事
  • 2000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海外理事
  • 2000 - 2012:中國西部-南亞研究中心理事
  • 1998 – 2005: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
  • 1997 - 2005:《清華社會學評論》編委
  • 1997 - 2003: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特邀研究員
  • 1996 - 1998:北京大學─國立澳大利亞大學校際交流學者
  • 1995 - 1997:哈爾濱產權交易所高級顧問
  • 1994 - 1995:牛津大學出版社東亞分部學術著作系列顧問
  • 1993 - 1995:香港科技大學助教授
  • 1992 - 1993: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兼哈佛學院社會思想研究委員會講師
  • 1987 - 1990:哈佛大學文理研究院助教及助研
  • 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分卷審稿小組成員及條目撰寫人
  • 1983:全國社會科學項目《當代社會主義史》主編助理

丁學良主要作品

丁學良著作

  • 我讀天下無字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初版,2016年增訂版)
  • 《中國的軟實力和周邊國家》由(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秋)
  • 《辯論“中國模式”》日文版,東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初)
  • 《辯論“中國模式”》韓文版,韓國成均館大學出版社(2012年初)
  • 《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初版,2014年增訂版)
  • 辯論“中國模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初)
  • 《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冬)
  • 《中國經濟再崛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冬)
  • 論文集《從“新馬”到韋伯》台灣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春)
  • 論文集《丁學良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春)
  • 《液體的回憶》台灣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初版,2013年增訂版)

丁學良論文

十數篇英文論文由《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Asian Survey》、《Crime, Law & Social Change》、《The China Journal》、《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Restless China》、《Humor in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等國際學術刊物、論文集發表。
二十多篇中文論文由《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清華社會學評論》、《社會科學戰線》、《文藝評論》、《香港社會科學雜誌》、《台灣遠景學術季刊》等刊物發表。
數十篇評論由《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The Asia-Pacific Magazine》、《金融時報》、《人民日報》、《文匯報》、《經濟學週報》、《南方週末》、《經濟觀察報》、《環球時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讀書》、《南方評論》等報刊發表。

丁學良所獲榮譽

丁學良獎項

  • 2009,2013:博源基金會專項研究基金兩屆
  • 2007:卡內基基金會個人研究基金
  • 2005:《中國學術年鑑》首卷“優秀著作”獎
  • 2004: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五十週年”講座獎
  • 2000 - 2003:香港“大學研究委員會”專項研究基金
  • 1999 - 2000: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者特邀項目獎
  • 1999 - 2000:王寬誠國際教育基金會學術交流獎
  • 1994 - 1995:香港“大學研究委員會”專項研究基金
  • 1989 - 1990:哈佛大學FAS傑出教學獎
  • 1985 - 1987:哈佛大學獎學金
  • 1985 - 1987:美國福特基金會個人研究獎金
  • 1984 - 1985:美國匹茲堡大學校長獎學金
  • 1983:中國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丁學良委員會及服務

  • 2004 - 2006: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學位和榮譽獎委員會”委員
  • 2003 – 2005:Great Mekong Subregion(GMS)環境保護項目顧問
  • 2002 - 2005: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學術資歷委員會委員
  • 2000 - 2002:香港科技大學大學評議委員會委員
  • 2000- 2005:雲南省“雲南省和泰國經濟走廊”政策研究重大項目顧問
  • 1998 - 2006: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學術資歷委員會委員/主任
  • 1997 - 1998:國立澳大利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顧問委員會委員
  • 1994 - 1995: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公正委員會主任
  • 1993 - 1994:香港科技大學旅行研究基金審核委員會委員

丁學良社會活動

  • 2013.11:荷蘭皇家學會歐亞轉型國際論壇報告人
  • 2012.11:韓國總統候選人、首都市長國際研討會主題發言人
  • 2011.02:全日本人文學科年會主題發言人
  • 2010.10: EU – China Conference on the Role of Law
  • 2008.10:世界工商聯合會第三次大會主題報告
  • 2007.10: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多國會議評論員
  • 2005.10:歐洲-中國論壇主題報告
  • 2005.05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所主題報告
  • 2004.11 GMS共同發展會議主題報告
  • 2003.09:APEC年會曼谷學術會議主題報告
  • 1998.04:美國《亞洲協會》及新西蘭外交部主辦21個亞太國家及地區會議《亞洲金融危機的後果和對策》中國學者代表
  • 1996.03:日本外務省及馬來西亞外交部主辦《亞洲經濟持續增長戰略》中國學者代表
  • 1994.09:《美亞協會·香港中心》報告會主題演講
  • 1991.04:德國柏林《中歐、東歐和中國的比較》主題演講
  • 1987.06: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中國經濟改革國際會議》
  • 1983: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撰寫《東西方文明》研究報告兩作者之一

丁學良個人生活

假扮夫妻去緬甸
丁學良與“汪老爺子”(汪華林)等人在東南亞的考察,每天要穿越好幾個國家的邊境。對於東南亞國家的國民來説,這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東盟之間有協議 ,只要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入境可以免簽證。但丁學良拿的是中國護照。有一次,他們想從泰國到緬甸一個非常重要的邊境城市去,“汪老爺子”説,你拿的是中國護照,要從泰國進入緬甸,最快也得一兩天才能辦下籤證。但我們只有半天時間。“汪老爺子”説,司機長得和丁學良差不多,讓丁學良拿着司機的泰國身份證,穿上泰國的民族服裝,和“汪老爺子”的女助手假扮夫妻 ,去緬甸那邊探親。“汪老爺子”叮囑我説,你不會泰國方言,千萬別説話,否則一露餡被扣,就是偷越國境罪。於是,丁學良拿着司機的身份證,去買了糕點、衣服、手電筒等,和那個女助手手挽手假扮夫妻去了緬甸。在那裏考察了當地的邊境貿易,下午兩點去,趕在晚上8點前回來。 [1] 
恭恭敬敬向于光遠磕頭
在《我讀天下無字書》中,作者在講述與世界頂尖級學者的交往時,通過一些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細節,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瞭解一些學者的為人處世之道。譬如將作者調入中國社科院的恩師于光遠先生,作者內心非常感激。2004年末,丁學良應邀到清華大學做講座,其間參加了一次聚會。一進門,就見坐在輪椅上的于光遠老先生,丁學良上前,恭恭敬敬磕了一個頭。在眾人驚訝的眼神中,丁學良理直氣壯:“於先生於我,不一般。”這不一般的,是知遇之恩。 [2]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在《我讀天下無字書》中,我們看到了丁學良筆下的一個可笑、可愛、可敬又可氣的人物——泰國學者汪華林。汪華林喜歡喝啤酒,幾乎將啤酒當成了生命之源。這些生活細節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丁學良在跟汪博士合作期間,學到了真正的田野調查方法。為了完成大湄公河流域自貿區的可行性報告,兩人組成的團隊把通常研究者想不到會去的地方,想去而不敢去的地方,想去而去不成的地方,差不多都給跑遍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種實事求是做學問的方式,足以讓那些閉門造車的偽學者汗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