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葉障目

(漢語成語)

鎖定
一葉障目(拼音:yī yè zhàng mù)是一則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鶡冠子·天則》。 [2] 
一葉障目指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1]  在句中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中文名
一葉障目
拼    音
yī yè zhàng mù
近義詞
以偏概全、只見樹木、掩耳盜鈴、不見森林、不見泰山
反義詞
洞若觀火,極目遠眺
注音字母
ㄧ ㄧㄝˋ ㄓㄤˋ ㄇㄨˋ
用    法
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出    處
先秦《鶡冠子·天則》

一葉障目成語出處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通“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6] 
原文:楚人貧居(2),讀《淮南子》(3),得“螳螂伺(4)蟬自障葉(5)可以(6)隱形”,遂⑦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8)。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9),問其妻曰:“汝見我不(10)?”妻始時恆(11)答言“見”,經日(12),乃厭倦不堪(13),紿(14)雲“不見”。嘿(15)然(16)大喜,齎(17)葉入市,對面取人物(18)。吏(19)遂(20)縛詣(21)縣。縣官受辭,自説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作品註釋
(1)選自《笑林》。邯鄲淳,姓邯鄲,名淳,三國時人。
(2)【貧居】生活貧困。居:處於。
(3)【《淮南子》】一種講醫學的書
(4)【伺】等待,偵候。
(5)【自鄣葉】遮蔽自己的樹葉。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來。
(7)【遂】於是,就。
(8)【分別】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恆】經常,常常。
(12)【經日】經過一整天(表示時間很長)。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紿(dài)】哄騙。
(15)【嘿】(同“默”字)
(16)【然】……的樣子。
(17)【齎(jī)】攜帶。
(18)【對面取人物】當面拿人家的東西。
(19)【吏】指縣裏的公差。
(20)【遂】立刻。
(21)【詣(yì)】到……去。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紿:讀dài,哄騙。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譯文:楚國有個過着貧窮生活的人,讀《淮南子》,看到書中寫有“ 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擋掩護,可以隱蔽自己。”於是,他便站在樹下仰面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着樹葉偵候知了的時候,他便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這枚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枚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説:“你看不看得見我?”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説:“看得見”,經過一整天,(妻子)煩得無法忍受,於是就順着他説:“看不見。”楚人暗自高興,(他)攜帶着樹葉進入集市,當着別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進了縣衙門。縣官知道後,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説給縣官聽,縣官大笑,放他走了。

一葉障目成語故事

從前楚國有一個家境十分貧寒的書生。一日,書生在屋子裏看書,偶然間他在《淮南子》上看到一則有關於螳螂捕蟬的記載,説螳螂捕蟬時常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這樣別的昆蟲就看不見它了,而若有人得此神葉,便可隱身。書生立馬來了精神,看看家裏窮酸的模樣,若得此神葉,豈不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到這裏,他急忙起身跑到村外的大樹下。在那裏,他看到了大樹高處一隻螳螂在捕蟬。書生踮着腳想要拿走遮擋着螳螂身體的葉子,不料一陣風吹過來,把那片“神葉”連同其它葉子一起吹到地上。沒辦法,他只好找來一個破筐,把所有樹葉裝進去。
書生揹着筐子回到家裏,他拿起一片樹葉遮到自己眼前,問妻子:“還能看到我嗎?”
“能。”妻子回答。
書生又拿起一片葉子,遮在眼前繼續問:“還能看見我嗎?”
“看得見。”妻子説。
書生一點也不氣餒,他拿起筐子裏的樹葉一一試驗,妻子被他問得實在煩了,懶得再搭理他就説:“我看不到你了。”
書生見妻子這樣回答以為自己得到了傳説中的神葉,於是拿着葉子遮在眼前,走到集市,當着別人的面就拿別人家的東西。明目張膽地偷盜讓集市上的許多人感到氣憤,他們找來了衙役,把書生綁到了縣衙。
縣官問他為什麼偷東西,書生把來龍去脈告訴了縣官,縣官笑得前仰後翻。一葉障目,便以為誰都看不見他?太可笑了,縣官只覺得他可笑,並沒責罰他便把他放了。 [3] 

一葉障目成語寓意

楚國的書生天真地認為只要一片葉子就可以隱身,但他不明白葉子只遮住了他自己的眼睛。盲目地相信他人,做事根本不經過頭腦的思考是愚蠢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一葉障目的事情比比皆是。許多人對待事情往往只注重表面和局部,他們自以為得到了正確的認識,卻不知自己看到的離真相還差很遠。為避免因沒能全面認識而產生的偏差或錯誤,應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去思考,去分析,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4] 

一葉障目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一葉障目”比喻被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質;在句中可充當賓語、分句;含貶義。也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葉蔽目”。 [2]  [5] 
  • 運用示例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1]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他正像一般讀書人一樣,看事半明半暗:有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