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歲之麥

鎖定
《一歲之麥》選自《新書·審微》,寓意是着眼於長遠和根本,為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有時犧牲些眼前利益是值得的。
作品名稱
《一歲之麥》
作    者
賈誼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新書·審微》
作品題材
文言文

目錄

一歲之麥作者介紹

賈誼(前200~前168年),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羣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少年有為破格提拔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羣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着荀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後來還作過《左傳》的註釋,但失傳了。他對道家的學説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漢高後五年(前183年),賈誼才18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於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後為漢朝廷尉),是原來秦朝名相李斯的同鄉,又是李斯的學生。吳公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很大的教益。這時,賈誼為了勉勵大家學習,傳授《春秋左氏傳》。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被評定為天下第一。
漢高後八年(前180年),高後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恆元年(前 179年),吳公被徵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説: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台。當時賈誼才二十一歲,在當時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諮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麼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識淵博,又敢想敢説,因此對文帝提出諮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説得有理有據。其他的博士們都認為賈誼説出了自己想説而説不出來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這使漢文帝非常高興,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這是比博士更為高級的議論政事的官員)。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議,是針對漢承秦制而發的。他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敗俗,廢棄禮義,應該移風易俗,使天下回而向道。他建議制訂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變秦以“水”為德,以十月為一年之始這樣的歷法;易服色,就是改變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張漢的服色應該尚黃。由於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但是對賈誼的其他建議,文帝是採納的。如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積貯疏》,指出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以及“淫侈之風,日日以長”的現象對統治者不利,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以達到安黎民治天下,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漢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這對恢復經濟、建立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起了積極作用,在當時符合社會的發展。但是重農抑商作為封建統治者長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越往後它的消極作用就越明顯。
在當時,賈誼還資助漢文帝修改和訂立了許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漢文帝都採納了。但這些法令和措施的實行,還是有阻力的。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實行起來就很困難,很多功臣不願離開京師。當時丞相陳平已死,功勞最大、權最重的是絳侯周勃,漢文帝讓周勃帶個頭,就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到自己的封地去。這樣一來,列侯們才陸續離開京師。由於這個建議是賈誼提出的,這就難免得罪了這些功臣元老。
權貴毀謗 被貶長沙
賈誼初到中央政權,短短的時間裏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謂是一帆風順,少年得志。漢文帝看到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對他十分賞識。於是,就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並把這個意思交給大臣們討論。哪曾想到,這樣一來;卻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來自功臣顯貴們,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周勃原是以織葦薄為生的小手工業者(還兼作吹鼓手),灌嬰原是販布的小商人,他們跟隨劉邦東征西討,戰功顯赫,是漢朝的開國功臣;後來又除諸呂立文帝安劉氏再立新功。他們封侯拜相,位高權重;但他們又是一些沒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鈍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們已經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舊,胸襟狹隘。當賈誼這樣學識淵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輕知識分子在漢王朝嶄露頭角時,這些老臣顯貴們一方面因他年紀輕資歷淺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華出眾而心懷妒忌。讓賈誼當個博士、太中大夫之類只議論而無實權的官職,他們還能容忍,而一旦要讓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這些顯貴們平起平坐,他們就難以忍受了。他們就眾口一詞地攻擊賈誼:“這個洛陽人,小小年紀,學識淺薄,一心想專擅權力,要把國家的許多大事搞亂了!”當時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嬰這些人是先帝的舊臣,權重勢大,文帝雖愛賈誼的才能,但也不能違背權貴的意願而進一步提拔他。
當時在賈誼面前還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這就是文帝的寵臣佞悻鄧通,鄧通本是一個沒有任何本領的人,完全是由於一個極荒唐的原因而得寵於文帝。原來文帝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夢要上天,上不去,有一個“黃頭郎”從後面推了他一把,就飄飄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覺醒來,非常高興,就到漸台這個地方,暗中尋找這個推他上天的“黃頭郎”。碰巧見到一個正在使船的頭戴黃帽的年輕人,穿着容貌很象夢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來,問他叫什麼名字,回答説叫鄧通。文帝很高興,就叫他隨侍左右,經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為上大夫,還賜給他鉅額的金錢。當時賈誼恰好和鄧通一起隨侍文帝,地位也相當。但賈誼討厭這個沒有才能而受文帝寵愛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譏諷他。鄧通也在文帝面前説賈誼的壞話,使得文帝逐漸疏遠賈誼。
就這樣,外有大臣攻擊,內有鄧通進讒,內外夾攻,使賈誼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理想,連在西漢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沒有了。其結果,是賈誼被貶出京師,到長沙國去當長沙王的太傅。長沙國地處南方,離京師長安有數千裏之遙。當時交通不發達,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自不必説。更使賈誼難受的,是心中的悲憤。他有滿肚子的學問,心中有遠大的理想,本想輔佐文帝幹一番大事業。如今受讒被貶,受到這樣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獨和失望。他想到,絳、灌這些大臣們攻擊他,還算不了什麼,因為他們究竟是功臣宿將,為漢王朝出過大力;最使他難以忍受的,是鄧通這樣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過是一個善於阿諛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為文帝聽信了這樣的佞悻的讒言而遭貶,賈誼無論如何也咽不下這口怨氣。他想到了愛國詩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權貴的讒毀而被貶出楚國都城,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與屈原相似,就更加懷念屈原。當他南行途經湘江時,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緒聯翩,就寫了一首《吊屈原賦》,以表達對屈原的崇敬之心,併發抒自己的怨憤之情。
他寫道:……多麼不幸啊,遭逢時世不祥。鸞鳥鳳凰躲藏奔竄啊,惡鳥高空飛翔。小人顯貴啊,讒諛之徒得志猖狂。賢良正直之士處逆境啊,是非顛倒反常。過去有人誣伯夷貪贓啊,反説盜蹠廉潔善良;還把利劍當作鈍劍啊,卻誇鉛刀有鋒芒!多麼不得意啊,先生無故受中傷。國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誰訴説衷腸?鳳凰飄然而飛去啊。遠離濁世而深藏。
長沙國是當時唯一的一個異姓(非劉氏)王國,從來是循分守法的王國。賈誼到長沙時,正是長沙靖王吳著(吳芮的後代)在位。賈誼當長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學問。長沙雖遠離長安,但賈誼以天下事為己任,對朝廷的政治和經濟大事,給了極大的關注,遇有機會,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就在賈誼被貶到長沙的同一年(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省絳縣)。絳縣地屬河東郡。絳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視到絳縣時,常常披甲帶着親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誣告周勃想謀反。文帝一時糊塗,就把這個案子批給廷尉來辦。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長安,關在監獄裏,受盡了獄吏的凌辱。後來,因為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為周勃辯護,才得到赦免。賈誼在長沙得知此事,為周勃憤憤不平,就給文帝上疏,説了一番君主應該以廉恥禮義對待大臣的道理,實際上是對文帝提出了批評。文帝也很後悔,感到賈誼説得對,就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以後,凡是大臣有罪,都讓他自殺,而不逮捕入獄受刑罰。
當時,文帝把蜀郡的嚴道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鑄錢,因此,“鄧氏錢”遍佈天下;又有吳王劉濞開豫章銅山鑄錢,吳錢也遍佈天下。這樣,幣制就混亂了。賈誼在長沙又向文帝上了《諫鑄錢疏》,尖鋭地指出,私人鑄錢遍佈天下,於國於民都很不利,建議文帝下令禁止。但鄧通是文帝的寵臣,銅山又是文帝賜給他並允許他鑄錢的,文帝怎會禁止呢?而吳王劉濞遠在東方,天高皇帝遠,又禁止不了。因此,賈誼的這個建議在當時是不可能被採納的,只不過增加了鄧通對他的忌恨而已。
賈誼在長沙第三年的一個黃昏,有一隻鵩鳥飛進了他的住房裏。鵩鳥就是貓頭鷹,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吉利的鳥。賈誼謫居長沙,原來心情就憂鬱,加上長沙卑隰,自以為壽命不長,如今貓頭鷹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於是就寫了一篇《鵩鳥賦》,對世界萬物的變革和人間世事的淪桑作了一番感嘆,同時也藉此來寬慰自己。此時此地,賈誼思想感情是十分複雜的。 [1] 

一歲之麥原文

宓子治單父。於是齊人攻魯,道單父。始,父老請曰:“麥已熟矣,今迫齊寇,邑人出自艾傅郭者歸,可以益食,且不資寇。”三請,宓子弗聽。俄而,麥畢資乎齊寇。
季孫聞之怒,使人讓宓子曰:“豈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熱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猶可,聞或以告,而夫子弗聽。”宓子蹴然曰:“今年無麥,明年可樹。令不耕者得獲,是樂有寇也。且一歲之麥,於魯不加強,喪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年不息。”季孫聞之,赧然而慚曰:“使穴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 [2] 

一歲之麥翻譯

宓子治理單父的時候,適逢齊國向魯國進攻,取道單父。當初,單父的父老向宓子請求説:“麥子已經成熟了,如今齊寇逼近,邑民出城自己把近郊的麥子收割回來,這樣做,不僅能夠增加城裏的貯備,而且不會讓麥子供給敵人。”父老再三請求,宓子都沒有答應。不久,這些麥子全部被齊寇搶走了。
季孫聽到這件事大發脾氣,派人責備宓子説:“怎麼不值得悲痛啊!百姓冒着嚴寒酷暑,在田間耕種除草,還沒有得到糧食呢。不知道這件事還可以原諒,你既然聽説了而且又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了你,然而你卻不採納。”宓子恭敬地説:“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可以再種植。讓不耕種的人得到收穫,這是樂於使百姓知道有敵人存在呢。況且一年所收割的麥子,對於魯國來説不會使它更加強大,喪失它也不會使魯國更加弱小。假使百姓有了自強的心理,那麼他們懲罰來犯之敵的願望必定會在很長時間裏都不會泯滅。”季孫聽到宓子的這番話,紅着臉慚愧地説:“如果有地洞可鑽,我哪能忍心會見宓子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