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國策·燕策二

鎖定
這是一篇受君王懷疑之後自我辯解的雄辯,雖然有些委婉,甚至飽含了委屈,但説理清澈、論辯有力,一片忠心和光明磊落充滿在言語之中。
作品名稱
戰國策·燕策二
作    者
劉向
創作年代
西漢成帝時
作品出處
戰國策
文學體裁
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燕策二史書原文

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於臣;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臣。臣之所重處卯也。’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纀纁者也。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女無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王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犬馬纃而不信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釋臣任所善,則臣請歸釋事。臣苟得見,則盈願。”

戰國策·燕策二史書譯文

蘇代齊國上書燕昭王説:“我這次來到齊國,本來就知道有人會在燕國進我的讒言,所以臨行之前給您呈上書信:‘如果將來我在齊國得到顯貴的地位,燕國士大夫就再也不會信任我;如果我的地位卑賤,他們就會看不起我;如果我受到重用,他們會怨恨我;齊國對燕有什麼不友好的地方,他們又會歸罪於我;若是天下諸侯不進攻齊國,他們又將説我蘇代一心為齊國打算;若是天下諸侯進攻齊國,他們將和齊國一起拋棄我。我的處境有累卵之危。’
大王對我説:‘我一定不會聽信那些閒言讒語,我將會斬釘截鐵、毫不動搖地信任你。請記住,最主要的是在齊國能夠得到重用,其次是在下邊的羣臣中獲得信任,即使最不理想,只要死不了,還能幹你想幹的事,聽憑你的自信力去辦吧。’大王又和我説:‘離開燕國到了齊國就好辦了,只期望事情能辦成功就行。’自從我受命出使齊國,至今已有五年了。其間,齊國多次發兵侵地,但都從未曾圖謀燕國。齊趙兩國的邦交,時好時壞,時分時合,燕國不是聯合齊國圖謀趙國,以離間齊趙的關係;就是我暗地裏使燕國幫助趙國圖謀齊國,以促成燕國的計謀。然而齊國依舊信任燕國,以致齊國北部邊境不設防線,用那裏的軍隊去攻打別的國家。近幾年以來大王聽信田伐、繰去疾的話,準備進攻齊國,而使齊國大為戒備而不信任燕國。如今,大王又派盛慶告訴我説:‘我要任用合我心意的人在齊國工作。’假使大王真想任用那樣的人,那麼請讓我為大王去輔助他。如果大王真要罷免我而專任所謂合意的人,那麼請讓我回國後解除職務。假如我能夠見到大王,也就心滿意足了。”

戰國策·燕策二史書評析

間諜是一般倫理道德所不齒的事情,但為了國家、團體利益,作間諜又是非常的必需。作為間諜自己,因為長期在外國,所以必然會引起已方的猜疑。
蘇代作為燕國的間諜長期任職在齊國,而且在齊國身居要職,他忠心的為燕國作事,但卻得不到燕國君臣的信任。
當嘲弄、陷害、仇視等不是發自敵人而是發自自己的陣營時,這確實是對一個政治家的嚴峻考驗,也是對政治家高尚心靈的傷害。
政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誤解、孤獨感,常使人難以接受而逃離政治鬥爭。政治家遇到的困難非一般人想象;政治是非道德的,對手是殘酷無情的。
毛澤東曾説“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這裏充滿了爾虞我詐、烽火與硝煙。政治事業的偉大就在於它充滿了挫折和困苦、政治家的偉大就在於他能承受荒原一般的孤獨、以及對手的折磨、同志的誤解。
如果沒有這此曲曲折折,則政治事業和政治家就會顯得平淡無奇,成功的景象和影響也不盡人意,猶如曇花一現。

戰國策·燕策二為燕説齊

戰國策·燕策二提要

蘇秦死後,蘇秦的弟弟蘇代繼承了蘇秦的事業,開始活躍在戰國後期的政治舞台上。由於他初出茅廬,所以急需當時的要人們的推薦、賞識。且看他絕妙的自薦方法。

戰國策·燕策二原文

蘇代為燕説齊,未見齊王,先説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於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為臣先後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為馬食。”淳于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説蘇子。

戰國策·燕策二譯文

蘇代為燕國去遊説齊國,沒有見齊威王之前,先對淳于髡説道:“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場裏,也無人知道他的馬是匹駿馬。賣馬人很着急,於是去見伯樂説:‘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早晨,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繞着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回頭再瞅一眼,這樣我願意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於是就照着賣馬人的話做了,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竟然漲了十倍。現在我想把‘駿馬’送給齊王看,可是沒有替我前後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送給您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此作為您的辛苦費吧。”淳于髡説:“願意聽從您的吩咐。”於是淳于髡進宮向齊王作了引薦,齊王接見了蘇代,而且很喜歡他。

戰國策·燕策二評析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樣的落後觀念不僅在現代社會,而且在古代有識之士眼中也是很迂拙的意識。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推銷自己,而且要善於推銷自己,要象賣馬人藉助伯樂提高馬的身價一樣,要藉助一些要人提高自己的身價。
那些不學無術的人尚且採用這樣的手段,作為有真才實學者,採用這樣的手段推銷自己是完全應該的。面對廣告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如果懷才不遇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人的本性如此,如果不採取一些策略引起他人和社會的重視,那隻能怪自己愚笨得出奇了。

戰國策·燕策二趙將伐之

戰國策·燕策二提要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不僅在道義上受譴責,實際上也得不到多少好處。且看趙恢是如何改變準備乘人之危的趙國的戰略的。

戰國策·燕策二原文

燕飢,趙將伐之。楚使將軍之燕,過魏,見趙恢。趙恢曰:“使除患無至,易於救患。伍子胥、宮之奇不用,燭之武張孟談受大賞。是故謀者皆從事於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無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聽吾言而説趙王曰:‘昔者吳伐齊,為其飢也,伐齊未必勝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為其飢也,伐之未必勝,而強秦將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趙居強吳之處,而使強秦處弱越之所以霸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使者乃以説趙王,趙王大悦,乃止。燕昭王聞之,乃封之以地。

戰國策·燕策二譯文

燕國發生饑荒,趙國準備乘機攻打它。楚國派一名將軍到燕國去,途經魏國時,見到了趙恢。趙恢對楚將説:“預防災禍不讓它發生,這比災禍發生後再去解救要容易得多。歷史上伍子胥宮之奇的勸諫都不被君王採用,而燭之武張孟談的謀略卻受到君王的賞識。所以謀臣們都想方設法防患於未然,消除災禍使它不會發生。現在我與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幾句話。
您如果能聽我的話,就去勸説趙王:‘過去吳國討伐齊國,是因為齊國鬧饑荒,可是沒有等到伐齊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國就趁吳國疲憊之機打敗了吳國而稱霸一方。現在大王要攻打燕國,也是因為他們鬧饑荒,我看討伐燕國未必能獲勝,而且強大的秦國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機進攻趙國。這是讓弱趙處在當年強吳的不利地位,而讓現在的強秦國處於當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認真思量。’”楚國的使者於是就用趙恢的這番話去規勸趙王,趙王聽後非常高興,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燕昭王聽説這件事後,就把土地封賞給這位楚國的使者。

戰國策·燕策二評析

趙恢在論辯中博古通今,把所論辯的問題放到已經過去的歷史座標系上,借古諷今,用歷史的經驗啓示今人,使今人牢記前車之鑑。
雖然借用的是歷史的陳跡,然而其話鋒直指當前、直指當事者的內心,具有了無可辯駁的雄辯力。我們在向上級、下屬闡述意見時要多列舉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讓已經發生的能證明自己論點的事例直接闡明觀點,如此肯定會增強言説的説服力。

戰國策·燕策二國君樂毅

戰國策·燕策二提要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儘管樂毅立下不世功業之後反遭新主的拋棄,但他對新主的怨言説得非常的委婉,對新主的愚蠢的責備也非常隱蔽,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涵養上。

戰國策·燕策二原文

昌國君樂毅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羣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説。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倖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閒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鋭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曆室,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畜積,及至棄羣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於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説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説,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戰國策·燕策二譯文

昌國君樂毅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只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齊人使用反間計,使樂毅受到懷疑,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將軍職務。於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後來,齊國大將田單設計騙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復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
惠王后來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於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並向樂毅表示歉意説:“先王把整個燕國託付給將軍,將軍不負重託,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現在,適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結果竟被左右侍臣矇蔽了。寡人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意思,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於是召請將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誤解了我,認為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如果將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於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説:“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殺身之禍,這樣既損傷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我才逃到趙國。我揹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為此辯解。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愛護我的理由,並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膽寫封信來回答您。我聽説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讓稱職的人幹。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建功立業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舉拔安置人才,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藉着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親自到燕國接受考察。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羣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不受處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説:‘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我回答説:‘齊國有先代稱霸的遺教,並且留下來幾次大勝的功業。精於用兵,熟習攻守。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的諸侯共同對付它。要聯合天下諸侯來對付齊國,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趙國結交。再説,齊國佔有的淮北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得到的。趙國如果答應,再聯合楚魏和被齊佔領的宋國共同出動兵力,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敗齊國。’先王説:‘好。’於是親口授命,準備好符節,讓我出使到南邊的趙國。待我回國覆命以後,各國隨即起兵攻齊。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數被先王所佔有。我們駐守在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獲得全勝。我們以輕便精鋭的部隊又長驅直人齊都,齊閔王愴惶逃到莒地,才得以免於一死。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齊國制定樂律的大鐘被陳放在元英殿,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曆室宮,齊國的各種寶器擺設在寧台裏,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汶水的竹田裏。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能趕得上先王。先王認為滿足了心願,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國的諸侯。我沒才能,但自認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萬幸無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毫不推辭。
“我聽説賢明的君王,功業建立後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後就不可譭棄,因而才能被後人所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車的強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等到離開人世,先王仍不忘發佈旨令,向後代宣示遺囑。執政管事的大臣,憑着先王的旨義並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於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我聽説,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採用,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踏楚國郢都。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裏,投入江中。可見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後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裏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譭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聽説,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説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只請大王您三思。”

戰國策·燕策二評析

歷史上的功臣,得其善終者並不多。“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謂名滿天下,謗也隨之。嫉妒者、仇恨者、不滿者遍佈朝野。尤其是新主登基,既不知昔日的艱難,又聽信讒言與誹謗,故而誅殺功臣的特別多。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清朝的鰲拜等老臣就被新主誅殺。曾國藩當年就吸取這種歷史教訓,在裁撤湘軍時暗存精鋭,作到了英雄不自剪羽翼,如此就使自己沒有隨帝王的更替而輕易削弱。
“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政者,正也。在任用賞罰時,一定要不徇私情、依照功過才具為標準進行。樂毅結合自己的經歷,闡明瞭這個千古適用的政界、商界公理,對新主燕惠王聽信讒言、用人不當提出了委婉的批評。無論是才幹還是忠心,樂毅都堪稱一代名將。

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

戰國策·燕策二提要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就出自這裏。蘇代只用這樣一個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國的一場兵禍。

戰國策·燕策二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燕策二譯文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説趙惠王説:“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裏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乾了。’河蚌對鷸説:‘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説:“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戰國策·燕策二評析

戰國説客們大量運用寓言故事來喻事明理,生動形象、直白明瞭。寓言不僅增強了辯詞的説服力,而且使行文別出心裁、獨具搖曳生姿意藴無窮的美感。
今天我們的話語相對於古人,顯得貧乏和蒼白,只有不斷地在語言的形象、生動、直白上多下點工夫,才能不愧為是他們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