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燭之武

鎖定
燭之武,春秋時期鄭國考城 [10]  。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圍鄭,燭之武隻身前往秦營之中,向秦穆公陳説利害,終於使得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的打算,並派兵保護鄭國,拯救鄭國於危難之中。燭之武在説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正(養馬官),有着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説服秦伯,足見其義、勇。
民間對他的評價是:“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鄭國考城
主要成就
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勸退秦軍
本    名
官    職
圉正

燭之武人物經歷

燭之武,春秋戰國時期鄭國考城人。 [11]  聞名於歷史是因為,公元前630年,秦晉攻鄭,燭之武智退秦師,保護了鄭國。(“之”為介於姓、名之間的語助詞。)
燭之武 燭之武
秦晉圍鄭發生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聯合秦國圍攻鄭國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1] 
佚之狐對鄭伯説:“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説服他們撤軍。”鄭伯聽取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説:“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沒有能力辦事情了。”鄭文公説:“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2]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麼敢用這件事勞煩您手下的人呢。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説,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既然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裏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國受損而使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慮‘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3]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逄孫、楊孫幫鄭國守衞,就率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軍容整齊的軍隊打軍型散亂的軍隊,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4] 

燭之武主要成就

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便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人物評價

燭之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他在説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正,小小的養馬官,有着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説服秦伯,足見其義、勇。説服秦伯時,他隻字不提鄭國利益,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亡鄭對晉有利,而存鄭對秦有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運用智慧最終化解了鄭國的危難,所以説他是一個有義有勇有智謀的愛國之士,具有維護國家安全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5] 
正所謂:
危難之時挺身行,
寶刀未老入敵營。
但憑三寸不爛舌,
説退秦師留美名。
燭之武不顧年邁,臨危受命,夜縋而出,不避險阻,隻身前往秦營之中,因勢利導,妙語退秦師。燭之武以個人之力,挽救了國家的危亡。 [6] 

燭之武軼事典故

燭之武之中,“燭”代表一個地名,“之”作為名字中的字在古現通譯中不必做翻譯,何況其本身也沒什麼意思。“武”為他的名字。如果翻譯的話,直接稱燭之武就可以。 [7]  例如北京的張三,按照這麼講就是‘京之三’,大概就是這樣。

燭之武藝術形象

馮夢龍的歷史小説《東周列國志》中,燭之武的名字被寫作燭武。小説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相當於《西遊記》裏所説的“弼馬温”。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鬚髮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原文記載,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考城人也,姓燭名武,年過七十,事鄭國為圉正,三世不遷官”。 [8-9] 

燭之武史書記載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 [5] 
參考資料
  • 1.    《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 2.    《燭之武退秦師》: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 3.    《燭之武退秦師》: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逄孫、楊孫戍之,乃還。
  • 4.    《燭之武退秦師》: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 5.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文言漢語網
  • 6.    品鑑經典之作,為思政課堂養“氣”  .西安交大新聞網.2019-10-14[引用日期2019-10-20]
  • 7.    之的使用方法  .文言漢語網
  • 8.    逸名網名人大全:燭之武簡介,燭之武的照片資料  .逸名網[引用日期2021-10-27]
  • 9.    燭之武退秦師 後人對燭之武的評價是怎樣的-趣歷史網  .趣歷史[引用日期2021-10-27]
  • 10.    關於著名人物燭之武的介紹  .百文網[引用日期2022-07-19]
  • 11.    燭之武課文  .百度教育[引用日期2022-07-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