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折(拼音:zhé,shé,zhē)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斧斤砍斷樹木,本義為折斷。 [2]  由折斷分開用於抽象的意義,引申指判決案件,又引申為挫敗。折斷意味着毀壞,故引申指損失,進一步引申為死亡,特指夭折。折又引申為彎曲,由彎曲引申為折服。也引申為轉向。物折成段,由此引申為雜劇劇本結構中的一個段落。
摺疊、摺子的“折”繁體作“”,“折”與“摺”本無聯繫,中古也不同音,只是現代同音。《簡化字總表》規定“摺”簡化為“折”,但在二者意義可能混淆的情況下,仍可用“摺”。 [3]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zhé,zhē,shé,tí
繁    體
摺(限部分義項)
部    首
五    筆
RRH
倉    頡
QHML
鄭    碼
DPD
筆    順
橫、豎鈎、提、撇、撇、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632) [1] 
平水韻
折-入聲九屑,上平八齊;摺-入聲十六葉 [6] 
注音字母
ㄓㄜˊ,ㄓㄜ,ㄕㄜˊ,ㄊ〡ˊ
總筆畫
3+4
異體字
㪿、扸、𣂚、𣂟、𣂫、𣂲、𣂹
造字法
折-會意字;摺-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四角號碼
5202₁
統一碼
U+6298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圖1為甲骨文,右部像斧(“”),左部是一個斷開的“”字(圖A),兩相會意表示樹木被斧子砍斷。大概是“木”分離為二後容易與“”(圖B,同“草”)相混的緣故,個別折字不從木而從“艸”(圖2)。甲骨文從草與從木往往相通,這也是一例。金文折字則都從草,春秋金文又在斷草中間加圖C形飾筆(或説表示折斷)。戰國文字承襲商周文字,或將斷草寫作“木”,圖C形飾筆移至“木”之上方。小篆作圖6,與金文同。
大抵西周以後,由於折字改從斷草,人們對它的來歷就己不大明白,所以許慎採取譚長的説法,把它解為“從斤斷草”了。其實除草不需“斫木斧”,只有折樹斷木才非用斧斤不可,譚長説的錯誤是很明顯的。而且,這樣一來,和真正“從艸,斤聲”的芹字就混淆起來了。後來又將圖B誤連為圖D,與“手”形相同,於是便成了隸書以來提手旁的“折"了。儘管砍斷的木頭變成了挑手旁,但鋒利的斤卻始終存在,沒有什麼大變化。折的本義現代仍在使用。 [7] 
“折”,本義為折斷。“折”字衍生的多數意義都是以此為基礎引申出的,都讀“zhé”這個音。如“彎曲”義,《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折斷意味着損壞,因此引申出“減少”“損壞”義,如“打折”“折扣”是指從原有的整體中減去一部分;“折福”“折壽”是説於福氣、壽命有損。另有“打擊”“阻礙”義,如“挫折”“百折不撓”等。 [8]  [20] 
另外,北方話裏“折”有時也讀“zhē”,如“折跟斗”“折烙餅”,可以理解為“翻”,在“翻”的過程中需要“彎折”。這也是從“折(zhé)”引申來的。 [8] 
“奏摺、存摺”這兩個詞中用的“折”字本是“摺”字。在“摺疊”“用紙折成的冊子等”這些意義上,“折”是“摺”的簡化字。
“摺”字是形聲字,“手”為形旁,表示與手有關,“習”作聲旁,表示音讀。許慎《説文解字》訓此字為“敗也”,清代學者段玉裁説:“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簡化字總表》規定以“折”代“摺”,根據的就是長期以來的習慣用法。
《説文》説“摺”字的本義是“敗也”,就是“毀壞”的意思。《史記·魯周公世家》:“(齊襄公)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公死於車。”大意是齊襄公與魯桓公的妻子文姜有私情,派大力士公子彭生暗害桓公,彭生抱桓公時用力,將肋骨勒壞,造成桓公內傷死亡。“折”是“折斷”,“摺”是“毀壞”,二字本義有相通之處。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魏齊大怒,使舍人擊雎,折脅摺齒。”范雎肋骨斷了,牙齒也掉了,受傷很重。“摺”字用作其本義時讀lā,《廣韻》盧合切,來母合韻,上古音來母緝韻。在這個意義上,“折”不是“摺”的簡化字,仍要用“摺”字。 [8]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é
動詞
斷,弄斷。
break;snap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七章:“他現在從一卜樹上折了根柳枝,拄起來走。”
折斷;骨折
彎曲;使彎曲。
bend
《淮南子·覽冥訓》:“河九折注於海,而流不絕者,崑崙之輸也。”
郭小川《崑崙行》詩之三:“走百曲呀,繞千折。”
折腰;曲折;周折;一波三折
反轉;改變方向。
turn back
巴金《春》一:“她迎上前去招呼了琴……同她們一道折回來。”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老九快步走着,穿過桑園,折向南邊的河沿。”
轉折
信服;使信服。
submit
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威折萬里,德致八極。”
葉聖陶《隔膜·一個朋友》:“伊和女伴商量裝飾,議論風生,足以使大家心折。”
折服;心折
責難,指出別人的錯誤或缺點。

《史記·呂太后本紀》:“陳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劉禹錫《天論》:“柳子厚作《天説》以折韓退之之言。”

屈服;屈尊。

《戰國策·齊策一》:“晚救之,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

損失;挫敗。
lose; loss
《左傳·襄公七年》:“衡而委蛇,必折。”
文天祥《紀事》詩之一:“若是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百折不撓
折磨。
torment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摺:“如今折得這般,兀的不愁殺人也。”

毀掉;減損。
destroy;ruin
《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你二位老人家快快請起,不可折了我的壽數!”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一:“退財折星數,搭幫菩薩,人倒是好了。”
折壽;損兵折將
〈文言〉夭折;死亡。
die
《尚書·洪範》:“六極。一曰兇短折。”
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文言〉判斷;裁決。
judge
揚雄《法言·吾子》:“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聖。”
梁啓超《歐戰之動因》:“以刑律上正當防衞之義折此獄,無論何國,皆不能科罪。”

摺合;抵換。
convert into
《戰國策·西周策》:“越人御買之千金,折而不賣。”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其地東西夾,南北長,可折方千里。”
折算;折價;將功折罪
疊。
fold
《後漢書·郭太傳》:“嘗於陳梁閒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摺尺;摺扇
〈文言〉指起皺紋。

韋莊《秦婦吟》:“鳳側鸞欹鬢腳斜,紅攢翠斂眉心折。”

〈文言〉開採。

《墨子·耕柱》:“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

〈文言〉握持。

張矩《應天長·南屏晚鐘》詞:“花間恨,猶記憶,正素手暗攜輕折。”

〈文言〉傾斜容器,使裏面的東西出來。

《紅樓夢》第六三回:“黛玉只管説話,將酒全折在漱盂內了。”

名詞
折扣,按原價減到十分之幾叫幾折。
discount
張敬修等《太師張文忠公行實》:“請令今歲賜民改折十分之三,上以實帑藏,下以寬恤民力。”
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過道台道:‘二十萬?’拉達把頭一搖道:‘止有一折。’”
漢字中有曲折的筆畫,形狀有“㇖、乙、乚、㇙”等



用紙摺疊而成的冊子。
folder;book
王溥《唐會要·氏族》“幹元元年,著作郎賈至撰《百家類例》十卷”
摺子;奏摺存摺
〈文言〉縐紋;縐折。

陸時雍《詩鏡總論》:“石之有稜,水之有折,此處最為可觀。”

〈文言〉表示手握的大小。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摺:“繡鞋兒剛半折,柳腰兒恰一搦。”

元明雜劇結構的一個段落。每劇分為四折,一折相當於現代戲曲的一場。

《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將廷秀推入戲房中,把紗帽圓領穿起,就頂王十朋《祭江》這一折。”

古代封土為壇進行祭地的處所。

《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古代葬具。似牀無腳。

《禮記·雜記上》:“醴者稻醴也,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後折入。”

zhē
動詞
倒轉;翻轉。
turn over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第二章:“躺在被窩裏,像折烙餅似的,翻過來倒過去,睡不着。”
折騰
倒過來倒過去。



shé
動詞
〈口語〉斷(多用於長條形的東西)。
break
魯迅《孔乙己》:“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受挫,失敗。



虧損。
loss;deficit
魯迅《算賬》:“這買賣,究竟是賺了利,還是折了本呢?”
折本;折稱;折耗
非語素字
折折】(títí)〈文言〉安逸舒適的樣子。

《禮記·檀弓上》:“喪事欲其縱縱爾,吉事欲其折折爾。”


參考資料: [3]  [9-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 【卷一】【艸部】㪿 食列切(shé)
㪿,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説。
𣂹,籀文折從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折,篆文㪿,從手。 [11] 
  • 【卷十二】【手部】摺 之涉切(zhé)
敗也。從手習聲。 [12] 

説文解字注

  • 【卷一】【艸部】㪿
㪿,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説。
段注:會意也。食列切,十五部。《周禮》:折瘍。劉昌宗本作㪿,此漢人之舊也。
𣂹,籀文㪿,從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段注:《廣雅·釋器》𦠔(䏳)字從此。
折,篆文㪿,從手。
段注:按此唐後人所妄增。斤斷艸,小篆文也。艸在仌中,籀文也。從手從斤,隸字也。《九經字㨾》雲:説文作㪿,隸省作折。《類篇》《集韻》皆雲隸從手,則折非篆文明矣。 [13] 
  • 【卷十二】【手部】摺
敗也。
段注: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
從手,習聲。
段注:之涉切,八部。 [14] 

廣韻

杜奚切,平齊定 ‖折聲歌2部(tí)
折,《禮記》雲:“吉事欲其折折爾。”謂安舒貌。
旨熱切,入薛章 ‖折聲月2部(zhé)
折,拗折。又虜複姓。南涼禿髮傉檀立其妻折屈氏為皇后。又常列切。
【校釋】禿髮傉檀,原作“禿髮傉擅”,據鉅宋本改。禿髮傉檀見《晉書·載記》及《魏書》卷九十九。
常列切,入薛常 ‖折聲月2部(shé)
折,斷而猶連也。《説文》:“斷也。”又作𣂟。常列切。一。 [15]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折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並音浙。拗折也。《詩·鄭風》:無折我樹𣏌。《周語》: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於是乎有折俎。
又斷之也。《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
又折中也。《前漢·貢禹傳》: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
又曲也。《禮·玉藻》:折還中矩。注:曲行宜方。還亦作旋。《史記·灌夫傳》: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往。
又屈也。《前漢·伍被傳》:折節下士。
又挫也。《史記·項羽紀》:諸侯吏卒剩勝輕折辱秦吏卒。《前漢·蒯通傳》:漢王一日數戰,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又止也。《詩·大雅》:予曰有禦侮。傳:武臣折衝曰禦侮。疏:能折止敵人之衝突者。
又直指人過失也。《史記·呂后紀》:面折廷諍。
又毀也。《易·説卦》:兑為毀折。《前漢·高帝紀》:常從王媪武負貰酒,兩家常折券棄責。注:折毀之,棄其所負。
又封土為祭處曰折。《禮·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注:折,昭晢也,必為昭明之名,尊神也。
又《前漢·郊祀志注》:言方澤之形四曲折也。
又短折,不祿也。《書·洪範》:六極。一曰兇短折。疏:未齓曰兇,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漢·五行志》:傷人曰兇,禽獸曰短,草木曰折。又: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
又葬具也。《儀禮·即夕》:折橫覆之。注:折猶庪也。方鑿連木為之,如牀而無簀,加之壙上,以承抗席。
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
又姓。《後漢·方術傳》:折象,其先封折侯,因氏焉。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食列切,音舌。《説文》:斷也。《廣韻》:斷而猶連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禮·月令》:孟秋命理,瞻傷察創視折。注:折損筋骨也。《前漢·賈誼傳》: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不缺則折。
又《唐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並音題。《禮·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注:安舒貌。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徵例切,音制。亦斷之也。班固《西都賦》: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椅僄佼,㧖猛噬。注:許少,古捷人。秦成,壯士也。
又《集韻》時制切,音逝。亦曲也。《禮·曲禮》:立則磬折垂佩。疏:身宜僂折如磬之背也。陸德明音義:折,之列反,一音逝。屈原《離騷》: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注:沉重曰折。
《説文》作𣂚,從斤斷竹。籀文作𣂹,從竹在仌中,冰寒故折。隸從手從斤。 [16] 
【卯集中】【手部】 摺
《唐韻》之涉切。《集韻》《韻會》《正韻》質涉切,音讋。《説文》:敗也。從手習聲。
又《廣韻》:摺疊也。
又《唐韻》盧合切。《集韻》《韻會》《正韻》落合切,與拉同。《史記·範睢傳》:魏齊使舍人笞擊睢,折脇摺齒。注:摺,力荅反。謂打折其脇,而又拉折其齒也。又《春申君傳》:折頸摺頤。
又《字彙補》:悉協切,音燮。《前漢·古今人表》:夷王摺懿王子。注:師古讀。 [17] 

近義辨析

折(zhé)、折(shé)
折(zhé)指弄斷、使折斷,要有被弄斷的對象。“骨折”指骨頭被弄斷,“攀折花木”指抓住花木並且把它弄斷。折(shé)指斷,不指明怎麼斷的。“棍子折了”指明棍子處於折斷的狀態。 [1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扌”窄“斤”寬,頂部“扌”高,底部“斤”低。“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斤”,第一筆平撇與第二筆長撇相接於豎中線,長撇撇尖伸向“扌”下側;橫筆寫在橫中線。 [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at
王力系統
ȶ
ǐat
董同龢系統
ȶ
jæt
周法高系統
t
jiat
李方桂系統
t
jat
西漢



東漢





jiat


jia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黠屑薛

jiɑt
北魏後期北齊
黠屑薛

jiɑt
齊梁陳北周隋
黠屑薛

jiɑ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ɛt
擬音/王力系統

ǐɛt
擬音/董同龢系統

jæt
擬音/周法高系統

iæt
擬音/李方桂系統

jät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ɛt
[19]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二齊

開口呼
全濁
杜奚切
dʰiɛi
入聲
十七薛
仙A

開口呼
全清
旨熱切
tɕjæt
入聲
十七薛
仙A

開口呼
全濁
常列切
ʑjæt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二齊

開口呼
全濁
田黎切
dɛi

去聲
十三祭

開口呼
全清
徵例切
ʨiæi

去聲
十三祭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時制切
ʥiæi

入聲
十七薛

開口呼
全清
之列切
ʨiæt

入聲
十七薛

開口呼
全濁
食列切
ʑiæt
韻略


平聲






徒兮切



入聲






之列切



入聲






食列切

增韻


平聲






杜兮切



去聲






徵例切



入聲






之列切



入聲






食列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車遮


齊齒呼

全清

ʂiɛ

入聲作上聲
車遮


齊齒呼

全清

tʂiɛ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葉釵上聲



入聲作平聲
車遮






繩遮切



入聲作上聲
車遮






葉者

洪武正韻

平聲
三齊


全濁
杜兮切
d‘i

去聲
二寘


全清
徵例切
tʃie

入聲
五屑


全清
之列切
tʃiet

入聲
五屑


全濁
食列切
dʒ‘iet
[19]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ɤ
35
陽平
摺疊,折斷;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ɤ
214
上聲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ɤ
55
陰平
折斷,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ɤ
35
陽平
折本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ɤ
213
陰平
摺疊,折斷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ɤ
42
陽平
折本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ɤ
21
陰平
摺疊,折斷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ɤ
53
上聲
折斷,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ɤ
24
陽平
折本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ɤ
213
陽平
摺疊,折斷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213
陽平
折本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e
21
陽平
摺疊,折斷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e
21
陽平
折本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ɐʔ
4
入聲
摺疊,折斷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ɐʔ
4
入聲
折本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摺疊,折斷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eʔ
4
入聲
折本
晉語
太原
tsəʔ
2
陰入
摺疊,折斷;文讀
晉語
太原
tsaʔ
2
陰入
摺疊,折斷;白讀
晉語
太原
səʔ
2
陰入
折本;文讀
晉語
太原
saʔ
2
陰入
折本;白讀
吳語
蘇州
tsɤʔ
4
陰入
摺疊,折斷
吳語
蘇州
zɤʔ
23
陽入
折本
吳語
温州
tɕi
323
陰入
摺疊,折斷
吳語
温州
ji
212
陽入
折本
湘語
長沙
tsɤ
24
入聲
摺疊,折斷
湘語
長沙
24
入聲
折本
湘語
雙峯
te
13
陽平
摺疊,折斷;文讀
湘語
雙峯
tia
13
陽平
摺疊,折斷;白讀
湘語
雙峯
ɕia
35
陰去
折本
贛語
南昌
tsɛt
5
陰入
摺疊,折斷
贛語
南昌
sɛt
21
陽入
折本
客家話
梅縣
tsap
1
陰入
摺疊
客家話
梅縣
tsat
1
陰入
折斷
客家話
梅縣
sat
21
陽入
折本
粵語
廣州
tʃip
33
下陰入
摺疊
粵語
廣州
tʃit
33
下陰入
折斷
粵語
廣州
ʃit
2/22
陽入
折本
粵語
陽江
tʃip
21
下陰入
摺疊
粵語
陽江
tʃit
54
下陰入
折斷
粵語
陽江
ʃit
54
上陽入
折本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ɛp
32
陰入
“摺疊”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ɛt
32
陰入
“折斷”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ʔ
32
陰入
摺疊,折斷;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ɛt
5
陽入
折本;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ʔ
5
陽入
折本;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ʔ
21
陰入
摺疊,折斷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ʔ
4
陽入
折本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ieʔ
23
陰入
摺疊,折斷,“折本”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eʔ
4
陽入
“折本”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ɛ
24
陰入
摺疊,折斷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ɛ
44
陽去
“折本”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ɛ
42
陽入
“折本”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9]  、《漢語方音字彙》 [2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5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46;1647-1648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48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6.    平水韻 九屑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0]
  • 7.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200
  • 8.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20-421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74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4[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943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3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11
  • 13.    辭書查詢-折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0]
  • 14.    辭書查詢-摺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0]
  • 15.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88;497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69
  • 1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99
  • 18.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10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3]
  • 20.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367-368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0-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