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MSI

(微衞星不穩定性)

鎖定
微衞星(Microsatellite),基因組中的一類短串聯重複DNA序列,一般由1-6個核苷酸組成,呈串聯重複排列。由於其核心重複單元重複次數差異,微衞星具有羣體多態性。微衞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中某個微衞星位點由於重複單元的插入或缺失而出現新的微衞星等位基因的現象。MSI的發生是由於腫瘤組織的DNA錯配修復出現功能性缺陷導致。伴隨着DNA錯配修復缺陷的MSI現象是臨牀上的一項重要的腫瘤標誌物 [1] 
中文名
微衞星不穩定性
外文名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適用行業
生物
運用技術
PCR技術

MSI基本理念

DNA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 MMR),重要的DNA錯配修復機制,能識別及修復在DNA複製重組過程中產生的DNA錯配,小範圍的鹼基缺失或插入,對維持基因組穩定性、遺傳後代的精確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臨牀上常見MLH1、MSH2、MSH6、PMS2發生基因突變導致dMMR,腫瘤組織出現MSI現象是DNA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重要標誌。 [1] 

MSIMSI的發展史

1. 發現:1993年,三個實驗室同時發現了一種獨特的腫瘤發生機制:研究人員在結直腸癌中尋找雜合性丟失(LOH)時,發現腫瘤組織中的某些非編碼區PCR條帶的片段大小相比相鄰的正常組織發生了變化。在進一步的調查中,他們發現這是因為被觀測到變化的DNA序列中含有微衞星位點[1-3]。這種微衞星位點的片段大小改變被證實是由於DNA錯配修復缺陷(dMMR)所引起的,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微衞星不穩定性”。很快,其他實驗室也陸續在其他癌種中發現並研究MSI現象。 [1] 
2.當時學術界對MSI並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人們會用任何他們感興趣的位點對腫瘤樣本進行MSI檢測,因此結果也比較混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第一次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主辦的關於MSI的會議於1997年在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舉行。基於本次會議的專家共識,NCI發表了第一篇奠基性的有關MSI檢測標準的論文,首次給出了MSI的標準化定義:“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組織微衞星位點中重複單元的插入或刪除導致的長度變化”。論文還推薦了一組微衞星檢測Panel,包含兩個單核苷酸重複位點BAT-25和BAT-26以及三個雙鹼基重複位點D2S123,D17S250,D5S345,共同組成5個位點的MSI檢測Panel,這也就是後來為大家所熟知的Bethesda Panel(或稱NCI Panel)[4]。
3. NCI專家共識更新:隨着科學家對MSI認識的深入,逐漸發現1997推薦的Bethesda Panel並非檢測MSI的最優Panel。其主要原因是Bethesda Panel中的三個雙鹼基重複位點D2S123,D17S250,D5S345對dMMR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非最優。研究結果表明,單鹼基重複位點是MSI檢測的更優位點選擇。 [1] 
2004年,NCI專家小組更新了MSI檢測專家共識,推薦使用單核苷酸重複位點替代Bethesda panel中的雙鹼基重複位點D2S123,D17S250,D5S345[5]。 [1] 
4.全球首個商品化MSI檢測試劑盒發佈:2004年美國Promega公司發佈了全球首個商品化MSI檢測試劑盒。基於NCI專家共識,Promega公司使用了5個單核苷酸重複位點BAT-25,BAT-26,NR-21,NR-24和MONO-27檢測MSI,除此之外,該試劑盒還包含兩個5核苷酸重複位點(Penta C,Penta D),用於樣本內質控。Promega公司發表的文獻表明,Promega Panel的性能要優於1997版的Bethesda panel。 [1] 
Promega Panel 和 Bethesda panel所選用位點性能對比 [1] 
性能對比圖 性能對比圖

MSI臨牀應用

林奇綜合徵篩查
林奇綜合徵(Lynch Syndrome)是一種因胚系突變導致至少一個DNA錯配修復基因(DNA mismatch repair, MMR)失活,從而引發的家族性遺傳病,是一種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攜帶有林奇綜合徵缺陷的人有罹患多種癌症的高發風險,尤其是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據推算,約每300人中就有就有一個林奇綜合徵缺陷攜帶者,然而遺憾的是公眾對此家族性遺傳缺陷瞭解並不多。 [1] 
對確診癌症的患者進行MSI分析可以高效的篩選出疑似林奇綜合徵患者,是被廣泛推薦的林奇綜合徵篩查方法之一。患者的腫瘤樣本呈MSI-H表明腫瘤微衞星DNA處於不穩定狀態,意味着患者腫瘤組織的DNA錯配修復功能失活(dMMR),而dMMR正是林奇綜合徵患者的關鍵特徵。 [1] 
MSI檢測用於II期結直腸癌患者預後及治療指導
Popat S et al.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納入了32項研究共7642例II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與MSS患者相比,MSI-H患者死亡風險為0.65(95%CI, 0.59-0.71),降低高達35%[8]。已有大量證據表明,MSI-H是II期結直腸癌患者預後良好的一個標誌物 [1] 
大量證據表明,MSI-H患者並不能從5-FU輔助化療中獲益,MSI-H可作為5-FU輔助治療CRC無效的預測標誌物。Ribic CM et al.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雜誌上的文獻數據顯示:在II期結直腸癌患者中,MSI-H患者接受輔助化療較未經治療者並無生存優勢,5年生存率反而顯著縮短(71% vs. 88%)[9]。這表明:對於MSI-H的II期患者,給予5-FU輔助化療非但不能帶來生存獲益,反而對患者不利。因此,II期CRC患者是否需要輔助化療,需要綜合考慮臨牀高危因素和MSI狀態。 [1]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5》建議有條件者檢測組織標本MMR或MSI(微衞星不穩定性),如為dMMR(錯配修復缺陷)或MSI-H(微衞星不穩定),不推薦氟尿嘧啶類藥物的單獨輔助化療。 [1] 
2015年,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標題為《PD-1 Blockade in Tumors with Mismatch-Repair Deficiency》[11]的文章重新引爆了公眾對MSI的興趣。Dr. Le和他的同事們拓展了MSI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證實了MSI狀態與免疫治療異常烈的反應相關。 [1] 
在Dr. Le和他的同事們主持的一項關於PD-1免疫檢查點阻斷劑在結直腸癌中的作用研究中,33個樣本只有1個有應答。經調查,作者發現這位患者的腫瘤是MSI-H分型。他們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具有MSI-H分型的腫瘤具有針對新抗原的高免疫細胞浸潤,但被免疫檢查點抑制配體(如PD-L1)所抵消,PD-L1結合PD-1阻止了T細胞活化。當使用PD-1免疫檢查點阻斷劑時,免疫細胞可以激活並攻擊腫瘤細胞。基於此,即便是單劑量的治療,患者的血清也能馬上反映出臨牀受益。在Dr. Le所發表的論文中,其MSI檢測使用了Promega公司提供的MSI檢測試劑盒“MSI Analysis System”。 [1] 
MSI檢測Panel選擇
由於微衞星位點的不穩定陽性率各不相同,比如BAT-25和 BAT-26這兩個位點的陽性率比較高,NR-24的陽性率則稍低於前兩者,而D2S123這類雙核苷酸重複位點則明顯低於BAT-25這類單核苷酸重複位點。因此不同MSI分析Panel選取的不同微衞星位點,將直接影響到MSI的診斷結果。 [1] 
另外,選取的微衞星數量也是一個影響因素,若納入了一些陽性率較低的微衞星位點,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MSI檢測的靈敏度,因此並不是位點越多越好。Bethesda Panel和Promega的位點選擇已有較多研究數據支持,且得到了NCCN指南的推薦。如果檢測位點未經過大規模研究數據驗證,則可能會造成假陰性假陽性的結果。 [1] 
2020年NCCN發佈了《Genetic/Familial High-Risk Assessment: Colorectal,Version1 .2020-July 21, 2020》(《結直腸癌家族性遺傳高危評估指南,2020年第1版》),關於MSI檢測,NCCN推薦了兩種MSI分析Panel:
Promega Panel:
包含5個單核苷酸位點(BAT-25, BAT-26, NR-21, NR-24, MONO-27)以及2個用於樣本匹配鑑定的五核苷酸位點。由美國Promega公司於2004年發佈,並基於此推出MSI Analysis System商品化試劑盒。 [1] 
Bethesda Panel:
包含2個單核苷酸位點(BAT-25, BAT-26)和3個雙核苷酸位點(D2S123, D5S346, D17S250)。Bethesda/NCI Panel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於1997所推薦的標準,並以此命名。2004年,NCI專家小組更新了MSI檢測專家共識,推薦使用單核苷酸重複位點替代Bethesda panel中的雙鹼基重複位點D2S123,D17S250,D5S345。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