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ASPT來源期刊

鎖定
ASPT來源期刊是指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A)、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S)、北京大學圖書館(P),中國學術(光盤版)電子雜誌社(T)共同建設的《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數據庫》。
一百多年來,經過幾代北大圖書館人的辛勤努力,北京大學圖書館形成了宏大豐富、學科齊全、珍品薈萃的館藏體系。到2005年為止,擁有藏書600餘萬冊。館藏中以150萬冊中文古籍為世界矚目,其中20萬冊5至18世紀的珍貴書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此外,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國內圖書館前茅,為研究家所珍視。近年來大量引進的國內外數字資源,包括各類數據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學位論文在內已達到數十萬種,深受讀者歡迎。
中文名
ASPT來源期刊
建設文獻
《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數據庫》
館藏總量
520萬件
服務模式
印本資源為主

ASPT來源期刊中國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又名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經過50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圖書館,科學院和國家知識創新工程重要的基礎設施,科學研究工作者嚮往的智慧驛站、科學殿堂。
館藏總量達520萬件。是集文獻信息服務、情報研究服務、科學文化傳播服務和圖書館學情報學高級人才培養功能於一身的研究型國家科學圖書館。擁有一支在學科背景、專業素質、學歷層次等方面均為一流的人才隊伍。中心現有在崗職工210餘名,引進“百人計劃”、“文獻情報系統優秀人才”各1名;有博士10名,碩士27名。
近年來,中心已經逐步實現了從以單館、印本資源為主的到館保障服務模式,逐步轉移到以共建共享和聯合服務為主、印本資源與數字化資源相結合的“資源到所、服務到人” 學科化信息、個性化的服務模式,並不斷融合了科學傳播、文化交流的內涵,有力推動了全院文獻情報工作的戰略性調整。

ASPT來源期刊信息中心

ASPT來源期刊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又稱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情報機構,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情報研究室,成立於1957年,1961年更名為學術資料研究室。1975年以學術資料研究室為基礎組建了情報研究所。1985年10月4日,由院情報研究所與文獻資料中心籌備組合並組成院文獻情報中心,1992年10月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會議做出改革院圖書館管理體制的決定,以院部大樓16個單位的圖書館為基礎,籌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文獻信息中心作為院圖書館的主體,實行一個實體,兩塊牌子,即院文獻信息中心和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文獻信息中心),現有專業人員130名,其中高級專業人員54名(含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中級專業人員51名,初級專業人員25名。

ASPT來源期刊館藏圖書

館藏圖書180萬冊,中文期刊2218餘種(含港台期刊89種),外文期刊953種,電子出版物600多種。它是我國目前館藏最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圖書館,並且是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指定的國家社會科學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收藏點之一。
其主要任務是將文獻服務與文獻信息研究開發職能融為一體,負責規劃、協調院內各研究所圖書館工作;採集我院科研所需的國內外各類出版物,蒐集、加工、研究和報道國內外社科信息;建立有特色的社會科學書目數據庫和研究數據庫及社會科學信息網絡;向全院、社會乃至高層領導提供較系統、全面的文獻信息服務或定題服務。

ASPT來源期刊圖書館

1902年,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建立,是我國最早的現代新型圖書館之一。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改名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百餘年來,北京大學圖書館經歷了篳路藍縷的初創時期、傳播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建成獨立現代館舍的發展時期、艱苦卓絕的西南聯大時期、面向現代化的開放時期。如今,她已發展成為資源豐富、現代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研究型圖書館。

ASPT來源期刊羣星璀璨

北京大學圖書館不僅館藏豐富,而且羣星璀璨。毛澤東李大釗章士釗顧頡剛袁同禮、 向達等名人學者曾在圖書館
工作,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等校長留下了關心圖書館發展的佳話。他們都為圖書館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ASPT來源期刊題名

多年來,北京大學圖書館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圖書館題寫館名“北京大學圖書館”,江澤民同志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題詞“百年書城”。
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原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改稱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擁有館舍面積10200平方米,閲覽座位1000餘個;現有藏書34萬餘冊,以生物學、醫學、衞生學和醫藥類為主;中外文期刊4000種。

ASPT來源期刊館舍變遷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舍歷經變遷,目前的館舍由1975年建成的西樓和1998年李嘉誠先生捐資興建的東樓組成。2005年西樓改造工程完成,館舍面貌煥然一新,至此總面積已近53000平米,閲覽座位4000餘個。館舍水平的提升為圖書館面向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SPT來源期刊新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新館於96年7月動工,98年5月北大百年校慶期間竣工,成為慶典工程,98年12月中旬正式開放使用。北大圖書館新館坐落於未名湖南岸、舊圖書館東側,與舊館、大草坪相連,新館由主樓、南配樓、北配樓三部分組成,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提供2000個座位,可藏書300萬冊。整座圖書館採用民族化建築設計風格,內部採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光盤數據存儲與檢索服務系統、數字通信和音像設備、自動化安全監控等當今國際上先進技術設計和系統。
新圖書館落成後,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舊館相連總面積超過51000平方米,可容納藏書650萬冊,提供閲覽座位4000多個,全館設有采訪部、編目部、期刊部、流通閲覽部、信息諮詢部、自動化部、自動化研究開發部、古籍特藏部、視聽資料室、文獻服務部、總務科、保安部、館長辦公室及行政部門等。

ASPT來源期刊辦館宗旨

北京大學圖書館一直把“以研究為基礎,以服務為主導”作為辦館宗旨,為讀者提供書刊借閲、資源查詢、信息與課題諮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用户培訓、教學參考資料、多媒體點播等服務,成為北京大學教學科研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務體系之一。

ASPT來源期刊研究建設

北京大學圖書館非常重視數字圖書館的研究和建設。於2000年成立的數字圖書館研究所開展了有關數字圖書館模式、標準規範(元數據、數字加工標準等)、關鍵技術、互操作層與互操作標準等的研究,並開始進行小規模應用實踐,為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奠定了技術基礎。

ASPT來源期刊整體規劃

為加強本校文獻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實現文獻資源的最佳利用,為教學科研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北大圖書館正在全面實施“北京大學圖書館系統建設”,
即以“資源共享、服務共建、文獻分藏、讀者分流”為思路,在全校實現自動化系統、文獻建設、讀者服務、資源數字化、業務培訓的統一協調。2005年底, 已經有15個院系圖書館成為分館,初步形成了北京大學資源與服務共享體系。
目前 “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管理中心和全國文理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教育部高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秘書處 、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秘書處等機構設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因此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樞紐,為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ASPT來源期刊精神魅力

北京大學圖書館不僅以雄偉壯觀的建築躋身北京大學著名的“一塔湖圖三景,更以博大精深的豐富館藏、深沉藴藉的精神魅力吸引着無數知識追求者。多少大師在這裏讀書思索,無數學子在這裏徜徉書海,她見證了名師的學術輝煌,傳承着北大的學術命脈,她已經成為北大人心中的知識聖殿。
前身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1898年7月清政府建立京師大學堂時,因圖書很少, 未設專門管理機構。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校舍被佔,圖書被毀,1902年1月覆校,10月設藏書樓。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藏書樓改稱圖書部。1930年改稱圖書館。藏書樓初建時,調撥了江蘇浙江湖北廣東江西湖南省官書局所印行的圖書,收入了藏書家方功惠碧琳琅館藏書,加上採購和受贈的一些圖書,構成最早的館藏。

ASPT來源期刊鋭意進取

著名學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於1918年至1921年任圖書部主任。他鋭意改革,主張各類圖書兼容,中外文化並存,推行外國圖書館的先進經驗,提倡開架閲覽,認為圖書館員也應是“助教”。在他的影響下,北京大學圖書部從舊式的藏書樓轉變為新式的圖書館,館藏結構有了很大變化,迅速成為薈萃古今中外文化典籍之所。與此同時,毛澤東也曾擔任過北京大學圖書部助理員。1937年 7月日本全面侵華,北平淪陷,北京大學南遷,圖書館藏書未及撤出。193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雲南昆明共同組建西南聯合大學,建立了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1946年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圖書館收回原有藏書。1952年,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併,燕京 大學圖書館全部藏書併入該館,此後,館藏量大增,質量不斷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間館藏完好無損。

ASPT來源期刊館藏書籍

至1990年初,館藏逾410萬冊,收藏範圍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學科、專業領域,有中、英、俄、日等20多個文種。中文圖書260多萬冊,其中古籍約160萬冊,有稿本善本約1.7萬種,16萬冊,內含敦煌文獻212種,以及不少孤本藏書樓初建時入藏的方功惠碧琳琅館藏書、1937年入藏的馬廉不登大雅之堂藏書、1946年入藏的李盛鐸木犀軒藏書等大多具有重要價值。館藏中國地方誌7000餘種。外文圖書約100萬冊,其中有許多珍本。如有1533年版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以及17、18世紀的著名文獻。
館藏報刊超過2.4萬種、約50萬冊(合訂本),其中有維新派刊物《時務報》全套、《新青年》全套、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油印機關刊物《少年》、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出版的政治刊物《杜歇老爹報》全套、第三國際的機關刊物《共產國際》、英國出版的著名自然科學刊物《自然》(1869年創刊)全套。還有縮微膠捲約12萬米,縮微平片約2萬張以及一批錄音帶、錄像帶和磁帶、磁盤、光盤等多種載體的文獻資料。館藏以每年10多萬冊的速度增長,每年訂購報刊7000種左右。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500多個圖書館及其他學術機構有書刊交換關係。
總館館舍面積2.45萬平方米。閲覽室21個,閲覽座位近1500個。校內大多數系(研究所)還設有圖書室或資料室。年借書量超過120萬冊次,另有50多萬冊圖書開架閲覽。還為讀者提供包括國際聯機檢索在內的情報服務。該館與國內許多圖書館有館際互借關係。
到1990年底有工作人員300多人,其中研究館員4人,副研究館員、副教授32人。全國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秘書處曾設於該館。
該館的電子計算機管理系統已部分投入使用。為北京地區部分圖書館研製的“西文圖書聯合目錄計算機系統已研製完成。該館還開展縮微複製工作。

ASPT來源期刊中國學術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首批批准、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專業互聯網與電子出版機構。雜誌社成立於1997年,主要負責知識資源的組織與採集、資源產品策劃與設計、內容編輯與產品出版,擁有CNKI數據庫的總體和內容編輯版權。

ASPT來源期刊期刊簡介

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又名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經過50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圖書館,科學院和國家知識創新工程重要的基礎設施,科學研究工作者嚮往的智慧驛站、科學殿堂。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又稱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情報機構,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情報研究室,成立於1957年,1961年更名為學術資料研究室。1975年以學術資料研究室為基礎組建了情報研究所。1985年10月4日,由院情報研究所與文獻資料中心籌備組合並組成院文獻情報中心,1992年10月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會議做出改革院圖書館管理體制的決定,以院部大樓16個單位的圖書館為基礎,籌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3.北京大學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形成了宏大豐富、學科齊全、珍品薈萃的館藏體系。到2005年為止,擁有藏書600餘萬冊。館藏中以150萬冊中文古籍為世界矚目,其中20萬冊5至18世紀的珍貴書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此外,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國內圖書館前茅,為研究家所珍視。近年來大量引進的國內外數字資源,包括各類數據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學位論文在內已達到數十萬種,深受讀者歡迎。
4.中國學術(光盤版)電子雜誌社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首批批准、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專業互聯網與電子出版機構。雜誌社成立於1997年,主要負責知識資源的組織與採集、資源產品策劃與設計、內容編輯與產品出版,擁有CNKI數據庫的總體和內容編輯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