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509年

鎖定
公元509年是農曆己丑年,中國農曆牛年;北魏永平二年;柔然建昌二年;南朝梁天監八年;高昌承平八年。
中文名
509年
外文名
509 AD
紀    年
己丑年(牛年
北    魏
永平二年
南    朝
天監八年
高    昌
承平八年
柔    然
建昌二年

目錄

509年紀年

己丑年(牛年
南朝梁天監八年
高昌承平八年

509年大事

[1]春,正月,辛巳,上祀南郊,大赦。時有請封會稽、禪國山者,上命諸儒草封禪儀,欲行之。許懋建議,以為“舜柴岱宗,是為巡狩。而鄭引《孝經鈎命決》雲:‘封於太山,考績柴燎;禪乎梁甫,刻石紀號’,此緯書之曲説,非正經之通義也。舜五載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嶽,若為封禪,何其數也!又如管夷吾所説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質民淳,安得泥金檢玉!結繩而治,安得鐫文告成!夷吾又云:‘唯受命之君然後得封禪’,周成王非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社首!神農即炎帝也,而夷吾分為二人,妄亦甚矣。若聖主,不須封禪;若凡主,不應封禪。蓋齊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嘗封太山,孫皓嘗遣兼司空董朝至陽羨封禪國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為法。然則封禪之禮,皆道聽所説,失其本文,由主好名於上,而臣阿旨於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禮有常數,誠敬之道,盡此而備,至於封禪,非所敢聞。”上嘉納之,因推演懋議,稱制旨以答請者,由是遂止。
[1]春季,正月,辛巳(初三),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當時,有人奏請在會稽和國山封禪,梁武帝命令諸儒生草擬封禪儀式,準備進行封禪。許懋提出建議,認為:“舜帝在泰山燒柴祭天,是為了巡狩。而鄭玄引《孝經鈎命決》説:‘在泰山大祭,燒柴祭天把政績報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記載年號。’這是緯書的曲説,不是正式經書的本來意思。舜帝五年巡狩一次,春夏秋冬巡遍四嶽,如果為了封禪,為何這麼頻繁呢?又如管夷吾所説的七十二君,燧人氏之前,世風質樸百姓淳厚,怎麼能夠把金粉書寫在竹筒上呢?當時結繩而治,怎麼能夠鐫刻文字報告成功呢?管夷吾又説:‘只有受命之君,然後才能封禪。’周成王不是受命之君,從何談起封太山社首呢?神農即是炎帝,然而管夷吾卻説成是兩個人,實在是荒唐。如果是聖主,無須封禪;如果是凡主,不應該封禪。大概齊桓公想進行封禪,管夷吾知道不可以進行,所以有意列舉許多奇異物象出現時才可以封禪的事例,以便難住齊桓公,使他打消了念頭。秦始皇曾經封禪太山,孫皓曾經派遣兼司空董朝到達陽羨封禪國山,都不是盛德之事,不足以效法。那麼封禪的禮儀,全都是道聽途説的事,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完全是因為君主在上喜好名聲,而臣子們在下曲意逢迎。古代的祀祭天地,禮儀有常規,誠敬之道,至此而完備,至於封禪,實在是不敢妄説。”武帝表揚和採納了許懋的意見,於是進一步擴充了許懋的建議,作為聖旨回答請求封禪的人,因此便中止了這一計劃。
[2]魏中山王英至義陽,將取三關,先策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若克一關,兩關不待攻而破;攻難不如攻易,宜先攻東關。”又恐其併力於東,乃使長史李華帥五統向西關,以分其兵勢,自督諸軍向東關。
[2]北魏中山王元英抵達義陽,將要攻取三關,先進行策劃,他説:“三關相互依賴如左右手一般,如果攻克一關,其他兩關便不攻而自破;攻難不如攻易,應該先攻打東關。”又擔心對方合併力量於東關,就指派長史李華率領五統軍的兵力去西關,以便分散對方的兵力,他自己則親自督率各路軍隊去東關。
先是,馬仙使雲騎將軍馬廣屯長薄,軍主胡文超屯松峴。兩申,英至長薄,戊戌,長薄潰,馬廣遁入武陽,英進圍之。上遣冠軍將軍彭甕生、驃騎將軍徐元季將兵援武陽,英故縱之使入城,曰:“吾觀此城形勢易取。”甕生等既入,英促兵攻之,六日而拔,虜三將及士卒七千餘人。進攻廣峴,太子左衞率李元履棄城走;又攻西關,馬仙亦棄城走。開初,馬仙派雲騎將軍馬廣屯駐長薄,軍主胡文超屯駐松峴。丙申(十八日),元英到了長薄,戊戌(二十日),長薄被攻破,馬廣逃到武陽,元英又進兵圍住了該城。梁武帝派遣冠軍將軍彭雍甕生、驃騎將軍徐元孝率兵援救武陽,元英故意讓他們入城,説:“我察看這座城的形勢,很容易攻取。”彭甕生等人入城之後,元英便催促兵士發起急攻,六天就攻打下來了,俘虜了三個將領以及士卒七千多人。元英又揮師進攻廣峴,太子左衞率李元履棄城逃跑;元英又攻打西關,馬仙也棄城逃跑了。
上使南郡太守韋睿將兵救仙,睿至安陸,增築城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眾頗譏其示怯,睿曰:“不然,為將當有怯時,不可專勇。”中山王英急追馬仙,將復邵陽之恥,聞睿至,乃退。上亦有詔罷兵。
梁武帝指派南郡太守韋睿率兵援救馬仙,韋睿到達安陸,把城牆加高到兩丈多,又挖了大壕溝,起造高樓。眾人頗為譏笑韋睿這是顯示怯懦,韋睿説:“不對,做將領當有膽怯的時候,不可以一昧地逞勇猛。”中山王元英急追馬仙,要報復邵陽之恥,聽説韋睿到了,就撤退了。武帝也下達詔令罷兵。
初,魏主遣中書舍人陽董紹慰勞叛城,白早生襲而囚之,送於建康。魏主既克懸瓠,命於齊苟兒等四將之中分遣二人,敕揚州為移,以易紹及司馬悦首。移書未至,領軍將軍呂僧珍與紹言,愛其文義,言於上,上遣主書霍靈超謂紹曰:“今聽卿還,令卿通兩家之好,彼此息民,豈不善也!”因召見,賜衣物,令舍人周舍慰勞之,且曰:“戰爭多年,民物塗炭,吾是以不恥先言與魏朝通好,比亦有書全無報者,卿宜備申此意。今遣傳詔霍靈秀送卿至國,遲有嘉問。”又謂紹曰:“卿知所以得不死不?今者獲卿,乃天意也。夫立君以為民也,凡在民上,豈可以不思此乎!若欲通好,今以宿豫還彼,彼當以漢中見歸。”紹還魏言之,魏主不從。
原先,北魏宣武帝派遣中書舍人陽人董紹招撫慰勞反叛之城,白早生襲擊並囚禁了董紹,把他送到了建康。懸瓠攻克之後,宣武帝命令從齊苟兒等四個將領之中分派兩人,令揚州給梁朝送去移文,以這兩人換回董紹和司馬悦的首級。移文還沒有到來,領軍將軍呂僧珍與董紹談話,愛慕他的文才,告訴了梁武帝,梁武帝派主書霍靈超對董紹説:“現在讓你回去,令你溝通兩家之好,彼此休生養民,豈不是好事一樁!”於是召見了董紹,賜給他衣物,又令舍人周舍慰勞了他,且對他説:“戰爭多年,百姓生靈塗炭,財物毀壞,我們因此不以先提出與魏朝和好為恥辱,近來也有信給貴國,但是一點答覆也沒有,您應該把我們的這個意思完整地轉達一下。現在派遣傳詔霍靈秀送您回國,等待您的好消息。又對董紹説:“您知道不知道自己何以沒有死呢?現在得到您,這是天意。建立君主完全是為了百姓大眾,凡在君主之位者,豈可以不想到這個呢?如果貴國想和好,我們就立即把宿豫還給你們,你們也應當把漢中歸還我們。”董紹回到北魏後把梁朝請求和好的事講了,但是宣武帝不同意。
[3]三月,魏荊州刺史元志將兵七萬寇潺溝,驅迫羣蠻,羣蠻悉渡漢水來降,雍州刺史吳平侯納之。綱紀皆以蠻累為邊患,不如因此除之,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吾得蠻以為屏蔽,不亦善乎!”乃開樊城受其降,命司馬朱思遠等擊志於潺溝,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志,齊之孫也。
[3]三月,北魏荊州刺史元志統率七萬大軍入寇潺溝,驅趕威迫各蠻族,羣蠻全都渡過漢水來投降梁朝,雍州刺史吳平侯蕭接納了他們。州郡裏身份地們較高的官員們都認為蠻人累累帶來邊患,不如乘此機會把他們除掉,蕭卻説:“他們走投無路來投歸我們,我如殺掉他們,實在是不祥之事。況且北魏人來侵犯之時,我有這些蠻人做屏障,不也是很好嗎!”於是打開樊城接受了這些前來投降的蠻人,又命令司馬朱思遠等人在潺溝攻擊元英,大獲全勝,斬首一萬多名。元志是元齊的孫子。
[4]夏,四月,戊申,以臨川王宏為司空,加車騎將軍王茂開府儀同三司
[4]夏季,四月戊申(初一),梁朝任命臨川王蕭宏為司空,加封車騎將軍王茂開府儀同三司。
[5]丁卯,魏楚王城主李國興以城降。
[5]丁卯(二十日),北魏楚王城的主將李國興獻城投降梁朝。
[6]秋,七月,癸巳,巴陵王蕭寶義卒。
[6]秋季,七月癸巳(十七日),梁朝巴陵王蕭寶義去世。
[7]九月,辛巳,魏封故北海王詳子顥為北海王。[7]九月辛巳(初六),北魏封已故北海王元詳的兒子元顥為北海王。
[8]魏公孫崇造樂尺,以十二黍為寸;劉芳非之,更以十黍為寸。尚書令高肇等奏:“崇所造八音之器及度量皆與經傳不同,詰其所以然,雲‘必依經文,聲則不協。’請更令芳依《周禮》造樂器,俟成集議並呈,從其善者。”詔從之。
[8]北魏公孫崇造樂尺,以十二黍為一寸,劉芳説他定的不對,改成以十黍為一寸。尚書令高肇等人上奏:“公孫崇所造的八音之器以及度量標準全都與經傳所載不同,反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説:‘一定依照經文的話,則聲音就不協調。’請求另外命令劉芳依照《周禮》造樂器,待制成之後集體議論鑑定並上呈,採用其中好的。”宣武帝詔令同意。
[9]冬,十月,癸丑,魏以司空廣陽王嘉為司徙。
[9]冬季,十月癸丑(初九),北魏任命司空廣陽王元嘉為司徙。
[10]十一月,己丑,魏主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詰經》。時魏主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書侍郎河東裴延雋上疏,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之間,未嘗廢書,先帝遷都行師,手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暫輟故也。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俱開。然《五經》治世之模楷,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矣。”
[10]十一月己丑(十五日),北魏宣武帝在式乾殿為眾僧以及朝臣們講解《維摩詰經》。當時,宣武帝專門崇尚佛教,不讀經籍,中書侍郎河東人裴延上疏,指出:“漢光武帝、魏武帝,雖然忙於戎馬征戰,但是未曾廢棄書籍,先帝遷都行軍,手不釋卷,正因為學問多有益處,不可以臨時中斷。陛下升上法座,親自講解佛法奧義,在場的人瞻聽之際,內心塵蔽俱開。然而《五經》是治世的楷模,處理世務所應首先研讀的,所以恭敬地希望聖上佛經與儒書互讀,孔學與釋教兼存,如此則內外都能周全,教義和世務都能通暢。”
時佛教盛於洛陽,沙門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魏主別為之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處士南陽馮亮有巧思,魏主使與河南尹甄琛、沙門統僧暹嵩山形勝之地立閒居寺,極巖壑土木之美。由是遠近承風,無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共有一萬三千餘寺。
當時,佛教盛於洛陽,除中國和尚而外,從西域來的和尚還有三千多名,北魏宣武帝另外建立了永明寺一千多間禪房,來安置他們。處士南陽人馮亮很聰明,宣武帝指派他同河南尹甄深、沙門統僧暹選擇嵩山地形好的地方建立了閒居寺,修建得非常好,極盡巖壑土木之美。於是遠近受影響,無不信奉佛教,到了延昌之時,各州郡共有一萬三千多處寺院。
[11]是歲,魏宗正卿元樹來奔,賜爵鄴王。樹,翼之弟也。時翼為青、冀二州刺史,鎮鬱洲,久之,翼謀舉州降魏,事泄而死。
[11]這一年,北魏宗正卿元樹來投奔梁朝,武帝賜予他鄴王的爵位。元樹是元翼的弟弟。當時,元翼是青、冀二州的刺史,坐鎮鬱洲,很久之後,元翼密謀率全州投降北魏,因事情泄露而被殺。